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浅谈人物抚“琴”图像与绘画意境的建构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04 10:41460
画家将人物抚“琴” 吸纳入山水画,并借琴将其精神挥入丘壑 林泽,如:雅士独坐,童仆抱琴入山,携 琴访友,松林抚琴,临流动操等人物抚 “琴”重复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 至元代,画上开始有题诗。元代朱 德润作品《林下鸣琴图》,描绘了秋高气 爽的日子,视线从画面左方进入,近处的 斜坡上三棵高大松树傲然挺立,繁密的松 针生机勃勃,两棵杂树小枝似蟹爪,...

画家将人物抚“琴” 吸纳入山水画,并借琴将其精神挥入丘壑 林泽,如:雅士独坐,童仆抱琴入山,携 琴访友,松林抚琴,临流动操等人物抚 “琴”重复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 至元代,画上开始有题诗。元代朱 德润作品《林下鸣琴图》,描绘了秋高气 爽的日子,视线从画面左方进入,近处的 斜坡上三棵高大松树傲然挺立,繁密的松 针生机勃勃,两棵杂树小枝似蟹爪,树叶 落尽,群雁低回。所绘内容主要集中在画 面的左下角和右上角,中间大量留白,留 白中点缀小舟。树下临水的坡岸上,有三 位高士盘坐,其中一抚琴高士静抚弦丝, 二人似在倾听。画面右方溪水从远处至画 面,再流向画外,旁边准备盛水泡茶的人 听到琴声扭头看向坡岸上弹琴的人,水面 上泛舟垂钓者被琴声吸引,闻音摇船而 来,也看向坡岸上弹琴的人,顾盼有致。 整个画幅的重点汇聚在这五人的活动动态 上,进而点出“林下鸣琴”的主题。

从画 幅的中部起,对岸的山丘渐渐推远,一片 奇幻的山壑重峦叠嶂,远处的亭台、树木 若隐若现,再举目向上望,远处被层层的 烟云包裹着,峰峦隐隐出现,空旷迷蒙。 画法以书法流畅而率意的笔意,具有行草 书的意趣,淡淡的极富“写”性的笔触,参差错落,虚实相生,传递出一股清新之 气。近实远虛,近浓远淡,以此来表现 “虚”的处理与“实”的对比,从“意 境”着眼,贯穿“气韵”,营造突出主体 的景深空间意境。古琴悠扬,江水淙淙, 雁声清脆,画家在二维的画面中,为观者 营造出三维的视听空间,通过景物的布局 对无形的声音进行描绘,画家依形写声, 为引领观者“听琴”,营造了广阔的精神 空间。款识:“林下鸣琴。朱泽民作。” 

我们从作品中可以领略到画家借抚 琴的高士来传达一种同眼前巍巍高山与 汤汤流水成为“知音”的意愿,人物抚 “琴”作为山水点景,借琴韵传达了画面 的空间意境,画出了心中的理想群山。这 不仅是听觉与视觉的简单交织使古琴与古 琴曲目在“物境”上相通,也是一种生活 态度和文化传统与画作的“意境”相连。 画面中有人物,有山,有水,有烟云,可 以远望,可以近观,一步一景的世界,一 画之内,现出千里,让人一眼望去,饱含 高古气息,尽得画中情趣,给山水增添了 画面的气韵灵动。 当画面中所呈现的抚琴人物与画家 人生经历的“真感情”兴会感通时,完整 的境界就会了然于心,心手相应,从而使 主观与客观浑然。如果说《伯牙鼓琴图》 选用了一个古老的主题,象征相遇知音时 涌现在心头的温暖之情的话,那么《林下 鸣琴图》的择景弹琴就是一种生活趣味, 更有画家安置精神灵魂的一种独特生命方 式的深意,因此,琴与山水自然共为精神 的载体,又互为精神的审美对象。

那人物 抚“琴”图像是不是就暗含着生命空间的 隐喻呢?这种境界是不是画家个体生命舒 展的纯真表达呢? 《林泉高致·画意》中提出“诗是 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郭熙心目中 由“无形画”而为“有形诗”,追求的是 山水画中的“画中诗”的意境,披露了借 诗以创造意境的全过程,使诗画精神进一 步融合。古琴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与文人 画之间有许多类通之处,“聊写胸中之逸气”的文人实现了心灵思想的精神层面的 追求。人物抚“琴”图像除了体现画家的 个性风格外,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图式和 士文化借喻。 

写意人物抚“琴”图像有另一种美 学的表现方式,是古琴用简单的两条线勾 成的琴囊所代替,寥寥几笔简之又简,虽 只占据极少部分的篇幅,但表达着某种超 然物外的旷达。马远《月下赏梅图》,整 个扇面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具有超脱尘 世的平淡心境,增强了画作的空间感。画 面集中占据画幅的中下部,前景、中景与远景,对画面明暗关系处理,越远越淡, 为画面明暗关系的处理,营造了效果。士 人在崖边静坐望月,侍童手中捧有古琴, 静谧的月色,幽静的山谷,飘荡着琴声, 画面简洁,意境悠扬,很大程度上拓展 了画作的意境。就画中人物而言,这种组 合常出现在其他画中,这不仅是文人雅士 简单的时尚风雅,更是特定时代的情感映 射,是一种理想化的精神家园。 

明代画家文征明诗、文、书、画无 一不精,人称“四绝”,他的作品《携 琴访友图》中的古琴,也是由线条简单勾 成的琴囊代替,这幅作品的主题是携琴访 友,整幅画构图饱满,层次分明,近处一 棵老树倾向溪流处,引出木桥上一雅士带 着书童,书童携着琴,正向朋友的住处方 向走去,中景房屋篱笆处的松树显得格外 高大,高耸入云的崖壁,描绘了高山流水 的幽静之处,远景的山被云雾笼罩着,朦朦胧胧,拉开了与近景的距离,空灵优 美。这正是古代士人的故事情节,是他们 向往的生活,与大自然亲近,犹如世外桃 源,充满了诗情画意,表明了其高标的隐 逸情怀。 

人物抚“琴”图像让我们在画里看 到了一片延绵无断的心中世界,眼睛和 身体在这里穿梭、领略,使心与天地相往 来。画家在作品中寻找着画与古琴之间的 知音之途,当细节具体细化到图像上,便 可以此为视觉依据,表现人物抚“琴”图 像隐喻的意境和隐含的文化意象,表现他 们在生活时持有的审美情愫。 

古琴,人们视为与天地造化相合的 一种雅器,是古文化最好的见证,是文 化音声与心灵的古调,是传统文人一种 “文化生命”的象征。人物抚“琴”图像 凝聚着历代士人修身养性的体验,是文化 的人格理想、精神境域及生命意识在美学中的体现,传达着无限的造化精神。宗白 华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 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境。”古琴作为文 人音乐的代表,有着文人远不可量的文化 情结,那么画家钟情于人物抚“琴”图 像,探寻的或许就是中国山水画在一定程 度上追求的内在永恒之音的绘画意境,也 正是造化背后内在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宗炳、王微,《画山水序·叙画》,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 

[4]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 编,《宋画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anTanRenWuFuQinTuXiangYuHuiHuaYiJingDeJianGou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