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绘画中的长寿形象研究 ——以东方朔和“香山九老”为例
摘要:长寿形象是我国长寿文化与长生信仰的图像化体现,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文章以明清绘画中的长寿形象为研究范 围,以传统人物长寿形象东方朔和“香山九老”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此类形象形成的来源、叙事特征、艺术风格,以及独幅人 物形象与群像形式各自不同的构图形式和审美表现。东方朔和“香山九老”皆属历史人物,将其纳入长寿形象谱系,体现出古代社会 对德高年寿者的向往与崇敬。
关键词:明清绘画;长寿形象;东方朔;“香山九老”
明 吕纪 南极老人像轴 绢本淡设色 217cm×114.2cm 故宫博物院藏
长寿形象多见于祝寿绘画中,是我 国古代祝寿绘画中的主体形象。明清时 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普通市民阶层 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方面,这些变化体现在经济水平的增 长,消费能力也有所提高,士农工商等底 层人员也开始效仿贵族士大夫,追求高雅 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文化思潮的变化 使得明清绘画风格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 迎合更多不同阶层顾客的审美需求,商业 化、世俗化是这一时期长寿题材绘画的整 体特征。
一、长寿形象中的人物谱系概述
长寿形象是我国长寿文化观念的具 象化呈现。由于相对艰难的生活条件和落 后的医疗水平,以及战争、灾祸等因素, 在古代,人们的寿命普遍不是很长,长寿 被视为一种非常稀有的现象。长寿形象 通常会成为古人膜拜和向往的对象,这与 早期的星辰崇拜有关,由于科学技术和天 文知识的历史局限,古人认为日月星辰和 天象变化是神秘莫测的,与人类的生命相 比,日月星辰似乎是永恒存在的,因此, 不少长寿形象都与这些物象相关,例如南 极仙翁、北斗星君、太白金星等,这些神 祇的称谓都源自天体星辰。
明 郭诩 寿星图轴 绢本水墨 166.8cm×90cm 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医疗技术 的进步和人们养生意识的觉醒,到了明清 时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对于 长生的向往在各个阶层中都有所反映,人 们仍在追求“长生不老”,释道典籍中 亦有所体现。《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卷二:“古云,天上有丹,名曰甘露。人得 服之,长生不老。”[1]《金刚经石注·自 序》中叙述:“焚香祷祝,为求现在福 田;炼药烧丹,希觊长生不老。此寿者相 也。”[2]道教以炼丹法术居多:“十四变 将前制出三黄四两,……以长流水下,可 延寿百年,长生不老,走如奔马。”[3]古 籍中的长寿观和长寿秘诀以文字形式呈 现,其直观性和接受程度远不及图像,于 是,人们结合文字记载、语言描述和联 想,将各种与长寿相关的意象物化,创造 出各类长寿形象,以满足对长寿、长生甚 至永生的愿望和想象。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长寿文化底蕴 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地 域环境、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方面的不 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长寿文化,与之相 对应的长寿图像谱系的构成同样非常丰 富,从早期的神话传说到明清时期,形成 了以瑞兽、植物、山水和人物为主的长寿 形象谱系。
明 张路 蝠鹿仙人图轴 绢本水墨 122.4cm×105.3cm 故宫博物院藏
与前三者相比,人物长寿形象 通常处于主体地位,瑞兽和植物有时会作 为祝寿绘画的辅助形象被安排在画面中, 人物与龟鹤、松柏、仙桃等具有长寿寓意 的动植物组合在一起是长寿图像和祝寿图 像的典型特征。根据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 属性,明清绘画中的长寿人物形象构成主 要有三类:第一类来源于古代早期神话传 说,如西王母、南极长生大帝、北斗星君 等神仙形象,这些神祇不仅自身拥有强大 的神力,同时也掌管着普通人的寿命与生死,往往是各阶层民众甚至皇室贵族所供 奉膜拜的对象,其表现形式通常为壁画、 卷轴画等,同时具备艺术性和功能性的作 用。
第二类来源于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这 类人物包括级别较低的神仙和传说中的高 寿人物,如麻姑、安期生、彭祖、八仙 等,安期生和彭祖的形象多见于古籍中, 麻姑和八仙的形象多出现于祝寿图中,或 与其他神祇形成组合出现,或以自身形 象加上动植物的组合,借此表达长寿的 意愿或祝福。
第三类来源于历史人物,这 些人物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多为文人士 大夫或隐士,或为单个形象,或以群像组 合,同时兼具奇幻色彩,具有亦仙亦凡的 属性,通常以文字形式描述记叙,以绘画 和戏剧等形式呈现出具体形象,东方朔、 “香山九老”“商山四皓”和老莱子是这 类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ingQingHuiHuaZhongDeChangShouXingXiangYanJi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