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在众多书法流派与风格中,《重 修南宫县学记》(简称《南宫碑》)与张裕钊体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占据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张裕钊独创的“南宫碑体”(亦称“张体”)以方圆兼备、峻拔刚健的独特风 格,成为清代碑学书法的集大成者。
张裕钊《楷书杜甫七言诗轴》
本文系统梳理其艺术特色与多维研究价值。通过对南宫碑体
的笔法、结构、章法及墨法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内圆外方、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质;从书法
史、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及国际交流等维度,探讨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南宫碑体不
仅是晚清碑学运动的重要成果,更是传统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典范,对当代书法创作与文化传承
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一、南宫碑体的产生背景
张裕钊书法风格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碑学思潮的推动之外,其个人经历、审 美追求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碑学运动的兴起
清朝中后期,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碑学运动逐渐兴起。阮元、包世臣等学者大力推崇碑刻书 法,认为碑刻书法具有质朴、雄浑的艺术特质,能够弥补帖学书法的不足。在这一背景下,众多 书法家开始致力于碑刻书法的研究与创作,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书法潮流。张裕钊正是在这一碑学 思潮的影响下,深入研习六朝碑版,汲取其中的艺术养分。同时,他也借鉴了唐楷的峭拔俊秀, 将二者巧妙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张裕钊不拘泥于一家一派,广泛涉猎篆隶笔法,集诸家之长, 为南宫碑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张裕钊的个人经历和审美追求
张裕钊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道光二十六年 (1846)中举,步入仕途。张裕钊虽被曾国藩封为“曾门四弟子”之一,但他对官场的黑暗和腐 败深感失望,逐渐对仕途失去热情,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书法和文学研究中。他一生游历多 地,与众多文化名人交往,如康有为、章太炎等,在与他们的交流和切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 识和艺术见解。张裕钊还投身于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弟子,门下范当世、张謇、姚雪臣 等人,均在各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他借碑文批判科举制度弊端,提出“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 强调人才需通经史、晓实务,而非困于八股文,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张裕钊一直追求高古浑穆、含蓄内敛的艺术境界,在书法中体现出淡泊中和之美。这种审美 追求促使他在书法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内圆外方、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二、南宫碑体的艺术特色
(一)笔法特点
1.中锋运笔,刚柔并济
张裕钊在《南宫碑》中的笔法极具特色。他以中锋运笔为主,强调笔力的沉稳与线条的厚重, 线条饱满而富有质感,如“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在书写过程中,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心 线上,使笔画呈现出饱满、圆润的形态。同时,张裕钊巧妙地运用提按、顿挫等笔法变化,使线 条在刚劲之中蕴含柔美,达到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例如,在书写横画时,起笔藏锋逆入,行笔 稳健,收笔回锋,整个横画线条厚实有力,富有弹性;竖画则挺拔劲健,如立柱般支撑起整个字 的结构,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感。
2.方圆兼备,藏露结合
南宫碑体的笔画形态方圆兼备,在起笔、收笔和转折处,常常运用藏锋和露锋的笔法,使笔 画既有圆润含蓄之美,又有锐利刚健之态。如撇画和捺画,起笔多藏锋,行笔过程中逐渐露锋, 收笔时或回锋或出锋,形成飘逸洒脱的效果。这种笔法的运用,使得南宫碑体的笔画既有刚劲挺 拔的骨力,又有圆润柔和的韵味,达到了刚柔相济的境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其笔法 评价道:“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 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墨而实洁,乃大悟笔法。”充分肯定了张裕钊笔法的独特性和 高超技艺。
(二)结构特点
1.内圆外方,端庄稳重
南宫碑体的字体结构呈现出内圆外方,方中带圆,方圆互为补充的特点。字的内部空间较为 圆润、柔和,线条婉转流畅;而外部轮廓则较为方正、规整,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这种结构特 点使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同时又保持了整体上和谐统一的美感。例如,《南宫碑》中的“国” “闵”(图 1)等字,内部笔画紧凑、圆润,外部边框方正、坚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2.疏密得当,虚实相生
在字体结构的布局上,南宫碑体注重疏密关系的处理。笔画密集处紧凑严谨,毫不松散;笔 画稀疏处则空灵疏朗,给人以透气之感。通过疏密的巧妙安排,使字体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一些上下结构的字中,上部笔画紧凑,下部笔画舒展,例如《南 宫碑》中的“学”字(图 2),上半部分紧密相连,而下半部分的“子”则笔画舒展,使整个字既 稳定又富有动感;左右结构的字,如“践”字(图 3),左边的“足”部紧凑内敛,右边的“戋” 部则较为舒展,左低右高,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另外,从整体布局上看,《南宫 碑》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气韵贯通。字距和行距适中,既不过于紧密,也不过于松 散,使得整篇作品看起来整齐而又灵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展现出高超的书法布局技 巧。
3.墨法特点
张裕钊在南宫碑体的创作中,对墨法的运用独具匠心。他采用“宿墨过水,自然晕透”的艺术手法,使墨色在纸上自然渗透,形成了“积墨成田”的特别韵味。这种墨法的运用,使作品中 的笔画更加丰富生动,浓墨处深沉厚重,淡墨处清新淡雅,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 墨色的变化也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恬淡、清静和肃穆之气,含雄奇于淡远,寓阳刚于温蕴,使作品 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南宫碑体的研究价值
南宫碑的出现,在近代书坛上别开生面,独创一格,开创了“南宫碑体”这一独特的书法流 派的先河。张裕钊将篆隶笔法、魏碑的雄强和唐楷的规整融为一体,形成了内圆外方、刚柔相济 的独特风格,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康有为称其“集碑之大成者”,赞誉他的书法 “千年以来无与伦比”,充分肯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一)书法史研究价值
1.碑学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南宫碑体是晚清碑学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张裕钊在继承六朝碑版、篆隶书法的基础上,突 破传统帖学的桎梏,融合唐楷的笔法和结构特点,为碑学理论提供了鲜活案例,推动了书法审美 从“崇帖”向“尊碑”的转变。这一书法风格的出现,丰富了晚清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碑学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研究晚清书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书法风格演变的典型案例
