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浅谈人物抚“琴”图像与绘画意境的建构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04 10:41200
摘要:本文浅谈的是中国画作品中人物抚“琴”图像与绘画意境建构,画家们以琴传情,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音乐、诗词与绘 画之间的联系入手,举例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抚“琴”,探究画家通过人物抚“琴”图像表达的情感和心绪,寄托 他们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琴境、诗境、画境浑然一体,画面具有诗情画意,从而感受在中国画里产生的绘画意境。 关键词...

摘要:本文浅谈的是中国画作品中人物抚“琴”图像与绘画意境建构,画家们以琴传情,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音乐、诗词与绘 画之间的联系入手,举例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抚“琴”,探究画家通过人物抚“琴”图像表达的情感和心绪,寄托 他们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琴境、诗境、画境浑然一体,画面具有诗情画意,从而感受在中国画里产生的绘画意境。 

关键词:人物抚“琴”图像;意境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夫以应 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 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诚 能妙写,亦诚尽焉。”他首次提到绘画心 理学方面的画理,认为山水画中的“畅 神”思想是可以被画家表现出来的。这一 点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山水画家的创作,奠 定了中国画山水“重精神”的基础。 

东晋 顾恺之 斫琴图

中国画构思画作的方法是以一个主 题切入画面。山水画虽主要以树石、云水 成画,但画眼却常在人物,从人物穿着打 扮以及人物活动的描绘中,可以看出整幅 画的主题或故事情节,并作为画家立意的 载体,直接点出作品的主题。其中以人物 抚琴或携琴访友为主题入画的着眼点在琴 和抚琴人上,那么人物抚“琴”图像既有 了点缀装饰之用,也成为画面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我们变成 了画中那个坐于山林间的抚琴人,四处环 望,看到无尽的山水相连,群峰叠嶂,轻 轻弹拨琴弦,随着琴音融入,瞬间今人与 古人成为超越时空的知音。

以此欣赏画作 的人是否生发出无数体验的绘画意境呢? 琴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传说中华 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的伏羲。传 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 “制以为琴”。古琴在中国传统乐器的地 位夺人眼目,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汉代已经发展完 备。

《斫琴图》是现存一幅描绘制作古琴 过程的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反映乐 器制造内容的绘画作品。该图传为东晋画 家顾恺之所作,现在原迹不存,见到的是 宋人摹本,画中描绘了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有十四人,或断板,或制弦,或 试琴,或旁观,还有几位侍者执扇或捧 场,是一幅古人正在现场制作的图像记 录。顾恺之还是一位绘画理论家,他主张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重视通过 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此画用 春蚕吐丝般的线条,力量含蓄,富有优美 的韵律感,描绘出人物气宇轩昂的气质。 右上角一士人,正在调定音律,表情神态 全神贯注。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

人与人独立存在,刻意营造了 留白,空间中运行着无名之“气”,虚中 含实,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意境。 魏晋时期,清谈玄学之风盛行。琴 乐具备人心相通这个原始意义,使得弹 琴成为士人的具体体现。出土的南朝齐、 梁陵墓的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中,画面共有八个人物,其中有两个在操 弄古琴,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 形象,成了隐逸高士的精神象征。嵇康在 《琴赋》中说古琴可以“导养神气,宣和 情志”,指出了古琴为首的士人音乐的本 质。这件画像从美术史和琴史的角度来 讲,都十分重要。 

《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 问》中记载的伯牙鼓琴的故事成为后世 无数文人墨客诗文书画的题材,一曲《高 山流水》成知音的动人传说成为千古传诵 的至交典范: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以琴会友,后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 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不会有人能 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 身不复鼓琴。“知音”一词就来源于此故 事,他们的友谊感动了后人,基本上确立 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成为中华文化在这方面形象而深刻的阐 释。元代画家王振鹏的作品《伯牙鼓琴 图》选用了这一古老的主题,画中表现的 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深厚 友谊的场景。以工笔形式表现,画面上共 有五人,伯牙左边膝上横放一琴,双手抚 琴专注弹奏,对面的子期,气质儒雅,正 低头聚精会神地谛听,他的右腿搭在左腿 上,好像正随着琴声节拍轻轻摇动,整个 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赵佶 听琴图 147.2cm×51.3cm

