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杨维桢、倪瓒的“忘年交”丨张宣生平履迹考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10-11 09:38830
杨维桢(1297—1370)和倪瓒(1306—1374)是元末明初江南文坛著名的诗文家、书画家, 前者被奉为元末“文坛泰斗”“四十余年乃终”(宋濂《銮坡后集》),后者是元末画坛“四大家” 之一,其作品“江南人以有无为清俗”(董其昌《题云林画》)。当时慕二人名而与之交、从其游 者甚众。而在众多交往者中,年轻后生张宣是出类拔萃者之一。 倪瓒《筠石...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杨维桢(1297—1370)和倪瓒(1306—1374)是元末明初江南文坛著名的诗文家、书画家, 前者被奉为元末“文坛泰斗”“四十余年乃终”(宋濂《銮坡后集》),后者是元末画坛“四大家” 之一,其作品“江南人以有无为清俗”(董其昌《题云林画》)。当时慕二人名而与之交、从其游 者甚众。而在众多交往者中,年轻后生张宣是出类拔萃者之一。 

杨维桢、倪瓒的“忘年交”丨张宣生平履迹考 杨维桢 倪瓒 张宣 第1张

倪瓒《筠石乔柯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张宣(约 1341—1373),初名瑄,字藻仲,号芸窗、青旸,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张 宣是一位诗人,明代许学夷评其诗为“古诗语多警绝,律则始振唐音”。传世《青旸集》录其诗 191 首。张宣也是一位画家,擅作竹石小景。元末曾任江阴澄江书院山长的许恕《北郭集》有《题 张藻仲竹石》《题张子仁壁上张藻仲画》诗传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也有《题张藻仲竹木》诗(《御 定历代题画诗类》)。张宣更是一位书法家,擅长小楷,学王献之,文徵明称“(张宣)作真,无 愧其名”(《玉虹续鉴真帖》);尤善草书,主要取法王羲之,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下)》评其“苍 劲古逸,具得《十七帖》神理”。 

杨维桢、倪瓒的“忘年交”丨张宣生平履迹考 杨维桢 倪瓒 张宣 第2张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杨维桢转建德路(今浙江建德市)总管府推官,与另一位同为 杨姓的诗文家、时任建德路总管的杨瑀(1285—1361)共事。朱桓《青旸集序》记述了到建德后 “两杨公”初见张宣时的场景:“二公……得藻仲诗而嘉赏之,一见皆收为忘年,不以诸生视也。” 两杨公因欣赏张宣诗,初次见面就把他收为“忘年”之交。自得二公指教,“藻仲益厉,而其诗 益工,其名亦颇章章焉”。由于杨瑀不久后即离世,张宣与他的交谊并没有持续多久,而与杨维 桢的“忘年交”,则持续到明初:明洪武二年(1369)八月,朝廷征召山林儒士考订礼制,张宣、 杨维桢应诏参与,两人在京师礼局相处数月。 

 元至正十八年(1358)春夏,为避战乱,18 岁的张宣随父寓居吴江。此时,53 岁的倪瓒已 变卖无锡家产,在吴江笠泽居住了三年。两人虽然相差 30 多岁,但因住地相近、彼此投缘,数 年中诗文往来较多。张宣诗《答倪云林见贻》“甚欲过从亲杖屦,若为江汉甚多艰”(《青旸集》) 句,表达了作者希望从学、从游于倪瓒的心愿;另《嘲倪云林》“平生避俗如避仇,懒瓒先生笔 倦投”(《青旸集》),以“嘲倪云林”为诗题、以“懒瓒”戏称倪瓒,表明两者关系真正达到“忘 年”,以致不须时时顾忌长幼之别。

倪瓒则有致张宣信札两通:一通主要是向张宣阐述书画不能 “造次卤莽”“能书画者,非神虑凝静,风日清美,则不举笔”(尤镗《清贤纪》);而另一通,即 倪瓒《清閟阁集》所录《答张藻仲书》,倪瓒在该札中提出了著名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 文人画理论。 张宣才华横溢,而终年仅 33 岁,这令人想知晓他的生平事迹、早逝原因。而与搜集文献、 荟萃其事过程相伴随的,是他曲折、悲剧的人生所带来的日渐深重的感动、叹惋。

一、“七岁能诗书”“十岁善属文” 

