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浅谈《西狭颂》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启示

书画艺术网书画艺术2025-10-23 09:53560
【摘 要】《西狭颂》作为东汉隶书典范,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历来为书家所重。本文以该碑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其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继而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临摹与创作体验,对其笔法特征、结体规律及章法布局展开系统性分析,并探讨其在隶书演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考察,试图为当代学习者提供参考,以期在经典碑刻的继承与创新层面引发更多...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摘 要】《西狭颂》作为东汉隶书典范,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历来为书家所重。本文以该碑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其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继而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临摹与创作体验,对其笔法特征、结体规律及章法布局展开系统性分析,并探讨其在隶书演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考察,试图为当代学习者提供参考,以期在经典碑刻的继承与创新层面引发更多思考。

【关键词】《西狭颂》;笔法;结体;章法

一、《西狭颂》的背景介绍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别称《惠安西表》《黄龙碑》,创作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的摩崖石刻,是汉代隶书代表作。碑刻由四部分组成:正文以385字记述武都太守李翕修治西狭古道、施行德政的事迹;篆额刻“惠安西表”四字;文后题名记载撰文及书丹者仇靖;右侧刻有《五瑞图》,包含黄龙、白鹿等祥瑞图案,体现书画合璧的艺术特色。其书法宽博雄浑,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汉三颂”,因选址隐蔽、天然屏障保护,成为保存最完好的“汉三颂”原刻,字迹清晰如初。该碑不仅是汉隶珍品,更为研究汉代交通及社会状况提供了珍贵史料,兼具艺术与历史价值。

二、《西狭颂》的艺术特征解析

(一)笔法

1.篆书遗脉

《西狭颂》的隶书笔法显著保留了篆书遗脉的凝练性,体现出汉隶由篆入隶的过渡特征。其线条圆润浑厚,起收笔多藏锋内敛,中锋行笔如锥画沙,尤以横画、波磔中蕴含篆籀笔意,如“之”“子”等字的弧转笔势,仍可见篆书婉通圆融的笔法基因。如“都”字右部保留篆书“邑”旁结构(图1)。吴熙载认为:“此碑纯篆法。”这位书家通过对《西狭颂》的深入了解,旨在说明篆书和隶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隶书要能够先通晓篆书,用篆法写隶[1]。

2.金石斑驳

《西狭颂》篆法遗韵与商周金文大篆书写表现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核心在于对金石气息追求之自觉。尽管清代学者系统构建并赋予理论深度,但金石气作为书法美学概念,其本质仍是源于人工镌刻与自然风化透过拓片媒介共同作用之结果。千年风雨剥蚀,《西狭颂》崖面斑驳肌理虽部分破损,但转化为“屋漏痕”般沧桑质感于拓片中。有鉴于此,这种自然介入的“二次创作”,使得刀笔线条融合呈现出历史沉淀厚重感,精准地诠释了“书存金石气”的美学特征,由笔墨重构出古代碑刻的苍茫古意和雄浑气象。特别指出,金石气营造需掌握适度原则,斑驳效果的过度追求,反失其朴素本真。独特肌理通过崖面风化形成,因石纹剥蚀,使“隆、事、亿、崖”字竖画产生断续效果(图2),方折线条与人工凿刻交织,形成“屋漏痕”般沧桑意趣。与北魏《元桢墓志》精心雕琢的方齐笔画相比,此碑最大程度保留了汉碑的原貌。

浅谈《西狭颂》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启示 《西狭颂》 笔法 结体 章法 第1张

图1《西狭颂》“都”字

浅谈《西狭颂》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启示 《西狭颂》 笔法 结体 章法 第2张

图2《西狭颂》“隆、事、亿、崖”字

(二)结体

1 方整疏朗《西狭颂》之结字特征呈现明显方整化倾向,正方或纵长形态居多,与东汉隶书普遍存在的扁平化处理方式构成显著差异性。其结体宽博度较高且具有舒展特质,均匀分布的笔画与疏朗化的空间留白的共同作用,庄重感与通透感并存的视觉效果由此得以建立。以“守”字为例(图3),上部“宀”部作外拓式处理仿若穹顶状,下部“寸”部横画则采取内敛式收束手法,外紧内松的布局特征由此形成。这种方整疏朗化的结体方式,既满足官方碑刻所需的庄重性要求,又通过疏密对比打破沉闷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哲学理念在此得到印证。

2.稳中寓险《西峡颂》结字在方正平直的隶书基调中蕴含着灵动化特质。局部笔画的欹侧化处理、疏密对比及重心偏移等手法打破了对称均衡的呆板感。“恶”字可作为典型实例(图4):上部“亚”部通过倾斜波磔制造险峻感,飞扬的横画具有突破外框之势;下部“心”部则以厚重平镇压定全局,三点沉稳锚定重心。上密下疏、左低右高的动势与顿挫笔法形成对抗关系,险峻中依托隶书横势取得平衡,“朴拙为妍”的汉代隶书美学特征由此可见一斑。庄严框架内蕴含动态张力,以失衡求均衡的手法将险峻转化为和谐状态,雄浑中展现出的生命力的造型特征得以彰显。这种稳而不僵、险而不倾的表现方式既延续汉隶方正朴茂的典型性,又融入篆书遗韵与自然书写意态,东汉隶书成熟期对法度与性情的双重追求在此得到体现,“平中见奇”的碑学审美范式由此奠定基础。

浅谈《西狭颂》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启示 《西狭颂》 笔法 结体 章法 第3张

