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从“折中”到“现代” —高剑父艺术思想探索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13 10:53200
内容提要:自元至明清,绘画的政治属性和教育功能逐渐让位于对文人画笔墨情趣与意境营造的追求。民国时期,时代背景剧变:西方列强在军 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强势入侵,促使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改变陈腐的审美观念,转而赋予艺术以崇高的社会使命。作为当时最早开放的地区,岭 南涌现出一大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和投身社会变革的画家。他们不再将艺术仅视为审美对象,而是将其作为改...

内容提要:自元至明清,绘画的政治属性和教育功能逐渐让位于对文人画笔墨情趣与意境营造的追求。民国时期,时代背景剧变:西方列强在军 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强势入侵,促使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改变陈腐的审美观念,转而赋予艺术以崇高的社会使命。作为当时最早开放的地区,岭 南涌现出一大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和投身社会变革的画家

他们不再将艺术仅视为审美对象,而是将其作为改造国民思想、振奋民族精神的“武 器”。高剑父作为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其“折中”艺术思想与“现代”创作理念,极大地推动了美术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构图营造、 技法运用、题材转变三方面阐述其思想的体现,探索高剑父从“折中”到“现代”艺术思想的演进。 

关键词:高剑父;折中;新国画;现代

一、高剑父“折中”思想的形成 

(一)高剑父“折中”思想的渊源 

“折中”一词源于“折中主义”,意指有选择地融合各种不 同的理论或观点。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正题、反题、合题) 揭示了事物在矛盾运动中趋向统一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调和与融 合的意味。 高剑父深受“折中主义”思潮影响,致力于“新国画”的研究 与实践。他认为:新国画须在继承传统绘画形式基础上发展,采各 家之所长,中西合璧,达到既有物质精神,又有哲学价值的境界。 高剑父倡导的“新国画”,正是其“折中”思想的核心体现。 

(二)高剑父生平与其“折中”思想的形成背景 

1高剑父生平 

高剑父(1879—1951),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名崙,字 卓庭,号剑父,美术教育家,中国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1]。 14岁师从岭南名家居廉学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尤重写 生与写实。1900年就读于澳门岭南学堂(今岭南大学),其间向法 国传教士学习素描,初步接触西方绘画。

从“折中”到“现代” —高剑父艺术思想探索 高剑父 新国画 第1张

高剑父 雨中飞行 1925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1906年留学日本,经廖仲 恺介绍加入同盟会,并结识孙中山,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在日本留学期间,高剑父深入研究西洋绘画,重点学习京都画 家横山大观等人的艺术,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为 中国画探寻创新之路。回国后,他在广东创立“春睡画院”,与志 同道合的艺术家共同研讨中国画的革新之法。晚年,其倾心于美术 教育事业,突破常规教学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教育理念。 

2.社会变革与艺术危机 

近代以来,作为通商口岸的广东,成为西方文化输入的前沿。 传统绘画在此冲击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洋务派”“维新 派”思想的兴起,知识分子呼吁“美术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等 人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提倡“中体西用”。在《国画的辩论》一书 中,高剑父提及康有为一话:“墨井寡传,郎世宁乃出西法。他日 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日本已力讲之,当以郎世宁为太祖矣。若 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2]高剑父对此深有共鸣, 意识到传统绘画改革迫在眉睫。

从“折中”到“现代” —高剑父艺术思想探索 高剑父 新国画 第2张

高剑父 南瓜图 57.3cm×95cm 1938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他一方面不断精研并掌握中国画的 基本技法,继承其师居廉的绘画理念;另一方面尝试将西方绘画的 透视、光影等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为传统绘画的革新开辟 新径。 作为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高剑父深知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 他持续进行艺术探索,力求找到一条既根植传统又契合时代的艺术道路。高剑父主张绘画应“折中中西”,在传统根基上融合西方绘 画理念,以达到“融汇古今”的境界。其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本 “明治维新”之后,画坛积极学习西方艺术。横山大观等画家将西 方写实风格与传统水墨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朦胧体”画风,这 对高剑父的“折中”实践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启发。 

二、高剑父“折中”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其“现代”演进 

高剑父的“折中”思想并非简单的技法拼凑,而是在深研中国 传统绘画精髓的基础上,有机融合西方绘画艺术的探索。其创作实 践清晰地展现了这一思想在构图、技法、题材三个维度的具体化, 并逐步呈现出超越融合本身、指向“现代”精神的特质。

 (一)构图营造:突破程式,强化现实 

构图是绘画呈现视觉效果的基石。高剑父融合中西艺术之长, 在“新国画”的构图中突破传统定式,寻求与时代精神相符的新布 局。他深受石涛“搜尽 奇峰打草稿”创作观的 影响,认为国画构图不 应拘泥于固定程式,而 应以自然与现实为师, 勇于创新。 

1中西透视融合 

传统绘画多采 用散点透视或“三远 法”(高远、平远、深 远)。高剑父创造性引 入西方焦点透视和立体 光影表现,显著增强了 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和场 景的现实感。作品《东 战场的烈焰》(图1) 在保留水墨写意性的同 时,运用透视强化了废 墟的立体感和战场的真 实氛围。 

2.虚实处理革新 

高剑父突破传统 中国画依赖“留白”营造虚实的惯用手法,转而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塑造视觉张力。如 《风雨同舟》,画面中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帆船与汹涌波涛形成 强烈呼应,浓重的墨色与色彩对比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体现了 对传统视觉语言的现代转化。 

从“折中”到“现代” —高剑父艺术思想探索 高剑父 新国画 第3张

高剑父 东战场的烈焰 166cm×92cm 1932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3.追求时代内涵 高剑父的构图创新始终服务于表现时代主题和现实感受。《雨中飞行》(图2)以飞机为主体,构图新颖,直接反映了 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 

(二)技法运用:调和古今,创变工具 

技法是艺术表现的核心载体。传统绘画崇尚气韵 生动与含蓄意境,西方绘画则强调写实再现。高剑父在 技法上践行“折中中西”,既继承传统精髓,又大胆 革新。 

1传统技法的融合与突破 

高剑父继承并发展了居廉的“撞水撞粉法”,同时 创新传统花鸟画的“没骨法”。在其《南瓜图》(图3) 中,南瓜成为绝对主角,运用粉质颜料在水墨基底上扩 散,巧妙地表现出南瓜的体积感和自然的光影效果,实 现了传统水墨技法与西方光影表现的和谐共生。 

2.焦点透视的掌握与应用 

为强化画面真实感,高剑父积极突破传统“散点 透视”,学习和运用西方焦点透视法。《喜马拉雅山》 (图4)打破了传统山水“三远法”构图,采用焦点透 视,强调山势的雄伟与光影的变幻。亮面以钛白加淡赭 色渲染,突出雪山的体量感,形成“色不碍墨”的视觉 效果,是对传统山水画技法的重大拓展。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GaoJianFuYiShuSiXiangTanSuo.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