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我国历代书法大家,以米芾的个性最为特殊,而欣赏其书法作品,不难发现趣味性较强,而之所以形成这一特点得益于其放荡不羁的个人性格。我国古代大多数书法家推崇的处世方法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十分重视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而米芾跟这些书法家不同,他不单单注重内在品质的高洁,而且“真趣”思想浓重。米芾与黄庭坚、苏轼、蔡襄三人被称为“宋四家”,其书法作品以独树一帜的风格与崇尚平淡且天真的“真趣”书法美学思想在我国书法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就“真趣”思想在米芾书法创作中的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米芾;书法创作;“真趣”思想
北宋初期,崇尚意趣的风尚蔚然成风,催生了一众杰出的书法家,其中便有米芾的身影。作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米芾尤以行书见长,他一生致力于古法的学习并融入创新,晚年终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学习古人需掌握“法度”,而创新则需蕴含“意趣”,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古法观”与“真趣观”。米芾在发扬“宋尚意”书风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书法理念与其个性特点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米芾书法“真趣”思想的形成
受到民间书法艺术氛围的熏陶,宋太宗对书法抱有极大的热爱与重视,他频繁地研习古代书法杰作,并在其统治的鼎盛时期下令编纂了《淳化阁帖》,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帖学的发展进程。此举不仅帮助书法界挣脱了传统书法的桎梏,还引领了一股重视书法意趣表达、强调书家个人情感与创意的新潮流,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书法艺术范式。
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米芾逐渐成长。宋代战事频仍,至北宋时期逐渐走向衰落。米芾因个性清高,在官场屡遭不顺,却又不愿随波逐流,最终踏上了漂泊流离的生活道路。尽管生活困顿,但他内心仍坚守着魏晋雅士的风骨,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更加向往山水间的自在。米芾曾言:“草书若未能达到晋人境界,便只能沦为下品。”这充分显示了他对魏晋书法的高度赞赏与推崇。
他强调书法作品中应融入“古意”,这一观点铸就了他“典雅而古朴”的书法艺术审美取向。因此,米芾“尊崇魏晋”的思想在其书法审美观念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米芾那不受拘束、豪放不羁的个性,使得他在追求魏晋书法精髓的同时,对唐代书法艺术持有一定的贬低态度。宋代书法的发展实现了显著飞跃,其中最为显著的变革在于颠覆了以往“以理为尊”的审美观念,转而强调书法创作应源自人性,注重个人情感世界的表达。
因此,“倡导性情,尊崇个性”成了当时书法艺术的主流思想[1]。从米芾的书论中可以观察到,他对“古意”抱有极高的尊崇,这体现了他深厚的“崇古”情怀。然而,审视其书法作品,米芾实则是一位不懈追求创新的艺术家。在米芾的艺术生涯中,临古与创新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他完美诠释了“以古为新,新中寓古”的艺术理念。
米芾的书法美学观念中不乏偏激之处,且他个性自负,在评价前人书法作品时,虽有独到见解,但也常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评判,导致评价中存在不少主观偏颇之处。与黄庭坚、苏轼相比,米芾在书法美学思想上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更加着重于书法艺术的意境营造及审美情趣的“真实性”。
二、“真趣”思想在米芾书法创作中的表现
(一)《竹前槐后诗帖》中的“真趣”思想
《竹前槐后诗帖》(图1),共62个字,是米芾写给李錞的书信,根据信中内容可知,米芾再次获得了正八品的雍丘县令职位,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进而文字中尽显示出其得意的姿态。信中的大意为“虽然你近在咫尺,但是却难有机会去拜访,遂作了小诗奉上”,诗句中的字随处可见清闲雅致。
图1《竹前槐后诗帖》纸本
通过分析该诗帖的技法,不难发现大多数字起笔为露锋,主要是用于承接上一笔的收笔。例如:“芾”字的起笔则是先调正笔锋后,再轻点露锋继续执笔;“想”字横画则是因为是第一笔的起笔,因此采取先顿笔,再调锋朝上倾斜行笔;而“才”字则是采用方状的形式起笔,同样也是露锋起笔。