 元后至元六年底(约 1341 年初),张宣出生于江浙行省直辖江阴州,幼年从学于“井西程先生”,与成年后任“同知睦州兼义兵都元帅”的李士龙为同窗。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集)》称 他“七岁能诗书”,《嘉靖江阴县志》记其“读书过目即成诵,十岁善属文”。 张宣的成长,更与其父有直接关系。他幼承家教、以父为师,朱桓《青旸集序》称其“以龆 龀受业于父师之前”。父张端(?—1383),字希尹,人称“沟南先生”。善书,亦善诗,著《沟 南漫诗稿》,《元诗选》录其诗 18 首,并附其简介“博学好修,以荐授绍兴路和靖书院山长,历 官海盐州判官、江浙行枢密院都事”。 

 二、“青认烽烟熟,红看战血生”

元至正十一年(1351)始,以刘福通、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等为首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陆续爆发。至正十六年,战争的烽烟笼罩元朝统治下的江浙行省,张士诚、朱元璋兵渡长江,分 别占据平江(苏州)、集庆(南京)。次年春,元政府令移剌九九为江浙行枢密院判官,开帅府于 浙东门户建德(又称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以应对朱元璋对浙东的战略企图。 

 据时任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的杨维桢《送二国士序》记述,移剌九九到任后,“求贤乞言”“于 是,有国士者曰……江阴张端希尹,并以参谋在宾介”(《嘉靖江阴县志》)。张端在移剌麾下,被 授为江浙行枢密院都事。张宣与父随行,亦到建德,奔走于战争前沿,期间有诗《移剌院判席上》: 

 紫枢新换将军阃,绮晏张高节使家。 帘隔炉香丝荏苒,座移树影玉交加。 

 御壶远降传金露,烟墨初干草白麻。 只待平淮功业了,马蹄催觐筑堤沙。 

 从诗题和首句“紫枢新换将军阃”可知,诗成于移剌帅府初开之时。最后两句虽然是从移剌 的角度表达了对战事前景的美好愿望,但也折射出作者初到帅府时的豪迈意气和对建立战功、成 就功名的向往。 

 在移剌帅府,张宣遇到幼年同学李士龙。李士龙(1332—1357),汴梁人,父为江阴军吏, 故定居江阴。至正十四年(1354)九月,中书省右丞相脱脱亲统大军南下征伐张士诚农民军,李 士龙任南征军先锋。至正十七年,移剌开帅府于建德后,李士龙以“同知睦州兼义兵都元帅”居 于麾下。张宣与李士龙的这次相遇,可谓久别重逢。然而不幸的是,是年十月,李士龙在建德东 乌龙山督战时以身殉职,张宣作《哀李将军》诗,表达了对同窗好友忠心报国的敬仰和生离死别 的怀念: 

 盘槊乌龙敌将擒,解鞍白马矢痕侵。 

 江山漫洒新亭泪,天地空悬即墨心。 

 仰药自甘酬万死,砍头谁许购千金。 

 锦沙泉上新封树,落日萧萧起暮阴。 

 至正十八年三月,朱元璋遣邓愈、李文忠等率兵攻打建德,拉开了经略浙东的序幕。元军大 败,移剌九九引残兵远遁,路府总管杨瑀连夜撤离,路府推官杨维桢潜至富春山隐居。张宣再一 次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之后,与父张端避往会稽。在会稽,张宣与唐肃相交。唐肃(1321—1374), 字处敬,号丹崖,元末苏州“北郭十友”之一。两人相交后,多有诗文唱和。唐肃有《次韵张藻 仲从军》: 

 杀气与云平,南征更北征。 

 褰旗朝陷阵,飞骑夜追兵。 

 青认烽烟熟,红看战血生。 

 车连鱼腹道,舟下石头城。 

 露布辕门曙,铙歌朔雨晴。 

 还将忠义骨,博取鼎彝名。 

 此诗名为“次韵”,实用张宣《感事》三首(《青旸集》补遗)之第一首韵,且唐肃诗中第五、 六句“青认烽烟熟,红看战血生”完全借用了张宣诗中的第五、六句:

七载五逢兵,飘零尚越城。 

 江山非故国,父老总归情。 

 青认烽烟熟,红看战血生。 

 永怀愁不寐,学舞待鸡鸣。 

 “青认烽烟熟,红看战血生”是张宣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以来 7 年中(1351—1358)所见所 闻,尤其是在建德亲历战争的真实写照。唐肃诗借用这两句,当是它们引起了他强烈的心理共鸣。 张宣写下这两句的时候,应已没有初到移剌帅府时的豪迈意气了!在亲历战争、目睹了它的残酷性 和破坏性后,对于战争,他有了冷静的、理性的认知。 

 三、“播越浙东西,周旋二千里” 

 朱元璋占据建德后不久,大军横扫浙东。鉴于浙东战火弥漫已不再是可以栖居的地方,张宣 父子“窜身”而至浙西平江(苏州)。之所以去平江,是因为占据此地的张士诚已向元廷投降, 平江复为“元属地”。并且,张治下的平江安定平和、没有战争。特别是,张礼贤下士,自取平 江后即“设礼贤馆,诏四方明博之士居之”(史册《隆平纪事》)。于是,平江成了文化人理想的 栖居地,杨维桢《东维子文集》载:“客之所聚者,几七千人。” 

 张宣父子至平江,先居常熟,后常住吴江(两地均为平江路所辖),与云集此地的文化名流 广泛接触。至正二十年(1360),金坛人张经(德常),由吴县尹升任嘉定州同知,“吴之人士于 君之行也,姑分题赋诗以送君”(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根据《赵氏铁网珊瑚》收录诗文, 参加送行活动的文化名流有郑元祐、高启、周砥、成廷珪、陈汝秩、王逢、陈桱、张宪、范致大 及张端、张宣父子等 26 人,算是一场规模较大的雅集。

这场雅集的特点是“分题赋诗”,张宣分 题得采莲泾,作诗《赋得采莲泾》。 至正二十一年(1361)春,朱元璋部常遇春率师围杭州,三月不克,奉命撤兵,这给杭绍平 原带来了数年相对的和平,也给张宣重游浙东创造了条件。 至正二十二年(1362)冬,萧山县令尹本中重修“吴越两山亭”,约请诗文家贝琼(1312— 1379)为之记,并希望通过他请退隐松江的杨维桢亦为一记,同时选择一些名流题咏。

张宣《题 萧山县令尹本中吴越两山亭卷》,当是此时应杨维桢命而作。吴越两山亭在绍兴萧山县(今杭州 萧山区)北干山顶,北宋初建时名为“知稼亭”,元至正十五年(1355),时任县令鉴于在该亭北 眺、南望,可见吴、越两山,遂更名为“吴越两山亭”。所知题咏者,张宣之前、后,尚有萨都 剌、杨维桢、周砥、徐贲、高启、刘绩、绝恂、杨基、魏骥等众。 

 至正二十四年(1364)夏五月,张宣到杭州,与何彦恭、战传恭等赴吴山,访百岁道士冷谦 (字启敬、起敬,著名音律学家、养生专家,传生于南宋末、卒于明永乐初)。张宣“赋长句”《至 正甲辰夏五访冷起敬如此江山亭》,描绘了梅雨季节沿途所见美丽景致,既感叹“湖山漫说天下 奇,造物似为人爱惜”,又感悟“江山如此能几何,明日重寻已陈迹”;更描述了冷起敬抚琴的场 景,称赞他琴音高妙而喻之为“琴中仙人”;最后,诗人向往山居生活,表达了“便须速办买山 钱,来与琴仙作邻客”的意愿与冲动。 

 至正二十七年(1367),张宣到慈溪定水禅寺,拜访了住持该寺的来复见心长老,并看望新 近剃度并师从来复的昙澥上人,有诗《为复见心题豫章山房》《题蒲庵》《赠澥上人》(均载《青 旸集》)。来复见心(1319—1391),又称释来复、复见心,号蒲庵,江西丰城人,明初蒙诏入京 参与“广荐法会”,深受太祖朱元璋推许,被任命为天界寺左觉义,为“明初十大高僧”之一。 

 自少年时随父离开家乡江阴,至至正二十七年返乡,张宣足迹遍及绍兴、杭州、嘉兴、建德、 婺州、衢州、处州、平江、松江等多处路府,被好友朱桓《青旸集序》描述为“播越浙东西,周 旋二千里”。张宣广泛接触各地、各界名流,在其《青旸集》中,留下姓名的就有百余位,其中 诗文家、书画家占大半,如贝琼、成廷珪、戴良、高启、凌云翰、倪瓒、饶介、苏大年、孙大雅、 唐肃、王逢、王祎、杨基、杨维桢、张洙、周砥、周伯琦、邾经、朱桓等;也有不少方外人物, 如方厓长老、来复见心、释良琦、昙澥、新仲铭禅师、冷谦、沈秋渊等。伴随着眼界、阅历的拓展,张宣的学问、才华不断提升,成为一个远近知名的诗人、书法家、学者。 

