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应邀担任湖北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的学术观察 和首届江苏省杨沂孙·书法篆刻作品展的媒体观察,参与两 个展览的评审。这两个展览由两地的省级书协主办,湖北省 第二届临书临印展面向湖北全省征稿,首届江苏省杨沂孙书 法篆刻展面向全国征稿。
湖北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有2787位作者投稿,收到书法 稿件5328件、篆刻稿件149件,评出报送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 展参评书法作品100件(优秀作品18件、入展作品67件、篆刻 入展作品30件为湖北省书协的自定展览项目,不报送中国书 协)。首届江苏省杨沂孙书法篆刻展收到稿件1611件(江苏 省内851件,省外760件),评出入展作品200件,其中优秀作 品20件。
这两个展览除了有各自省份的书家担任评委外,也都邀 请省外多次担任国展评委的书家参加评审,应该说评审水准 具有一定代表性。由于全程参加两个展览的评审,对于一些 投稿为何落选,现将评审现场所见稍作归纳,以期对同道略 有启发。
一、初评作品要过“三纯”关
命运的关键点。 投稿作品,要想顺利通过初评,必须书体纯化、取法纯 正、整体纯净。书体纯化,是指作品的书体尽量在每一种书 体范畴内,遵循该种书体的书写习惯、不随意杜撰字法、不 书写夹生掺杂的书体;取法纯正,是针对取法范畴来讲的, 作品蕴含的经典性是衡量此条的重要标准,对书法经典的继 承、理解是主旨。
整体纯净,其核心要义是书法作者对书法 经典的艺术审美向度、理解转化深度、技术表现的提取度和 提纯度,经过整合、融合后所凸显的艺术高度。当代书法, 进入经典视野必须仰视,进入现当代视野必须平视,在对经 典的仰视和对现当代的平视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均衡的“分 水岭”,这个“分水岭”就是要避免临幕与创作的表面化。
初评落选稿件,有几类比较典型:1.学前人手稿的写 法,但用手札拼接成条幅形式,还在投稿作品上“画圈 圈”,其实展厅时代的作品已和传统书斋手稿不完全是一回 事了。2.在颜色鲜艳的大红纸上写金字(用黑纸写白字、用 蓝纸写黄字也属此类),不符合传统审美。3.仿汉魏碑拓浅 双钩打底,再在上面写别的字体。
二、复评作品的技法表现与个性化追求要适度
经过初评的大量淘汰,复评作品的视域干净整洁是必 须的,整体形式要和谐统一。采用的纸张、使用的墨水、印章的效果、印泥的颜色、书体风格及艺术表现效果必须相匹 配,一定要给评委以视觉美感。面对投稿作品,评委在这个 环节是审美主体。
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技法表现或适度个 性化的艺术探索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度的把握。一些偏离书 法本体的“小心思”,对于作品入选的作用基本不大,反而 负面影响更大。 复评中,一些参加各种展览训练营、冲刺班的作者所投 稿件,在这一轮下得比较多,这些作品由于书写相对规范, 含有一定的经典成分,过了初评;与那些初评中虽有一点取 法渊源的“自由体”投稿相较,尚有优势。但在复评环节, 也显现只是“集字成篇”,此轮评委大多比较关注落款,因 为很多这类投稿作品的落款与正文相较,水平明显不在一 个层次。
据说现在已有将书写内容输入、选定字体后“集字 成篇”的软件,本次展览投稿也有这类“集字合成类”的作 品,其特点是整体布局整齐划一,有些还画了小线、打了小 格,在形式整齐上下足了工夫。这类作品初看入眼,取法以 规整的李阳冰一路的玉箸篆、《峄山碑》《曹全碑》《礼器 碑》、邓石如的篆书、隶书和清人的铁线篆为主,细看“集 古字”的痕迹明显。
其中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相同字的写法几 无变化,笔墨机趣欠缺,缺少书法审美创见与艺术表现。从 落款来看,这类作者的书法功底大多不足。还有一类导师班 打造出来的作品,其篆书、隶书的写法,如果将落款的名字 盖上,似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这样的作品基本在复评中被 下掉了。
三、终评作品的“亮点”要突出,书写内容、 用字必须准确规范
与复评相较,终评作品的数量已大大减少,两个展览进 入终评的作品都在500件以内,进入终评的作品大多有几处 “亮点”,而很多作品就是在这个环节被下掉的。
主要表现 为: 1.不注重经典承续。初评时,有接近一半的投稿作品是 不符合展览投稿要求的,出于对每一位投稿作者的负责,评 委们还是一件件地认真审看作品。其实投稿作者需要改进投 稿观念,投稿前须细究征稿启事,不按征稿主题、要求,随 手写“自由体”的习惯必须得调整。
临帖展的创作类作品, 也必须要和所临范本的书风有某种承续、拓展关系。参加这 类省级书协主办的展览,作品的字数要有一定“体量”,同 时审美格调不能庸俗。 2.取法面狭窄,时风明显。这两个展览投稿的篆书,师 法范围相对狭窄,大篆数量不多,仅有的几件也是今人痕迹 明显。小篆以清人小篆为大宗,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王福庵风格几近泛滥,对吴昌硕、杨沂孙、吴大澂、徐三庚 等的小篆取法相对较少。即便是取法赵之谦的篆书和隶书, 也不是原汁原味,没有和近年国展中的“赵之谦风”拉开距 离,流行味较浓。
隶书作品中,那种看似《张迁碑》,写得“粗、大、 黑、野”的隶书很有一些。《史晨碑》《礼器碑》《好大王 碑》、汉简帛类的“集字作品”也不少,撞车、趋同现象较 严重,这类作品多以符合展览征稿启事要求的尺幅为标准, 在六尺整张浅色粉彩宣上打满小格子,将小字写满,似乎 想以“认真的态度”和“辛勤的苦劳”打动评委,但这些作 者的愿望大多落空了,说明评委的“关注点”在书法艺术本 体。 行书、行草书的投稿占了稿件总量的大多数,符合当 下展览投稿的常态,且以二王一路行草居多,间有一定数量 近年在国展流行的黄庭坚行书、大草,再就是取法颜真卿、 《怀仁集王圣教序》、赵之谦、何绍基、王铎、倪元璐的行 草书。章草主要为汉代简草、《平复帖》《出师颂》、王蘧 常,仅有几件。