竖画大多是藏锋。例如:“诗”字右边“寺”字的竖画并非直接垂直起笔,而是对上一笔横画承接,先垂直向上一段距离后,再往下行笔。露锋与藏锋均有自己的优缺点,米芾也非常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在该诗帖中藏锋与露锋穿插运用,提升了文字的趣味性[2]。
(二)《苕溪诗帖》中的“真趣”思想
《苕溪诗帖》的全称为《将之苕溪诗戏作呈诸友诗帖》,该帖是米芾在游遍江南后用于记录自己的所看所感,分析诗内容,可知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有对自身仕途不畅的惆怅与苦闷。由于《苕溪诗帖》描述的是自己的所见所想,诗开头便对当时的景色进行了描述,米芾既是书法家,同时也在绘画上拥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对美丽的景色十分敏感。
但是当写至第4首诗时,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时米芾开始感叹自己的仕途不顺,充满坎坷,即便看到美丽的风景也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不得不随波逐流。在《苕溪诗帖》这幅字帖中,不难发现点画浑厚,运笔潇洒,其中有些字取法颜真卿,这主要得益于早年米芾受颜真卿的影响。
例如:作品中的“简”“兰”“圃”三个字均采取外拓的方式对框架予以处理,使字内的空间十分明朗,转折圆润且厚重。《苕溪诗帖》充分反映了米芾当时的情绪,并且从字里行间依然能够窥探到其书写的态度与风格,依然是摆脱了法度的束缚,跟随自己的心情未书写。值得注意的是,不受法度左右并非指的是没有法度,米芾之所以能够信手拈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在早年至中年勤加练习,将诸多书法家的长处融合起来,如此才能将自己的心意游刃有余地转化成书趣,体现了真趣[3]。
(三)《蜀素帖》中的“真趣”思想
《蜀素帖》(图2)被后人称为“中华第一美帖”,是米芾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应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知府林希之邀,赴太湖畔苕溪游玩之际创作而成。米芾性格洒脱,热爱自然,喜好游历山川、吟诗品石。此番游历让他心旷神怡,灵感涌现,遂赋诗数篇。临别之时,林希拿出珍藏逾二十载的蜀地素绢一卷,恳请米芾挥毫题诗。
米芾欣然应允,挥笔而就,遂成今日所见的《蜀素帖》。此书法作品从笔法、结字到整体的章法布局,无不透露出米芾追求“自然之趣”的美学理念。一般而言,书法中的随性之笔多体现在竖画上,这既是因为竖画的运笔方向易于展现随性,也是因为整体章法和字序的安排为之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总体来看,《蜀素帖》尽管受限于界格,竖画相对较短,但其中依然不乏随性自然的笔触。例如:“华”“年”“冲”“寄”“毕”五个字中,在书写竖画时全部为贯气而下,同时还彰显了米芾笔画线条用笔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该字帖中,除了竖画拥有率意的表现力外,一些字的横画同样具备率意之气的表现力,以“吴”“集”“一”“平”四字为例,横画的书写都是纤长的,部分字甚至直接达到了界格的边线[4]。
图2《蜀素帖》(部分)
米芾在学习了《宝晋英光集》后曾经说道:“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其浑然天成如莼丝是也。”此处的“天真”“风神”“浑然天成”等艺术追求,在《蜀素帖》中得以完美地诠释。
三、米芾“真趣”思想对后代书法的影响
(一)追求本质之纯,摒弃虚假矫饰
米芾所倡导的“趣”,深深植根于书法艺术的根本纯真之中。他通过不懈的勤奋练习,广泛吸收历代书家的优点,并结合个人的深思熟虑,巧妙融合古今,开创了一种独特而充满“真趣”的书法理念,展现出自然天成的韵味与古朴高雅的品格。尽管米芾在书法评论中常持个人见解,但他对于用笔技巧、字形构造及整体态势的分析却异常细腻入微。
他强调书写时应轻握笔杆,使手心虚空,以此激发内心的天真与创造力,达到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并批评那种紧握笔杆写大字的方法,认为这样反而会让字迹失去筋骨与神韵。米芾提出的“八面出锋”技法,涵盖了中锋、侧锋及露锋等多种笔法变化,展现出丰富的动态美感,而其作品中特有的倾斜姿态,更是增添了字体的秀美与飘逸[5]。
这些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摹学习材料,更引导我们领略米氏书法那种随性挥洒、以自然奇崛为美的境界。学习米芾书法的奇趣与天真,并非追求表面的怪异新奇以迷惑人;同样,追求其自然之美,也并非随意涂抹,不顾笔法。米芾书法的本真与天真,是建立在深厚的书法传统基础之上,是源于“一日不书,手便生疏,念及古人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二)尊古循古,勇于质疑
米芾书法的卓越非凡与历久弥新,离不开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作为坚实支撑。在书法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米芾极为重视向古代大师学习,严格遵守传统规范,这从他初学书法时采用的摹写方法便可见一斑。他独树一帜的笔法均有历史渊源,其笔画构造与布局的智慧皆源自对前人书帖的深刻领悟,正如他自我描述的那样,是在“汇聚古人字迹”。
