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徽州容像的艺术分期
从明代早期至清代晚期,不同时期的容像 具有不同特点。明代早期徽州容像多采用单线 平涂法,与宋元白描法相似:先用细笔勾勒五 官轮廓,再以淡墨、淡色渲染,最后以色线复勾 五官。这种画法使面部显得光洁,更加凸显清 晰的五官轮廓。
图4 清丁皋绘汪宗沛听秋图 111.8cm×52.9cm 安徽博物院藏
《明正统四年女容像》(图2),绢本设色, 纵119厘米,横65厘米,绘制极为工整。图绘女 坐像,着浅黄色氅衣、青裙,戴帽,手捻佛珠。双 目平视,面带微笑,容貌端庄,体态雍容华贵,动 作优雅稳重。身后左侧立一仕女,梳双髻并系红 绸带,着紫衣绿裙,臂搭丝巾;右侧设茶几,置瓶 花、香炉等。此容像作于明正统四年(1439),面 部刻画精细,眼鼻以深浅色渲染阴影,呈现出立 体效果,塑造出高洁端淑的夫人形象。人物线条 流畅,墨色和谐,属传统先笔后墨的写真技法。 仕女额头、鼻尖、下巴以白粉提亮,身旁配景几 案、瓶花、香炉、屏风等造型准确,为当时流行 样式。
容像上端有署名为“胡逻”“寰”“丛川” 的三人题赞,对像主给予极高评价。 明代中后期至清代早期,徽州容像受波臣 画派影响,突破传统单线平涂法,改用墨色强 化面部明暗晕染,注重表现骨骼结构起伏与凹 凸关系,增强立体感与质感,形成了地方风格。 乾隆年间政治经济稳定,徽商财力雄厚,文化 艺术兴盛,徽州容像呈现独特面貌:技法多元, 面部以线条勾勒结合淡墨渲染为主,同时吸收 西洋绘画技法,通过敷色渲染明暗凹凸,再以 线色复勾五官使墨色交融,不着笔痕。此时期 容像特点为墨色并重、立体感强、色彩明丽、形象准确、性格鲜明,代表徽州容像的独特风格与最高成就[1]。
图5 清上官周绘朱熹画像 133.9cm ×71cm 安徽博物院藏
余珪(生卒年不详),又名汝珪,字友桐,清道光至同治 年间安徽黟县画家。工人物、山水、花鸟、写真。《清余珪绘 俞正燮像》(图3),纸本墨笔,纵126.5厘米,横58厘米。画中 人物头呈倒三角形,面庞清瘦而精神矍铄。作者先以淡墨勾 轮廓,渲染面部凹凸,再以赭色罩染肤色,并借鉴西画明暗对 比,强化五官立体感。
丁皋,约于1704年至1708年生,1777年至1781年卒, 年七十余,字鹤洲,活跃于江浙地区。祖孙五代皆擅画肖像, 所画“运思落墨,直臻神妙”,能准确传递人物相貌特征与情 绪。著《传真心领》,系统论述了肖像画的写真秘籍。此书传 入徽州后,当地艺人将其与传统技法结合,推动了容像艺术的 发展,徽州容像遂兴盛一时。
晚清时期,徽州容像常增绘花木山石、园林亭台等配景 丰富画面,部分作品裱边附大量名人题跋。《清丁皋绘汪宗 沛听秋图》(图4)便是典型代表,绢本设色,纵111.8厘米,横 52.9厘米。图绘云壑幽深,山明水秀,树木苍翠含芳,落英缤 纷。近处平台上,高士汪宗沛着白衫倚石而坐,凝望远方,面 容沉静。
山石以长披麻皴表现江南润泽之感,人物面部刻画 细腻生动。山水与人物相得益彰。左下楷书自题:“鹤洲丁皋 写”,钤“丁皋之印”(朱白文)、“鹤州氏”(白文)二印。 画心四周裱边布满当时名流的题跋。名流计15人,分别 为洪榜、洪鉴、徐光文、方辅、江鹤亭、汪栋、程以位、陈皋、 蒋宗海、程晋芳、徐石沧、徐芝田、汪碧溪、沙维杓、金农。这 些吟咏题跋既是书法艺术珍品,也为容像研究提供了重要学 术资料,极大提升作品的艺术与学术价值。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uiZhouRongXiangYiShuKaoLue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