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悲壮的史诗。王涛的作品《最后一碗炒面》正是在对长征精神的感怀下潜心绘制的。画面以“Z”字形展开,重心位置设计了周恩来和三名红军战士,其中一位战士半躺在草地中,已筋疲力尽。周恩来正将仅有的“最后一碗炒面”递到战士手里,在其他人物与背景的烘托下,营造出了一幅感人至深的长征途中画面。全画以水墨写意的表现手法为主,中西融合,虚实相生,主次分明,首尾呼应,成功地表现了大敌当前,作为统帅的领袖与战士们在长征路上共患难的一幕。
关键词:红军长征;炒面;写意人物;水墨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悲壮的史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在极其险恶和艰苦的条件下,以非凡的智慧,以及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忍不拔、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历尽千难万险,战胜一切困难,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王涛的作品《最后一碗炒面》(图1)正是在长征精神的感怀下酝酿而生的。此画创作于1977年,正值周恩来同志去世后,全国人民处于深切缅怀和悲痛中,又逢建军50周年之际。
一、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画面以“Z”字形构图展开,视野开阔,重心位置设计了四个人物,即周恩来和三名红军战士。居于最为醒目位置的是半蹲着的周恩来,他手捧着仅有的“最后一碗炒面”,满怀关切地递到躺在地上的一名战士手里。这名战士或因长途跋涉而筋疲力尽,或是许久未进食粮,又或是身负伤病,已经难以站立。
图1 王涛 最后一碗炒面 175.5cm×120.5cm 1977
周恩来左手扶在战士的左肩上,右手扣在战士的手背上,目光关切地看着饱经风霜的战士。周恩来嘴唇微启,似乎正在暖语宽慰着红军战士,然而他的眉宇间又显现出一丝凝重。是啊,他是多么心疼战士!还有多少险恶在前方?可眼下,他只能送上这一碗稀缺的炒面。可爱的战士双手捧着碗,热泪盈眶,满怀感激地看着周恩来。这一碗炒面是多么珍贵!这一碗炒面又是多么振奋精神!战士身体虚弱,轮廓分明的脸上却流露出一种刚毅的力量。为了理想和信念,他也要克服万难振作起来前行。
画面最前面的这位战士,身背斗笠和行头,背对着观众,侧坐于草丛中,手中正捋着空空的白色干粮袋。那低头侧视的动态,虽是背对观众,却透露出无比酸楚。而后面那位牵马的战士,同马一起注视着眼前这万分感人的一幕。再观这位牵马战士的左手,紧握着木棍,手臂上的肌肉和筋凸起,更加强了画面中的力量感。在马的右后方,稍远处,一位年龄较大的老红军战士正转过头来凝视着眼前的场景,将画面前后串联起来。
图2 周思聪 人民和总理 149cm×214.1cm 1979
而在远处,隐约有一队行军人马,横向铺开。他们姿态各异,顶着风霜,在红旗的召唤下,正奋勇前行。在这些行军战士的身旁,作者又用几道黑白交错的横线,将大部队串联起来,营造出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互助互行的场景。
二、超以象外的笔墨意蕴
《最后一碗炒面》中的杂草正如苦难的无声传递,而黑白相间、虚实相生的氤氲水墨又蕴含了慈爱般的温情。20世纪的中国写意人物画自蒋兆和的《流民图》拉开现实主义的帷幕,以朴素的笔墨和速写式的描绘手法记录了时代的沧桑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更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当数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图2)。其创作于周总理去世后的1978年,一改传统人物画的构图、笔墨和造型,不仅主题突出,更融入了时代特征,在深厚的传统功力与西方造型的碰撞下,使艺术品格与人文思想完美融合。1976年周总理逝世,让亿万中国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画家,王涛同样充满了缅怀之情,创作了这幅《最后一碗炒面》,此画更早于周思聪的这幅《人民和总理》,并入选197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图3 王涛 庄周梦蝶 138cm×69cm 2001
不难看出,王涛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以“虚构的真实”设计了周恩来在长征途中克服难关、关怀战士的一个场景。全画最重的墨块放在了居于画面中心偏左一点儿的周恩来身上,成为画面的聚焦处,其他三位战士则以灰色度偏多的笔墨来表现。
总理身前和身后大块的留白,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以重墨块手法处理的总理形象。这一大场景中的人马、杂草主次分明,首尾呼应,中心紧凑又不乏空灵缥缈,极大地体现了中国画“阴阳相间”“虚实相生”“亦有亦无”“无画处皆成妙境”[1]的特点。在以西方理念塑造形貌的同时,不失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成功地表现了大敌当前,作为统帅的领袖与战士们共患难的一幕。
