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苏州的手工业、丝织业、印刷业 繁荣,是全国最繁华的地区和最具影响力的文 化重镇。王士性《广志绎》记载:“苏人以为雅 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其赏 识品第本精,故物莫能违。”苏州经济、文化隆 盛之时,书画鉴藏的风气也十分兴盛。沈周、文 徵明作为吴门书画家群体中引领时风的创作 者,同时以深厚的学养在鉴藏家群体中居于核 心地位。
他们收藏的法帖、名画经常在师生、朋 友之间传观,在频繁的雅集活动中流动。《文徵明集》卷二十五《沈先生行状》如是描述沈 周:“佳时胜日,必具酒肴。合近局,从容谈笑, 出所蓄古物图书,相与抚玩品题以为乐。”优越 的文艺氛围和鉴藏风气为吴门书家开阔眼界、 师法古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明]文徵明 草书五律二首诗卷 36cm×446.7cm 纸本 嘉靖己丑(1529) 天津博物馆藏
此时,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文人书风称雄 一时,时有“天下法书归吾吴”之说。沈周、祝允 明、文徵明、王宠等书家摈弃时习,取法宋元诸 家,精研晋唐法帖,在追求书法形态美的同时, 强调意蕴和情趣,作品表现出丰富的精神气度与内涵。他们大都出身世家,诗文、书画兼擅, 学养深厚。诗、书、画艺相互滋养,书学渊源广 博深厚,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趣味和 复古倾向。
[明]沈周 行书五言诗扇 32cm×62cm 洒金笺 天津博物馆藏.
徐有贞(1409—1472)是祝允明的外祖父, 官至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楷书师法欧阳 询,草书学怀素,用笔雄健,名重当时。他倡导 取法晋唐传统的书学思想,对吴门书法的艺术 取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应祯(1431—1493) 为祝允明的岳父,与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交谊甚厚,祝允明、文徵明都曾受到李应祯的教诲。 李应祯于成化年间以善书选为中书舍人,弘治 初历太仆少卿。及至晚年,他多阅古帖,深谙三 昧,文徵明《甫田集》:“尤妙能三指尖搦管, 虚腕疾书。”他的书学思想,如“俱令习晋唐书 法,而宋元时帖殊不令学也”“破却功夫何至 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等,对祝允明、文徵明影响至深。
[明]唐寅 行书诗扇 32cm×62cm 洒金笺 天津博物馆藏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 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应科举,专事诗 文、书画。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与文徵 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行书学黄庭坚, 结体严谨,笔法沉着稳健,风格浑厚,有自己的 面貌。《行书五言诗扇页》笔触生动,结体、用 笔皆有个性张扬,笔墨间意趣横生,流露出难 以掩仰之才情。 沈周与吴宽、王鏊交往密切。
[明]吴宽 行楷书《廷试读卷》诗轴 111.4cm×26.7cm 纸本 弘治癸丑(1493) 59岁 天津博物馆藏
吴宽(1435— 150 4),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 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八年(1472)状元,入翰林院,授修撰,官至礼部尚书等。卒于 礼部任上,谥文定。明代诗人、书法家。工行楷 书,颇得苏轼神韵,是吴门的前辈书家,文徵 明曾从其学文。吴宽《行楷书廷试读卷诗轴》 书于弘治癸丑(1493),继承了苏轼的行书风 格,苍劲浑厚,是吴宽大字行楷书的精品。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人 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十一 年(1475)进士,授翰林编修,正德元年(1506) 入内阁,任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等职。博学通 明,卒谥文恪。著有《震泽编》等。善书法,尤 善行草书,瘦劲尖峭。《行书七律诗轴》,款识: “余久不为赠行语,全卿以浙宪告行,则又不能 无之。然区区之意,不特惜别赠行而已。时弘 治壬戌春三月既望,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前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震泽王鏊济 之赠。”由此可知,此作书于弘治壬戌(1502), 因友人全卿将赴浙宪之任,王鏊行书自书七律 诗赠别。书风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气脉连绵。
经历了以上几位书法家的艺术实践后,以 苏州地区为中心的文人书风崛起,尤以祝允 明、文徵明、王宠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被誉 为“吴中三杰”。王世贞《艺苑卮言》有言:“天 下法 书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 明、王贡士宠次之。”祝允明、文徵明皆从学于 力图改革的苏州书法家李应祯,并接受其旨归 晋唐的书学思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ingDaiZhongQiYiSuZhouDiQuWeiZhongXinDeWenRenShuFen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