这幅画描 绘了相遇知音时涌现在心中的温暖之情, 通过琴声表达了情感志向和美好的“知 音”之谊。高雅琴韵与袅袅清香相得益 彰,散发着一种古雅的士人之气,使人的 心灵产生息息相通之感,并在琴声中体验 和感悟着知音的生命意境。 进入唐代,古琴作为演奏宫廷礼乐 的一种重要乐器出现在绘画作品中,描 绘了上层阶级社会和宫闱生活。唐代画家 周昉,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 时。作品《调琴啜茗图》描写的是安静期 待琴音中人们微妙的神情,用笔劲简,衣 着全无饰纹,色彩柔艳,透着素雅恬静的 气质。庭院内三位贵妇在弹琴、品茶、听 乐,过着优游闲适的生活。花树旁石上一 位贵妇将要演奏七弦琴,她从容不迫地轻 轻拨弄琴弦,另外两个贵妇的姿态和神情 引导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调理琴弦的 手上,如同音乐从手指断续迸落。此作体 现了中唐时期官僚贵族的审美情趣,画家 用心理的线索把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 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心理空间。 

文人爱琴,写下许多绝妙诗章,到 唐代孟浩然和王维达到一个顶峰,当时古琴是诗人常表现的内容。中国传统古琴曲 目流传有三千多首,如《潇湘水云》《渔 樵问答》《平沙落雁》等,曲目与画家 修养性情的心曲共鸣,也是画家常见的画 题。如南宋画家牧溪和王洪都表现过“潇 湘八景”中的《平沙落雁》。 

画作《幽篁坐啸图》是清代画家禹之鼎以唐代诗人王维五言诗《竹里馆》 为主题创作的,按王士祯的要求完成。绢 本设色。画面中竹林深处,远离尘世的嘈 杂,人物若有所思地独坐于磐石上,横琴 还未弹,具有诗人学者的气质。一簇簇的 翠竹枝竿挺拔又伏偃变化,溪流向远处越 来越淡,更增添了寂静,动静对比,令人 遐思。再邀明月相伴,聆听雅淡绝俗的妙 音,沉醉在幽篁美景这样一个清幽的环境 中,充分体现出画家独具匠心的空间意境 表达。 

宋代与古琴相关的活动极为盛行, 在古琴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朝野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来陶 冶性情。当时的士人一般通晓音律,在所 作的词中也不离琴,就算有的人不会弹 琴,也将琴作为居室的摆设。北宋历代皇 帝十分好琴,宫廷中设有琴招待。宋徽宗 赵佶曾搜罗当时南北名琴绝品,设“万琴 堂”。文人作为古琴最主要的演奏者与欣 赏者,用琴曲、琴音、琴意、琴韵传达着 他们内心的各种情感,此时琴已经完全 成为“雅音”的代表,称琴为“大雅之 音”。画家们则以琴传情,描绘山居深 静、清风入弦等,让人赏之雅静、空灵。 

中国向来尊重文人画,强调精神上 与诗相近,强调意境与情趣,琴则重道 德、陶冶情操、抒怀托志,深入文人生 活、交友、文学等各个方面。山水画的诗 化及其意境的实现,可说是一种最高层次 的“联系”,在“抒写性情”这一点上, 诗的空灵境界为画家的潜意识打开了某种 精神空间,使画家对景物感触相通,琴境、诗境、画境浑然一体,把我们带入中 国画的世界。 学者徐复观的《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认为,依诗作画在宋代,由郭熙正式提 出,郭熙通过审美观照在自然山水中求取 某种意趣与寄托来表达自己的“林泉高 致”,这是山水诗的切入把山水画的意境 追求引向自觉,从写神引向写意,从师造 化引向法心源。 北宋苏轼首倡“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之论。另外诗题于画,有画迹可考 者,以北宋徽宗赵佶为第一人。宋徽宗赵 佶对琴的尊崇与喜好,有力地推动了古琴 艺术的丰富与发展。

传赵佶作品《听琴图》,构图简净,严谨工丽,设色妍丽清 雅,描绘的是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居中 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 服的朝士对坐聆听,二人悠然入定,神态 仿佛正被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动 人的琴声之中。童子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 叶之声,阵阵的琴声,从画中传出,几案 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优雅琴声,营造出一 种清幽的氛围。此作以琴声为主题,巧妙 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 乐意境,体现了精致的文化生活品位。一 首七绝蔡京题于画面上方:“吟徵调商 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 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诗中松树的生动 犹如和谐美妙的琴音,让人听之入神,象 征古雅超脱世俗的心胸。 由宋入元,松风琴韵是表现士人逸 兴的主题绘画之一,元代好琴的文人依 然很多,古琴始终作为人与物、与自然往 来的媒介存在,琴与山水自然共为精神的 载体,古琴音乐更是文人安置精神灵魂的 一种独特生命方式。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anTanRenWuFuQinTuXiangYuHuiHuaYiJingDeJianGou.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