《最后一碗炒面》寄托了作者的缅怀之情,将深得人民爱戴的人民总理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在画面中,有几株鲜艳的红花从战士的腿边冒出。这红花喻示中华民族终会迎来光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三、富有时代精神的笔墨语汇
20世纪的水墨画,融入了西方写实主义观念,并呼应时代的需要,同时又继承“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优良传统。这也是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每一位画家探寻艺术道路的使命。此时的王涛正是用自己对传统艺术语言的探索和“中西融合”的理念,倾心表达了自己对周总理的无限缅怀。画面中人物的形体塑造扎实而厚重,与空灵的造境巧妙地融合,更传递出中国写意水墨画的笔墨情致,突破了蒋兆和等先辈以素描、速写式笔墨描绘对象的画法。这也是王涛探寻中国画新发展的初步尝试,他力图在笔墨技巧与写实造型、人文精神之间建构自己的风格。
图4 王涛 将进酒 95cm×178cm 2020
从画面技巧来看,王涛有着扎实的写实功底,他将西方绘画中的体量块面、明暗结构,以及素描、速写的塑造手法与表现力,大胆运用于对人物五官、手、脚的刻画,使周总理和战士们的形貌结构分明,结实有力,真实而深刻,尤其是对主体人物的刻画,情感深邃而感人。从笔墨与构图来看,《最后一碗炒面》的艺术语言表现依然保留传统的艺术手法,如“Z”形构图,留白与虚实处理,干练果断、大刀阔斧般的写意性用笔,以及稍有节制的水墨晕染效果,等等。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专家的认可。如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李震坚评价王涛:“钟情于‘象外之象’的神韵境界。
其豁达的品性,伴随着豪迈的风格,充盈其作品之中,使其作品散发着雄浑奇纵、峥嵘壮阔的气魄,富有蓬勃的时代精神和鲜明强劲的东方力度。”[2]近现代以来,中国西式写实人物画大兴,其中的写意精神呈现下降趋势,如诗文书法学养不高,底蕴不深。而在这样一个写意精神几乎失落的文化背景下,王涛算是觉悟较早的画家了。
图5 王涛 卧薪尝胆 180cm×97cm 2018
他生活在安徽北部,北方的风土人情深深感染着他。“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王涛十分喜爱的艾青的两句诗。在大学时代,他就对黄胄那激情宣泄式的速写和“稻草描”式的线很感兴趣。这大概符合皖北汉子的个性。
在他的《杜鹃啼血》作品中,人物造型和笔墨处理手法明显流露出黄胄人物画的风格。大学毕业后,王涛又工作在淮北基层,这是他步入社会的初次磨炼。淮北农村的朴实、粗犷之风深深影响着王涛。他将所有感悟融入这幅《最后一碗炒面》中。画中人物那紧实有力的造型、黝黑的肤色,以及质朴的笔墨和大写意的气势,应是他对淮北风土人情的审美提炼,加上依稀存有的黄胄灵动的“稻草描”般用笔,都成为王涛独特的艺术语言。
也正是这些人生体悟、情感促成王涛在笔墨艺术语言上的探索。“八五美术新潮”后,王涛更加寻求与自己个性相吻合的艺术语言,在构图、笔墨、色彩方面都做了大量尝试。他认为“中国画里的诗书画印,有着中国的哲学思想”,值得传承和发扬,并开始在创作中进行大面积的水墨晕染,将抽象与具象结合。
他在题材方面更多转向中国古代人物造像、人文典故等,创作了《庄周梦蝶》(图3)、《将进酒》(图4)、《卧薪尝胆》(图5)、《竹林七贤》《东坡词意》等作品,体现出他对传统美学回归的探索和思考。其笔墨挥洒愈加酣畅淋漓,笔墨的形式美和造型的抽象美有效结合,笔简意到,神融意适。尤其是他对画面意境的营造愈加凝练,赋予传统笔墨文人情怀和高雅格调,呈现出诗意般的境界。
结语
纵观王涛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主题性绘画《最后一碗炒面》,还是后期的圣贤、名人逸事、典故类作品,都反映出对现实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和观照。同时,他在技法与艺术语言的处理上,在传统笔墨与新思想、新技术的融合上,不断探索,在时代的潮流中,“化古为今,新风扑面”。他的大写意作品往往聚情以发,从心而出,酣畅率性,意境深远而又有种雄浑之气魄,一度使人领略到中国人物画的大写意审美情趣。可以说,《最后一碗炒面》作为他初入社会的创作尝试,既是对长征路上总理和战士们的写照,也反映出自己在艰难困苦中的艺术耕耘和探索。正如这长征,苦难历尽终迎来光明。这《最后一碗炒面》,也正是他艺术道路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笪重光. 画筌[M]//周积寅. 中国画论大辞典.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02.
[2]万峻池. 二十世纪中国学院派绘画:下.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01.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PingWangTaoDeZuiHouYiWanChaoMi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