南宫碑体的形成过程,是张裕钊个人书法风格演变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南宫碑体的研究,可 以深入了解张裕钊从学习传统到创新发展的艺术历程,以及他在书法创作中对不同书法元素的融 合与运用。这对于研究中国书法风格的演变规律,以及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二)文化传承价值
1.传统精神的视觉载体
南宫碑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其端庄稳重的结构、刚柔并 济的笔法,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其含蓄内敛的艺术风格,反映了道家“无 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而刚柔相济的风格则契合“阴阳调和”的东方美学观念。比 如,《重修南宫县学碑》碑文中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教育革新的主张,更彰显了晚清知识分子的 社会责任感,为研究近代思想文化提供了珍贵文本。通过对南宫碑体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 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后世书法的传承发扬
南宫碑体自清末以来,风靡中国书坛,许多书法家受到张裕钊书法的启发,不断探索创新, 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如清苑王锡三、冀州胡宗照、南宫姚雪臣等第二代张公亲传弟子,以及 第三代姚幼辰、第四代董毓明等,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南宫碑体的书法艺术,使这一流派得以传承 和发展。董毓明成立了全国张裕钊书派联谊会并任会长,其作品不仅遍及南宫的历史名胜及沿街 门店,还被国内外各界名人广为收藏,部分作品被镌刻在国内多处名胜古迹上。
3.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南宫碑体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源于其日本弟子宫岛咏士(宫岛大八)。1887 年,宫岛咏士远渡 重洋求学于张裕钊门下,学成后在日本创立“善邻书院”,致力于传播张氏书法,使南宫碑体在 日本发扬光大,繁衍成一个重要的书法流派,研习者竟达上万人,被称为“张派书法”。宫岛咏 士本人也成为日本书坛的一代宗师,为中日书法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还建有张裕钊书 法研究会,曾数次组团专程来南宫拜谒瞻仰《南宫碑》,并在南宫召开了首届国际张裕钊书法研 讨会,进一步推动了南宫碑体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扩大了影响。
(三)艺术创新价值
1.对传统书法的创新突破
南宫碑体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创新精神对于当代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书法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勇于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对现代书法发展的启示
在现代书法创作中,许多书法家借鉴南宫碑体的笔法、结构和墨法特点,将传统书法元素与 现代艺术观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同时,南宫碑体所强调的文化内涵和艺 术精神,也提醒现代书法家在创作中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避免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而忽视文化底蕴的积累。
四、张裕钊体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传承现状
目前,张裕钊体书法艺术的传承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国内,河北南宫、大名等地形成了 较为集中的传承群体。南宫市现有董毓明、赵宗江、张自旺、赵勇、李秀志、张智林等一大批书 法家,他们致力于张裕钊体书法的研究和传承,积极开展书法教学、展览等活动,培养了许多书 法爱好者和后起之秀。大名的李氏南宫碑体也颇具影响力,李鹤亭、李守诚、李喜泰等家族传承 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李氏南宫碑体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全国各地也有 不少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对张裕钊体书法感兴趣,他们通过学习字帖、参加书法培训班等方式, 传承和研习这一书法艺术。在国际上,除了日本之外,还有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拥有一 定的受众和研习群体,定期开展书法交流和研究活动,推动了张裕钊体书法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
2.面临的挑战
尽管张裕钊体书法艺术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现 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书法艺术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张裕钊体书法作为 一种传统书法流派,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许多年轻人对书法的兴趣不高,愿意 深入学习和研究张裕钊体书法的更是寥寥无几。比如,在书法教育方面,虽然一些学校和书法培 训机构开设了书法课程,但对张裕钊体书法的系统教学还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师资和教材。此 外,在商业化的影响下,一些书法作品过于追求形式和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内涵和艺 术精神的传承,这也对张裕钊体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发展策略
为了促进张裕钊体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首先,应加强书法 教育,将张裕钊体书法纳入学校书法教育体系,编写专门的教材,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从青少 年抓起,提高他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认知度,为传承和发展张裕钊体书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如网络、电视、报刊等,宣传张裕钊体书法的 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举办各类书法展览、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张裕钊体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此外,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深入挖掘张裕钊体书法的文化 内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的作 品,使张裕钊体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支 持和关注,为张裕钊体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结语
《南宫碑》作为张裕钊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既是清代碑学运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儒学精神 与书法美学结合的典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笔法、结构、墨法等方面的创新探 索,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南宫碑体不仅具有书法史研究价值,还在文化传承和艺 术创新方面发挥着作用。
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深入研究南宫碑体的艺术特色与研究价值, 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重视南宫碑体书 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面临的挑战,让这一优秀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 的生机与活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NanGongBeiTiDeYiShuTeSeJiLiShiJiaZh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