图3《西狭颂》“守”字

浅谈《西狭颂》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启示 《西狭颂》 笔法 结体 章法 第4张

图4《西狭颂》“恶”字

(三)章法

“古人写字政(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结构首尾相应,故云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都是讲书法中的章法及其重要性[2]。而《西狭颂》章法巧妙调和人工秩序与自然意趣,徐树钧谓之“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重”,通篇采用“横纵成列”的经典布局,纵向行距疏朗如星列,横向字距紧密若连珠,既显庙堂碑刻的端严气象,又避“状若算子”之弊(图5)。字径约4厘米的方整字形,通过笔画粗细调节与书写节奏变化,于茂密中见通透,庄重中含生机。

摩崖天然石纹的介入,更使线条偶现“屋漏痕”般的斑驳肌理,为严谨章法注入山野逸气。通过“篆额—正文—五瑞图—题名”的四段式构图,形成疏密相生的视觉节奏。篆额“惠安西表”四字纵向统领,正文385字方阵横向延展,题名小字错落点缀,整体如交响乐章般层次分明。此碑以“浑穆而不粗率,精微而不琐碎”的审美特质,实现壮美与优美的辩证融合。

点画起收藏露有度,中段浑厚如篆籀,波磔短促似汉简,既存金石古拙之韵,又见书写性情之真。康有为评其“疏宕”,正指这种“篆意入隶”的笔法特质——以中锋涩进强化线质,以提按微变丰富节奏,于雄浑中透出雅逸。使通篇如群峰列岫,静穆中暗涌生命律动。

浅谈《西狭颂》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启示 《西狭颂》 笔法 结体 章法 第5张

图5《西狭颂》整体

三、《西狭颂》的创作启示

(一)传统继承

《西狭颂》作为东汉隶书摩崖的经典范本,其艺术语言根植于篆隶过渡的技法体系。在笔法层面,篆书遗存的凝练性体现为“中锋行笔”的核心原则——线条圆厚藏锋、波磔含蓄内敛,与秦简帛书的率意用笔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特征需通过溯源篆籀笔法(如《石鼓文》《泰山刻石》)强化线质训练,而非孤立地摹仿隶书样式。

摩崖载体的金石斑驳性,则需在宣纸创作中转化为墨色枯润与笔锋涩进的辩证关系:浓墨模拟凿刻的沉厚,飞白暗示风化的沧桑,但须规避对刀痕的机械复制,以书写性回归“以笔驭刀”的本质。结体的方整疏朗与稳中寓险,《西狭颂》字形不同于绝大部分隶书一味向扁压缩来取横向,而是以方入形,有些甚至是长方形,也极少有笔画向横向伸展,字体才更显疏朗宽博,同时也有不少字平中见奇,稳中寓险[3]。

章法的疏朗浑朴,需在横纵成列的经典布局中,通过字径缩放、行距调控重构空间节奏,梁启超评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恰指向秩序与野逸的辩证统一,这一美学逻辑需在当代创作中转化为对形式法则的批判性继承。

(二)个性表达

在传统书法创作中,艺术家想要展现个人风格,不能只照搬古人的样子,得学会给经典作品注入新理解。比如写《西狭颂》时,既要尊重汉隶的规矩,又要像玩拼图一样加入自己的巧思。下笔时可以学古代竹简上的隶书,用轻松流畅的线条软化石刻的硬朗感;写字形时故意把某些偏旁写大或调整重心,让方方正正的字藏着点小变化,但又不乱掉篆书的严谨味道。

整篇布局要像草书那样行云流水,字和字之间暗中勾连,再用浓墨写出石刻的厚重,淡墨晕染出风雨侵蚀的朦胧,枯笔飞白就像石头裂开的自然纹路。《西狭颂》是汉隶的模范,提醒我们创新不能乱来——字形可以稍微变形但不能散架,行距悄悄调整但别太明显。

这就像用老曲调唱新歌,每一笔都是旋律,传统是主歌,创新是副歌,既要让千年汉隶的庄严感立得住,又要让现代人的温度透出来。说到底,搞创作得一手抓着文献考据的尺子,一手握着突破边界的胆子,在老规矩和新想法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石头上的古字活成纸上的新生命。

结论

《西狭颂》作为东汉时期非常有名的刻在石壁上的书法作品,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呈现的“汉代书法”庞大而宏伟的形象,更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古代篆书风格、金石气的美感以及创新的隶书技法。通过分析其笔触、字型布局及整体章法,可以看出,在那些看似方正整齐又开放明亮的结构中,隐藏着一种既稳重又富有挑战性的冲突:篆书圆润强劲的线条感,仿佛伴随着石碑因岁月侵蚀而显得苍茫且坚韧,从这一点连在一起,最终这些特质通过虚实相生的布局凝聚成一种壮丽却不失灵动的美。

这为我们现代创作带来启示:继承传统的时候,需要从笔法精髓和精神态度上寻找根源,而不是简单依样画葫芦。同时个性化表达应该尊重传统碑刻原有的性质,并创造出结合新旧的作品。本文的粗略观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重新思考古刻文物在书写方面与制作技巧共存关系的小小切入点,也为隶书创作实践提供一丝启发。

参考文献:

[1]陈金杜,苏金成.汉隶《西狭颂》对清代隶书发展的影响[J].书法赏评,2019(3):25-30.

[2]李秋《. 西狭颂》风格研究[D].东南大学,2021.

[3]甘雨.雄浑疏野得天真[D].山东艺术学院,2023.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anTanXiXiaSongDeYiShuFengGeJiChuangZuoQiShi.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