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镜像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4-12-26 10:5811080
二、谢无量与马一浮的翰墨交往作为民国书法史上两位重要人物,谢无量和马一浮之间 长达六十余年的交往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一段有名的翰墨 佳话。一个例证便是,“《马一浮全集》收录共有120通与谢 无量书札,是现在可见的马一浮致所有师友中信札最多的一 位”。[1]29从马一浮与谢无量通信数量可管窥二者友情非同一 般。当代学者方爱龙在《马一浮书法评传》中,甚...

二、谢无量与马一浮的翰墨交往

作为民国书法史上两位重要人物,谢无量和马一浮之间 长达六十余年的交往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一段有名的翰墨 佳话。一个例证便是,“《马一浮全集》收录共有120通与谢 无量书札,是现在可见的马一浮致所有师友中信札最多的一 位”。[1]29从马一浮与谢无量通信数量可管窥二者友情非同一 般。

当代学者方爱龙在《马一浮书法评传》中,甚至将谢无 量和马一浮之间的翰墨交往总结为“谢沉马浮”,认为“这 一时期(指1902年)的马一浮,以文章诗篇名闻沪上,与谢 无量(原名大澄,时改名沉)并称‘谢沉马浮’”。[2]22这不 仅说明二者交往之笃,更彰显出二者为中国文化所做贡献的意义与影响。 

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镜像 民国文化 马一浮 谢无量书法 第1张

二者的交往缘起于 1898年谢无量经其父引 荐,拜浙江首任都督汤寿 潜为师。《谢无量年谱》 载有:“1898年,光绪 二十四年,戊戌,15岁。 本年,在芜湖拜父执汤寿 潜为师。”[3]133第二年,汤 寿潜招马一浮为婿。《谢 无量年谱》记载了1898年 谢无量与马一浮结为至交 这一史实:“结识汤寿潜 女婿马一浮,并义结金 兰,为终生至交。”[3]134谢 无量因此契机与马一浮结 识,二人随后开始了长达 六十余年的翰墨交谊。二 者一起成了20世纪初的大 书法家和大文人,学贯中 西,博古通今。 

马一浮在《谢啬庵先 生诗序》中说:“始予与 啬庵相识,年俱未冠,当 其羁旅行役,忧患疾病, 触事遇缘,未尝不以诗相 往复……予于啬庵,虽未 敢谓同得同证,然予知之 啬庵犹啬庵之知我,殆可 谓无间然。”[4]50马一浮为 谢无量写的诗序一方面反 映了马一浮对谢无量诗歌 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 说明谢无量对马一浮的尊 重与钦佩。同时,从该诗 序字里行间透露出,在以 马、谢为代表的那个时代 的文人生活中,诗歌是参 与他们日常交流和生活的 重要部分。与诗歌一样, 书法在那个时代同样也参 与到日常书写中。

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镜像 民国文化 马一浮 谢无量书法 第2张

马一浮 篆书 法性颂 释文:易无体,物之理。神无方,变化行。有成形,生不生。堕方所,夷为阻。理既得,用斯溥。穷神化,无今古。若有疑,问尼父

谢无量 与马一浮留给后世的信 札、诗词,即是他们生活 和翰墨往来的真实写照。 谢无量与马一浮不仅 交流诗词文章,在介绍西 方文学和新思潮方面也志 同道合,不仅创办翻译会 社和翻译杂志,还积极引进和介绍西方文学和新思想,彰显出特有的担当和胸怀。据 《谢无量年谱》记载:“本年12月,谢无量与马一浮、马君 武(1881年―1940年)、邵廉存等在上海创办《翻译世界杂 志》(马君武主编),介绍西洋文学和新思潮。”[3]134 马一浮与谢无量除了文章往来、信札交流,二者挚友之 情亦十分深厚。

据《谢无量年谱》记载:“(1904年)5月, 马一浮自美国转赴日本留学,并带回两部《资本论》。一部 英译本,赠好友谢无量;……获赠《资本论》后,谢无量即 细心阅读。”[3]135谢无量通过阅读马一浮赠送的《资本论》, 对西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刻认识。这也为谢无量如何更加深 刻研究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启发了新的认知。 

