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物肖像:展示人的生命之美
如果说杨参军的静物画与风景画,是通过对日常 之物的深刻观察与视觉重构展现大自然的生命状态,那 么进入人物画创作阶段,这一观察方式便得到了更具张力的延伸。面对人的身体与面孔,他不仅关注结构和色 彩,更致力于透过外在形态揭示个体生命的复杂性与真 实状态。杨参军在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中,坚持以“视 觉的直观性”为核心原则。他并不满足于对历史图像的 简单复制,而是通过一种极具参与感的再现方式,接近 人物的真实状态。他常邀请模特身着特定服饰,摆出 拟定的动作或神态,在现场进行写生。
图6 杨参军《陈子胄像》布上油画 100cm×100cm 2013年
这一方式不仅 延续了他一贯重视的“观看在场”,也使得他的历史 人物画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感染力。 杨参军在2009年创作完成的《经世致用——明末 大儒黄宗羲》(图3),正采用了这种以视觉观察介入 历史的方式。创作前,杨参军前往黄宗羲故乡余姚实 地考察,他认为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不仅要了解主人 公的生平,更要理解其精神气质所依托的历史氛围。
画作中的人物原型是他身边的一位老教师徐永祥。老 先生神情坚毅、气质内敛,恰与杨参军想象中的黄宗 羲形象相暗合。杨参军通过现场写生,以现实中的真 实形象完成了对历史人物的视觉重构,这正体现出他 所秉持的只有通过最真实的视觉感受,才能深刻捕捉 到古代人物最真实的面貌的艺术创作观点。 在《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子祭之二》(图4) 中,杨参军通过对戊戌变法的6位人物进行递进式排 列,构建出强烈的节奏感与压迫感——横向展开的 手臂、衣袍与木架形成了稳定而有张力的构图形式, 偏重的红灰背景与人物的亮色形成对比,强化了画面 氛围的庄严。
尽管画作来源于史料基础上的想象,但 其视觉构成延续了具象表现绘画的方法论——通过重构视觉现场,唤起观者在场般的情感共鸣。人物的姿 态、节奏、空间关系成为传达事件主题的信念感与精 神性的媒介,赋予历史以当下的生命感与视觉强度。 此外,在《历史的残页——烟馆之二》(2014)、 《山色空濛——苏东坡疏浚西湖》(图5)等画作中, 都可以看到画家对这一理念的坚持。
在这种创作方式 下,历史画不再是图像的单纯复现,而是以当下观看 方式对话历史,是一种视觉再造的过程。 杨参军的人物画写生立足对人性的深邃凝视,以 画笔剥去人物的外衣,直抵人性的本真。在他笔下, 那些熟悉的朋友和学生,不再是正襟危坐、学有所成 的形象,而是人生旅途中真实的个体。
这也与具象表 现绘画“质疑”的内核相契合,画家在面对人物时并 不急于认同对方的社会身份或既有印象,而是一次次 “质疑”其表象,力图通过直观重新把握其真实的生 命状态。为此,杨参军在构图上有意识地打破常规, 他通常让模特坐在矮凳上,而自己站立作画,营造出 一种日常的视角。他鼓励模特随性而坐、穿着如常, 从而进入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这样更容易显露出 本真的自我。
在《陈子胄像》(图6)中,人物双腿 看似松弛叉开,但低头锁眉,左手紧握右手手腕的姿 态,传达出一种局促与思虑的状态。通过描绘这种松 弛却又紧张的矛盾状态,杨参军在画面上展现了“意 向作用”下不断流变的心理感受。他反复捕捉描绘, 将人物的瞬间情绪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
在人物写生中,杨参军对色彩的观察、理解与感 受,始终以真诚的直观感受为起点。他摒弃概念化、 唯美主义的色彩处理方式,尤其重视人物肤色的呈 现。他认为,肤色不仅源于个体的基因、职业与地域 差异,更是其独特性格与生命历程的“脸谱”,他细 致地体察模特的个性、职业、服装与生活环境是如何 影响其面部肤色的,并力图捕捉其中最细微的变化。 他的画面从无一笔概念化的肤色,皆是描绘真实、有 血有肉、充满生命感的个体面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JuXiangDeShengMingYangCanJunYouHuaYiShuTanXi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