二
《唤起工农千千万》运用版画套色木刻技艺, 既传承了新兴木刻运动时期的传统艺术语言,又大胆 融入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契合观众的时代审美。 木刻艺术独特的刀痕锐利性,如同一把把镌刻历史的 利箭,精准地刻画人物与场景细节,赋予画面强烈的 力量感。黑白的纯粹性摒弃了繁杂的色彩干扰,以简 洁且鲜明的对比凸显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印痕的物质 性承载着创作过程的质感,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历史 的脉络。与油画的光影层次细腻塑造、雕塑的三维空 间实体感不同,木刻通过减法创造,在木板上一刀刀 削减,去除冗余,留下最具代表性与表现力的元素, 这种创作方式如同对历史的深度挖掘与提炼。通过木 刻,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更具精神强度的视觉史诗,在 历史主题创作中构建起独树一帜的叙事结构。
木刻艺术的终极魅力在于其不可逆的决绝感—— 每一刀都是对历史的单向度书写。油画可以反复覆盖,雕塑能够不断打磨,而木刻的每一刀失误和痕迹 的偶然所得,都将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这种矛盾 反复的创作过程,恰似人类面对历史时的处境——后 人只能在前人刻下的沟壑中,继续掘进自己的理解。 在表现战争、革命等重大历史题材时,木刻总能直抵 本质——它呈现的不是历史的表皮,而是被刀锋剖开 的横断面。
《唤起工农千千万》在色彩运用上,力求极简与 概括,全画面以黑、白、红三色为主导,旨在艺术审 美中最大程度地保留黑白木刻强烈的视觉表现力,在 此基础上以红色的碎片化放置充实画面结构,并渲染 历史事件的特定氛围。少量的红色作用于黑白,极大 地提升了画面明亮的视觉效果。
这种表现形式延续了 新兴木刻时期版画作品的典型艺术特质。从叙事特征 来看,在沉重的历史底色上增添了一抹耀眼的红色, 暗示着革命的希望与活力,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视 觉冲击力。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光线的运用能显著提升作 品的表现力,精确且细腻地传递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 主题。光线的处理并非孤立存在,也需要与色彩、构 图等综合绘画元素的紧密结合。而版画艺术的特点因 其简约概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使光线的存在凝结于 黑白之间。在《唤起工农千千万》中,笔者同样借鉴 了新兴木刻时期表现主义木刻的经典用光方式,并不 局限于运用自然光线造型,更多的是采用理想化的用 光手法,布局整个画面的强弱主次需求,使其与黑白 和色彩相统一,加强视觉感染力。
在《唤起工农千千万》中,倾斜的顶光照亮机车 头与画面中心人物,是理想与唯美的选择,光影的结 构强化了李大钊激情演讲的瞬间姿态。在光影的处理 下,李大钊的形象与机车头融为一体,从而使得整体 的视觉效果显得更为和谐统一。簇拥的工农学生群体 则置身于大面积的暗部,但投影并未遮蔽鲜活的工农 形象,而是借助散光巧妙地隐现出人物轮廓,塑造了 简洁有力的动态与生动的面容表情,使人物群像之间 具备更紧密的依存关系,加强了整个画面黑白光影结 构的强烈对比,也使得叙事内容具有更加清晰的层次 关系。
下方的工人则以肌理碎白块呈现,这些碎 白块在光影作用下,如同闪烁的火花,象征着工 人内心被唤起的觉醒与热情,为画面增添了动感与活力,使观者能直观感受到工人内 心澎湃的情绪。 与中心主体不同的是,画面 两侧均采用深灰调,这与中间被 顶光照亮的部分形成反差。这种 用光方式,视觉焦点不仅更为凸 显,情感与思想层面也更能引发 共鸣,诠释“唤起工农千千万” 这一主题,展现出工农阶级在时 代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与强大力 量,让观者透过光影,感受到波 澜壮阔的时代以及工农大众所蕴 含的无穷潜力。
艺术语言是刻画历史表情 的有力工具,简洁线条、黑白对 比和独特印痕,突出了历史主题 的厚重情感,为历史表情赋予丰 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唤起工农 千千万》以木刻艺术语言,表达 了这一事件的时间叠印,在单一 画面中凝固三个时态:以钢架的 工业遗产呈现过去时,那些陈旧 却坚实的钢架,是往昔工业发展 历程的见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变迁;以演讲的爆发瞬间定格现 在时,人物激昂的神情、动态, 仿佛将观众瞬间拉回到那个热烈 而充满激情的历史现场,感受到 当下斗争的紧迫性与力量感;以 旗帜指引的方向传达将来时,飘 扬的旗帜象征着希望与前行的目 标,预示着工农运动在正确方向 引领下的光明前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uanQiGongNongQianQianWanChuangZuoTan_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