马一浮与谢无量友谊体现在很多方面。马一浮回国后, 也与谢无量相携同游,一起切磋书法金石意趣,根据记载: “1904年回国,和谢无量相约在镇江焦山专心读书,过着如 同隐逸的生活,二人一起手拓《瘗鹤铭》残刻考证、交谈并 临摹,是明确记载的一次共同的书法活动。”[1]29这是马一 浮与谢无量一起参与时间相对较长的书法活动。他们一起参 与焦山读书与考证、手拓《瘗鹤铭》活动,凸显友谊是一方 面,更为甚者,体现了他们对金石碑版审美的追求,也影响 他们书法审美风格的变迁与发展。 

他们以一种包容的艺术视野,学习《瘗鹤铭》,将《瘗 鹤铭》之风神理解化诸笔端,流淌自己心性。《瘗鹤铭》在 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不同凡响。早在宋代,黄山谷就对《瘗 鹤铭》有着很高评价,并且身体力行,对《瘗鹤铭》艺术语 言吸收也非常多,理解亦非常深刻。黄山谷在中国书法史上 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行书、草书风格,与对《瘗鹤铭》深 刻学习与领会有关。无论是马一浮、谢无量,还是之前的黄 山谷,《瘗鹤铭》都成为诠释和理解他们书法艺术的重要内 涵。 

三、谢无量与马一浮书法

研究马一浮与谢无量书法,他们的交往是一个重要方 面,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他们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以此研 究他们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 马一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儒学大家,于儒家、道 家、佛家等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用力尤深,与梁漱溟、熊十力,并成为新儒家“三圣”。

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镜像 民国文化 马一浮 谢无量书法 第3张

谢无量 行书扇面

马一浮比梁漱溟和熊十力都要 年长,他于儒学研究贡献非常大。他追求人格涵养与心性 修炼,注重博大圆融与克己复礼。他认为一切学术中心在于 “六艺”,认为一切思想皆源于心性,这种心性的思想支撑 就是“六艺”思想:“六艺者,即此天德王道之所表显”, “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5]近年 有关马一浮学术年谱整理研究,选取了马一浮29岁至67岁这 段时间,研究认为这个阶段基本确立了马一浮儒者身份的自 我认定。[6]梁漱溟评价马一浮:“千年国粹,一代儒宗。”[7] 贺麟认为马一浮:“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 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 果。”[8]当代学者评价:“马一浮一生所经历的是经学、西 学、道学、佛学,最后又返求儒学‘六艺’的过程。”[2]20 从梁漱溟和贺麟等为代表的学界对马一浮于中国儒学研 究贡献的评价说明,他在儒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很高。研究马 一浮学术思想,是为了研究马一浮书法艺术风格与学术思想 的关系。马一浮对儒学研究的贡献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理解马 一浮书法艺术风格内涵有所启发。 

1939年春,马一浮在比邻凌云山的乌尤寺创办复性书 院。书院宗旨乃教人穷其理、回归本心与尽性,故取名复性 书院。值得注意的是,“复性”正是马一浮所持教育思想。 “复性”筑基于“性善论”,讲究复归本性。本性不变,思 想亦不变,思想本性的坚定不移决定文化教育与学术、艺术 的发展。

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镜像 民国文化 马一浮 谢无量书法 第4张

谢无量 行书对联 132.5cm×33.5cm×2 四川博物院藏

对此,马一浮曾言:“世人侈言保存中国文化,不 知中国文化是建树在心性上,心性不会亡,中国文化自然也 不会亡。即使现代的文化全被毁坏,心性却不能毁坏,则中 国文化终有复兴之日也。”[9]因此,学院取“复性”一名, 正是马一浮教育与学术思想的彰显,同时也是马一浮本人对 当时所处时代文化发展的回应。马一浮希望中国传统文人与 知识分子能够以传统儒家经典为核心,认为儒家经典是知识 分子涵养境界与修炼心性的精神源泉,进而影响对社会、人 生的思想认知。马一浮将中国传统思想“六艺”视为学术研 究、人格修炼、教育实践乃至书法艺术的源泉,其学术与艺 术始终彰显着“六艺”思想。马一浮对书法的理解与其对传 统文化与学术思想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inGuoWenHuaFaZhanDeLiShiJingXiang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