楷书作品,大量和国展风格相近的“元氏墓志”小字魏 碑占了大头。除此之外,是欧阳询、欧阳通、颜真卿、褚遂 良的中楷。以小楷数量居多,其中又以密集型的王献之、赵 孟頫、文徵明、王宠一路的小楷居多,锺繇小楷只有几件。 小楷作品除了四尺对开外,还有一些拼成四尺整幅。评委成 篇看下来,发现错漏不易,审看颇感吃力。 3.书写不规范字“很致命”。进入终评,有一类 作品因错别字、用字不规范大量落选。很多作品中, “云”“雲”、“余”“馀”、“辟”“壁”“璧”、 “办”“辩”“辨”、“纟”“讠”、“杨”“扬”不分, 隶书、行草书作品中,书写差笔画、不规范、任意改造字形 者不少。在首届江苏省杨沂孙·书法篆刻展中,有一件草书 作品已进入提名评奖范围,但在文字审读时,发现多处草法 书写不规范,进而落选。
一些取法民间书法、墓志的作品,未注意雅化、规范 化。特别是取法民间墓志,其中的别字、俗字以及由石碑、 拓本残泐造成的笔画缺失,在学习、创作中未进行雅化、规 范化的“二度加工”,直接将民间书法、墓志中的字拿来使 用是有风险的。 讲究文字书写的准确、规范是书法创作运用的基本原 则,作品不能有错别字、歧义字是书法界的基本共识。
四、提升建议:对有问题的作品,有针对性改进
当今书法人包括从20世纪60年代出生及以后出生成长 起来的,由于受到历史嬗变、文化传承、个人教育程度等因 素的影响,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演进存在着“集 体性”隔膜,繁简字正确运用转换、古籍经典句读析义都 存在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更有甚者,年轻一代长期应 用电子、智能产品的拼音录入,对于汉字的基本笔画、正确 笔顺都记不清晰了,提笔忘记汉字的正确写法正发展为“新 常态”。对于书法展赛投稿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字、歧义字、 错别字,只是这些问题在书法创作中的集中反映而已。书法展赛投稿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字、歧义字、错别字问题,也非 今天才出现。
早在20世纪90年代,陈振濂先生就对这一问题 有过看法:“书法、篆刻作品中的‘错字’,向来不被行家 所认同。在一幅优秀的书法、篆刻作品中挑出‘错字’,真 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书法、篆刻创作是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 的,作品中出现错别字实在是缺少文化修养的表现。对于一 个全国展览的入选、获奖作品而言,为提高评选的公正性和 权威性,为提高书法艺术的文化品位,对优秀作品中的错别 字不予宽容,是完全正当合理的。”(颐斋:《关于评选中 的“错别字”问题(上)——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 作品展览评选有感》,1993年9月8日第36期《书法报》第1 版,颐斋为陈振濂先生之号——笔者注) 省级书协作为一些大型书法展赛的主办单位,从某种意 义上看是肩负历史使命与重任的,要从以人民为中心、培根 铸魂、守正创新、弘扬书法艺术的角度出发,需要对书法、 篆刻作品中存在问题字、歧义字、错别字的问题,重点抓、 重点解决、重点提升,一些书法作者投省展的稿件是这样, 其中一些人再投国展的稿件又能强到哪里去?将问题字、歧 义字、错别字消灭在投稿之前当然是一个良好举措,但“中 心点”需要投稿作者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利用多种途径 给自己充电。省级书协在举办各类专题学习班、提高班时, 也可以考虑增加相关文字学的内容,邀请文字学专家专门讲 授这方面的知识。
一般而言,各省书协主办的书法单项展或其他展赛活 动,大多是积聚全省书法力量、推出作品、推出人才、夯实 书法基础的重要举措,对于有一定艺术水准,存在问题字、 歧义字、错别字的作品(过了初评,复评中因错别字下掉的 作品),宜统一收集整理出来,邀请相关专家针对每一件作 品,指出错字或存在问题处,再由作者重新书写,当下的资 讯传播便捷,大多数的省级书协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还有 的开通了抖音号,资讯的正常有效传播已不成为问题。完全 可以考虑在各省书协主办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现代智能 传播媒介上刊出一些存在问题的展赛落选作品(刊出时可用 图片处理软件,抹掉作者的落款、姓名),将原来文字有错 误被下掉的作品与调整过后重新书写的作品附在一起刊出, 邀请本地专家或参与展赛评审的评委专家有针对性地对落选 作品进行点评,这样可能会对很多投稿落选的作者有切实启 发、借鉴的意义。
对于广大书法展赛投稿作者而言,作品的评审环节当然 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很多年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青年歌手 电视大奖赛和很多艺术门类的比赛评审,都实现了评审的即 时、在线传播了。进入新世纪,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杏花村 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的评审就是这么做的,当时 的关注度非常高。时代在进步,如果书法展赛评审还停留、 固化在40年前“书法热”刚兴起的那套做法上,也是不与时 俱进、不开拓创新的表现。书法学习需要坚持、坚守优良传 统,但书法展赛评审还是需要早点打破这个坚持了几十年的 传统为好,这一点也是广大书法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