 四、“素怀出尘想,到此欲无还”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部攻下平江。约在此前后,张宣父子返回已阔别十多年的家乡江 阴,居住在黄山南麓。受倪瓒、杨维桢、王逢、冷谦、来复见心等高人隐士的影响,张宣筑“黄 山书舍”,打算在此长期隐居。不久,贝琼到访,此行他撰有《黄山书舍记》(《清江贝先生集》), 文章夸赞张宣不接纷华、退谋丘壑的隐逸品行,表达了作者“羁于世故,汨汨东西南北,未能相 从卜居”的遗憾。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帝位,建立明朝。洪武二年八月,应朝廷 征召,张宣赴京参与考订礼制;洪武三年(1370)二月,又参加《元史》续修,成为续修《元史》 的 15 位著名学者之一。七月,《元史》续修完成。九月,礼制考订亦结束。张宣被“召至殿庭, 即日擢翰林院编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参与考礼的人员,年龄可查的,杨维桢、钱宰、 周南老、梁寅、陈谟、宋讷、胡行简、鲁渊、曾鲁、徐一夔、唐肃等都在 50 岁至 80 岁之间,张 宣年仅 30 岁,故太祖“常呼为张家小秀才”。冬,张宣“乞假归婚”,太祖“诏给驿舟,并赐宝 钞”(黄佐《翰林记》),明代宋濂(1310—1381)“为序送之”。 张宣回到家乡,迎娶松江邵亨贞之女。

邵亨贞(1309—1401),字复孺,曾任松江训导,是 元末明初书法家、文学家、元词创作的佼佼者。文徵明把他与杨维桢、钱惟善、孙大雅、陶宗仪 并称为元末松江地区的“杰然天下士”(黄宗羲《明文海》)。 然而,正当张宣屡蒙皇恩、平步青云之时,他的生命遽然而止:洪武六年(1373),年仅 33 岁的张宣辞世。以 33 岁低龄去世自然不属于寿终正寝。《明史》记载:“六年,(张宣)坐事谪徙 濠梁,道卒。”即,张宣因犯事而被贬谪流放濠梁(今安徽凤阳),半路上去世。

《明史》对张宣 被贬谪的原因未作说明,倒是《养一斋文集(续集)》记载相对具体:“(张宣)假满,入直仓卒, 卒途次。或谓明祖惎(jì)之,惧而自裁。”就是说,张宣的死源于“自裁”,“自裁”实源于内心 的“惧”,而其“惧”则出于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惎”(忌恨),朱元璋对他的“惎”因于他“假 满”之后“入直仓卒”(仓卒回到当值岗位)。然而,正常情况下,“假满”,只要按时回到岗位即 可,至于回归时的状态是“仓卒”还是“从容”,一般也不会作要求,更何况也难以界定。因此, 明祖忌恨张宣,“入直仓卒”只是表面借口,而不是真实、根本原因。 

 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之前,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明朝建立以后,他对人才的态度发生裂变: 一方面,仍能虚心求贤,凡被使用的人才,他能待之以礼、施之以恩。文人入朝一旦有功,太祖 即予封赏,如参与考礼、编修《元史》的学者,除少数以老、病为由坚辞之外,其他都得到赏赐、 被授予了官职。

另一方面,对于“不为君用”、不愿为朝廷效力的人,则以“威胁”“强制”方式 对待,甚至处以重罚、重刑,包括发配充军、贬谪他乡、诛戮株连。洪武初年,获“罪”被贬谪 濠梁的文人、官员,有玉山雅集的组织者顾瑛及其子顾元臣,“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北郭十 友”中的余尧臣、徐贲,邵亨贞长子邵克颖、幼子邵尧浮,张宣的挚友唐肃,等等。 

