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民族叙事与家国情怀 —刘泉义人物画创作历程回溯

书画艺术网书画艺术2025-09-20 15:35300
三、《西藏组画》的凝练与隐喻 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间,藏族题材美术创作迎来了繁荣期,艺术家纷纷前往西藏地区,将创作目光聚焦藏族同胞古老而又神秘的生活。21世纪 后,藏族题材创作则越来越倾向于思考“民族性”“当代性”等宏大议题 如何介入个体叙事,以个人化的平凡视角描绘与诠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 人们,及其与时代、文化、家国等之间的关系。 ...

三、《西藏组画》的凝练与隐喻 

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间,藏族题材美术创作迎来了繁荣期,艺术家纷纷前往西藏地区,将创作目光聚焦藏族同胞古老而又神秘的生活。21世纪 后,藏族题材创作则越来越倾向于思考“民族性”“当代性”等宏大议题 如何介入个体叙事,以个人化的平凡视角描绘与诠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 人们,及其与时代、文化、家国等之间的关系。 

刘泉义于2016年前往西藏,并创作了《西藏组画》(图5、6),这6 幅作品延续了画家标志性的工写结合的艺术风格。画中人物的服饰以写意 笔法概括处理,藏袍的厚重质感通过水墨层次渲染呈现,人物面部则以工 笔重彩的形式进行细腻刻画。在该组人物画中,刘泉义更深层次的创造体 现在画家通过个体叙事,构建了一种藏族图像的诗意化表达方式,这种方 式既是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凝练,又蕴藏着个人精神朝圣的隐喻。 在《西藏组画》中,刘泉义以极具现场感的个体生命刻画呈现出表现 对象丰富的性格面貌,画中藏族同胞的面部肌理、服饰褶皱、肢体动态, 皆被赋予超越视觉真实的精神深度,画家在构图上刻意淡化情节性叙事, 转而强化肖像的凝视感。

画作背景的大面积晕染,使得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既保持了西藏地区特殊的空间属性,又纯化为一种基于地缘文化的精神象 征。画面超越了地域性记录的表层功能,一跃成为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 画面中藏族同胞深邃的目光、粗粝的掌纹,以及衣着繁复的银饰和传统织 物的纹样,在刘泉义笔下被提炼为具有现代构成意味的视觉元素。藏族服 饰的装饰性特征被转化为线条的韵律与色彩的节奏,既保留文化符号的识 别性,又赋予了当代审美意涵。 

刘泉义十分重视笔墨的表达力和文化承载力。在《西藏组画》中, 藏族同胞坚毅而沉静的面容,与背景中苍茫的青藏高原精神同构,这种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图景,恰是“和合共生”理念的视觉投射。画家通 过个体生命的诗意呈现,将西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转化为人类共通的情 感体验,突破了民族题材绘画的猎奇视角,力图在文化差异中寻找人 性的共同点。这种从“民族肖像”到“人类肖像”的视角转换,使作品 成为文化多样性共生的艺术见证,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观 的彰显。

结 语 

回望刘泉义的艺术历程,他以 苗女题材、军旅题材、藏族题材3 大主题脉络,不仅提升了工笔人物 画的表达维度,更在传统与当代、 军队与人民、地域与全国之间架起 了一座美学桥梁。刘泉义的艺术创 作既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 又敏锐地回应了当代语境下的艺术 命题,为当代中国画坛注入了鲜活 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中国人物画 的现代转型,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 时代命题。刘泉义对不同题材的深 耕,既延续了传统工笔画技法精 髓,又以当代视角重构了个体与民 族、时代之问,其作品既是对形神 兼备传统画学的继承,也是对“笔 墨当随时代”理念的创造性诠释。 

注释 

[1]潘絜兹:《复兴工笔重彩的殷 切期望》,《美术》1979年第5 期,第16页。 

[2]刘泉义:《中国工笔人物画 的基础教学——线描的临摹与写 生》,《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第194—195页。 

[3]马春梅、刘泉义:《“可贵 者胆,所要者魂”——刘泉义访 谈》,《国画家》2018年第5期, 第14—15页。

[4]尚辉:《清水丽人——刘泉义 勾染的盛装苗女图像》,《中国 美术》2010年第3期,第67页。 

[5]刘泉义等:《军旅美术:历史 使命与文化责任——“军旅美术 研讨会”发言纪要》,《解放军 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 20—21页。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iuQuanYiRenWuHuaChuangZuoLiChengHuiSu_3.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