米芾因言辞直率、无所顾忌而被世人视为“狂放不羁”,他在任何书法名家面前都敢于直言其短,展现出非凡的胆识。这样的个性特质赋予了米芾在艺术领域的高度自由,使他能够摆脱一切束缚,充分展现其纯真本性,淋漓尽致地传达他的“真趣”理念。尽管米芾对前人书法艺术的评价中不乏尖刻批评,但他勇于坚持己见,不畏外界非议,坚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原则。
他的所有批评与论断并非草率之举,而是基于深入学习与研究后的学术反思。然而,米芾书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并广受赞誉,关键在于他既能从古法中汲取营养,又能勇于创新变革,凭借个人的独特理解,在传统基础上演绎出富有个性的书法风格[6]。米芾在勤勉临摹的过程中,并未陷入盲目模仿的泥潭,这不仅使他在书法技艺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还让他能够以从容不迫、天真烂漫的心态,创作出一系列广受赞誉的经典之作。
(三)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米芾的“真趣”思想对后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强调书法应表现天真、率真、真情趣和性情耿直等特质,是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米芾的“真趣”思想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他强调书法应不拘泥于古人,要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进行变法革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一观念激发了后代书法家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例如,在清代,一些书法家开始尝试将碑刻和帖学的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如“碑帖融合”等。不仅如此,米芾的“真趣”思想对书法教育和传承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强调书法学习应注重内心修养和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
这一观念促使后代书法家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审美能力。同时,米芾的“真趣”思想也鼓励书法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为书法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7]。
结语
米芾作为书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家,尤其在行书领域的成就极为显赫。他独创的“八面出锋”笔法,堪称书法史上的独步之作,其独特性前所未有,后世亦难以超越。明末清初的王铎,仅从米芾笔法中汲取点滴精髓,便成就了自己一代书法大家的地位,这充分证明了米芾在书法界所留下的深远烙印。不过,在赞美米芾非凡成就之时,我们更应聚焦于他背后的辛勤付出与学习之道。只有深刻领悟并汲取这些精髓,我们才能算是真正向米芾学习,学习古人的书法精髓。
参考文献:
[1]吴彩虹.真趣,雅趣,兴趣:从《蜀素帖》看米芾的书学思想[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8(12):104-106.
[2]王强.米芾行书“古法”与“真趣”思想探究:兼谈对我创作的启示[D].山东艺术学院,2022.
[3]陈家琦.米芾书法之“真趣”思想管窥[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于颍.宋代书法的真趣和达意[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21(11):109-110.
[5]赵方.论宋代书法的“达意”与“真趣”[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5(5):88-89.
[6]冯亚君.从《海岳名言》看米芾的书学思想[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0(10):136-137.
[7]苏慧.浅谈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8(4):39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enQuSiXiangZaiMiShuFaChuangZuoZhongDeBiaoXi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