 自元至正十九年(1359)移居平江,张宣与倪瓒、王逢、冷谦、来复见心等隐士、方外人士 交往后,归隐山林、退居隐逸的思想就已萌生。张宣在《和传恭山长韵》中写下“素怀出尘想, 到此欲无还”之句;在杭州访冷谦时,又写下“宦情于人本无味,况乃低头受羁靮。便须速办买 山钱,来与琴仙作邻客”的诗句;之后,张宣回故乡江阴,筑黄山书舍,就有长期隐居黄山的实 际准备。

贝琼在《黄山书舍记》中写道:“今宣(张宣)智非不周也,才非不优也,众方依乘风 云以取高位,而退谋一丘一壑,与幽人隐士之流,甘于枯槁寂寞……”则把张宣的“归隐”之心 表露无遗。洪武三年,张宣得授“翰林编修”,虽身在朝廷,实心怀“归隐”。在年轻体健不能如 杨维桢、王逢等以年老体衰为由而请归的情形下,张宣归隐只能权以“告假”。而以“告假”为 名行“归隐”之实无疑带有欺骗性、投机性,对君主来说就是“欺君”。不幸的是,洪武六年的 这次欺骗投机行为被朱元璋发现,招致朱元璋“龙颜震怒”。

于是,张宣惶惶然“入直仓卒”进 而被贬谪濠梁就合乎逻辑了。因此,张宣遭贬谪,其真实原因或谓根本原因是犯下“欺君”之罪!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有这一段记述: 

 浮休薛章宪先生曾至南京淳化镇,主人谓曰:我每家被江阴人害。问其故,曰:太祖时取张 编修到此,坠金死,以地方不即救护,四十家具发充军……编修乃张藻仲宣也。 这段记述不仅佐证了张宣的辞世系自裁,而且明确张宣自裁的方式为“坠金死”,即吞金而 死,去世的具体地点是“南京淳化镇”(今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同时,也表明太祖朱元璋虽 贬谪张宣,实不欲置其于死地,以至于闻知当地居民未予及时救治而怒将“四十家具发充军”, 其中隐现出朱元璋对张宣身死的痛惜、不舍。因此,张宣身死非出自帝王本意,实源于其本人心 理,这种心理《养一斋文集》称为“惧”,实为欲退隐而不得的“绝望”。 张宣在十年前写下的“素怀出尘想,到此欲无还”之句,本意是归隐山林、远离烦冗无味的 官场和纷繁喧嚣的社会,然而他却英年早逝,引为憾事。 

 结 语 

 张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的诗人、书画家,在建德、平江,他先后与杨维桢、倪瓒结成“忘 年交”。他的一生,勤勉好学,阅历丰富,“播越浙东西,周旋二千里”,也与元末明初时局走向 密切相关:在朱元璋、张士诚占据几乎整个浙西地区时,张宣随父到浙东门户建德,加入元军防 守阵营;在朱元璋攻克建德、拉开经略浙东的序幕后,张宣退居绍兴(会稽);在朱元璋攻打绍 兴时,张宣父子又移至平江;在朱元璋兵指平江时,张宣回家乡隐居;朱元璋建明开国后,张宣 被诏参与《元史》《大明集礼》的编修。张宣颠沛流离的生平履迹,与元末红巾军领袖、大明开 国皇帝朱元璋的动向如此高度相关。 

 张宣的生命历程,更是一个心志不断转变的过程。初到建德,意气风发,充满着对战争前景 的美好期待,及至好友殒命战场、元军防守建德失败并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后,他对战 争不再抱有建功立业的美好期望,转为远离战场;在平江,张宣父子本对降元后的张士诚在抗拒 朱元璋方面能有所作为、能挽元朝大厦于即倾,但张士诚割据自守、不思进取使他们对元朝气运 失去信心;与众多隐士和方外人士接触后,张宣退居隐逸之心愿萌生、并趋强烈;入明以后,张 宣虽为翰林院编修,得朱元璋赏识,但为保全文人“气节”,他的退隐之心更加强烈,在以“告 假”为名行“归隐”之实道路受阻、退隐愿望彻底破灭后,他选择了自裁。 

 从“入世”转向“出世”,从建功立业到退居隐处,这是元末很多文化人的共同经历,也是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一贯选择。但相比杨维桢、陶宗仪、王逢、张端等人的全 身而退,张宣未能成功退隐、未能独善其身,无疑是不幸而令人叹惋的!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angWeiNiDeWangNianJiaoZhangXuanShengPingLvJiKao.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