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故乡风景:饱含情感的生活现场
在具象表现绘画的持续探索中,杨参军逐渐将目 光从室内静物转向更为广阔的自然场景。相对于居所 内部的构成练习,他的风景画呈现出更强的画面情感 与空间意识。其中,故乡的生活成为他绘画中最具情 感浓度的观察对象,平凡的田野与日常的乡村景象, 承载了他对于生命、空间与记忆的凝视。 杨参军是从淮北农村走出来的画家,这片土地承 载着他童年的记忆。对他而言,每次返乡探望父母, 都是一次对家园记忆的重返。在30余年的具象表现油 画探索中,杨参军心怀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不追逐风 景的奇丽,而是坚持对当地生活的纯真观察与真切感 受。
图4 杨参军《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子祭之二》 布上油画 260cm×230cm 2009年
他不将壮美视为风景绘画的美学标准,而是以具 象表现的眼光观察自然,真诚地凝视,并以真实情感 描绘客观生命的形态。因此,杨参军每次回乡,都将 目光投向那些平凡无奇的土丘或风中残枝,这些在他 人眼中荒凉无趣的景象,却总能唤起杨参军内心的悸 动。在他眼中,冬日破败的枯枝仿佛舞动的线条,春 日随风起伏的油绿色麦苗则在红土田埂上奏响最美的 旋律。站在熟悉的田野中,他所凝视的,无论是灰暗 的水泥厂房、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还是砖瓦厂边泛 黄的水塘,都远离一般意义上的美景,而杨参军却为 之着迷,视之为极致的视觉享受。
《大地之二》(图2)是“大地”系列作品之一。 此作亦是一幅将荒芜之景转化为节奏之美的风景画。 画面所示不过是冬日的一片贫瘠土岗,满是残枝 败叶,以及未尽的秋作物根茎与焚烧后残留的黑 色灰烬。画家却从中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律动,他以 游走画面的亮黄色线条呈现农作物的根茎,用枯枝 与灰烬的黑色在红土地上穿插,由此构建画面的节 奏关系。
图5 杨参军 卢家华《山色空濛——苏东坡疏浚西湖》布上油画 200cm×500cm 2009年
这种在田野中寻找节奏与秩序的做法,也 体现了画家对生命力的敏感。他在动态流变的自然 里,主动凝聚动人的细节,把握画面的整体,形成 多层次的稳定结构。这种对自然和自我感受的结合, 正是具象表现绘画强调的“意向作用”在风景写生中 的体现。
石涛有言:“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 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 致。吾写松柏、古槐、古桧之法,如三五株,其势似 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5]杨参军笔下的 枝丫,看似逸笔草草,实则布局精密、造型有力,在 不经意的笔触中,赋予无名树枝以旺盛的生命力。
杨 参军的美学理念或许正得益于他对石涛绘画思想的深 入体悟,对生命抱有天然的敏感,并执着于通过物象 传达存在的生命感与某种永恒性。 或许正因如此,在家乡的菜市场看见一只挂在木 架上剥了皮的山羊时,他才会被那粉红色的血肉抓住 目光。在《乡镇菜场之六》(2013)中,画面的亮色 块主要来自挂着的羊肉与盆中的肉块,以及远处背对 坐着歇息的肉铺老板。
这种质朴、直白的描绘方式, 也呼应了“如其所是”的观看原则,打破了观众与画 面之间的距离感,唤起了观者在场的体验。显然,他 并非仅描绘一个普通的羊肉摊,而是通过画面记录了 一幅关于生活的景象和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在对生活现场的描绘中,杨参军以一种整体性的 自然观,理解对象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这一观察方 法,使其通过视觉经验与构成语言,揭示物象间的深 层关联。杨参军对自然的深入观看与直觉呈现,使他 的绘画方式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JuXiangDeShengMingYangCanJunYouHuaYiShuTanXi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