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艺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 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首都师范大学青年优秀教师奖 获得者。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全国中国画大展、全国工 笔画大展等并被收藏。
任艺 梨园梦 150cm×202cm 2014年
工笔重彩画是一门古老又具有新生力的画科,一名合 格的现代画家应始终将继承与演进作为工笔画探索的主体路 径,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完成重彩 画在当代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转译。我曾尝试过多种方式将 民族艺术与工笔人物画相结合,如与京剧元素结合的《梨园 梦》,和民乐共鸣的《金童戏乐闹通明》,再如与传统皮影 戏为创作灵感的《绛纱影中摇童年》,以及为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工程绘制的《广和遥音》等等。这些作品尺寸较大, 集中在215cm×180cm左右,我试图在保持中国画以线造型 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元地融入新技法、新材料、新语言。
任艺 九霄 220cm×175cm 2024年
它们 绝大多数为绢本重彩,绘制周期均在一年以上,画面上除使 用传统矿物色、植物色为颜料层以外,我将丙烯、水彩、色 粉、彩铅、油画色以及自己开发制作的元素结晶色运用到创 作中,尝试以更加丰富的笔墨面貌及多样的质感表达心中所思。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创作模式在我的学生时代就已 形成。那时,出于兴趣我大量临摹了唐宋时期的绘画精品, 人物画如《簪花仕女图》《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伯 牙鼓琴图》,花鸟画有《芙蓉锦鸡图》《榴枝黄鸟图》《果 熟来禽图》,山水画如《千里江山图》《赤壁图页》《梅石溪凫图》等。
任艺 广和遥音 215cm×180cm 2018年
临摹过程即是追求作品还原的过程,只有在充 分研读原作后技法才能保证高古纯正,从而才有可能在画面 气韵上无限接近原作,这是个基本的因果逻辑。我粗略统计 了一下,自学生时代至今我临摹的作品不下150件,临摹经 典使我较全面地掌握了工笔画的绘制规律,了解了材料使用的方式及各种颜料的属性,对我来说是绘画道路上宝贵的财 富,并且这种学习方式时至今日我仍在坚持。 传统与创新并不冲突,我发现经过选择、验证、演绎后 画面融入更多元的材料有益于提高我想表达的作品情思,所 以我便开始探索多种绘画语言以及材料属性。
以《梨园梦》为例,这是我十多年前(2013年)读研时的一幅重彩人物 画,画面灵感取材于传统婴戏题材与京剧,为了全面了解京 剧的服装、纹饰等细节,我曾探访国家京剧院后台,绘制了 大量速写,拍摄了不少照片,京剧与顽童一老一新,京剧厚 重凝丽,孩童朝气蓬勃,二者之间的碰撞在画面上产生了矛盾感与时空扭错。其中人物的皮肤使用了最为传统的水色罩 染,绢背使用蛤粉垫染,但京剧衣靠纹样复杂,质感多样, 单纯使用石色水色不能达到我的要求,我便在盔头、靠旗、 宫衣等位置使用了水彩荧光色与丙烯色,从而加强霞光瑞彩 的特殊质感,使画面整体色相饱和度更高,色彩更加响亮。 类似的小心思还有《广和遥音》。广和楼原名查楼、查 家楼,坐落在北京市区前门大街(旧称正阳门大街)肉市街 路东,它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剧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 史。日本人冈田玉山记录广和楼台旁两柱对联为:“一声占 尽秋江月,万舞齐开春树花。”
我将此对联以虚染法的方式 融入到左右背景。清朝吴长元《宸垣识略》提道:“查楼在 肉市,明代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清朝戴 璐《藤阴杂记》载:“《亚谷丛书》云,京师戏馆,惟太平 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 也。查楼木榜尚存,改名广和。”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也是进 一步了解京剧的过程,我将京剧经典曲目《战长沙》《华容 道》《三岔口》中的人物单独剥离出来,关云长、任堂惠、 项羽、黄忠,他们以纪念碑式的构图形式轴对称矗立在画面 中央,隐喻“中轴线”主体。其中背景的黑色是在考察完广 和楼遗址后我收集了当地的黄土,将其煅烧研磨后制成的黑色无机色铺染到背景上的,从某种意义上也算使这幅画与所 绘主体产生了血脉关联。 类似作品还有《金童戏乐闹通明》《绛纱影中摇童年》 等,均是以孩童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并且广泛使用材料。
任艺 忆徽班 70cm×230cm 2012年
2024年我创作完成了《九霄》。它以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为指 导,表现舞龙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化活动。根据主体思想, 《九霄》以“舞龙”为画面事件题材,这种特殊的文化活动 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民俗庆典。舞龙源自中国人对龙的 崇拜,在各地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特别以春节、龙抬 头、端午等节令为最。舞龙的形式繁多,常见的有火龙、草 龙、荷花龙、板焰火龙等,其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已经是 常见的表演形式。风格方面南北又大有差异,有南龙、杨店 高龙、黄陂舞龙、北龙、福建红龙缠柱等。舞龙的意义在于 祈愿,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这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延续至今仍寄托着对风调雨顺、四季丰收的美好愿景。舞龙 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 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祈求平安和丰收,这成为全国 各地的一种民俗文化。画面采用竖构图,以传统工笔人物画 的表现语言描绘一组热情洋溢的现代中国少年,以舞龙的形 式庆祝盛世。
画面中人物情态各具特色,年龄段集中在10-15岁,他们处在一种现实与虚幻交融的空间里,云烟围绕着人 物,以逆光的瞬间表现喜庆热闹的氛围。虽以千年龙戏为载 体,但画面人物均为志学之年的现代少年,他们身穿“国 潮”服装,衣着时髦,以这种一古一新的时空碰撞体现出华 夏民族的文明传承。构图形式上采用“S”形模式,以长龙 串联起画面的动态,大动态人物穿行其间,或扭动或翻转, 或挺立或倚蹲,通过朝气蓬勃的现代少年与厚重深邃的舞龙 戏,两种不同的时代元素相互碰撞表现当今盛世。主体结构 安排以两位翩翩少年各侧立画面前方,中和“S”形的险峻 感。右侧人物单脚点地,手持舞杆控制龙头,左侧人物以侧 立角度手持龙珠面向观者,后方人物遮挡关系以色块交接碰 撞为构成语言。作品媒介与材料采用绢本重彩设色形式,以 红色、金色、黑色为主色调,整体视觉为暖色调,配合赋以 朱砂、胭脂、蛤粉、金箔、烧箔、松烟等天然颜料。在空间 渲染上大胆使用虚染法,体现节日中烟雾缭绕的喜庆气氛, 红色比喻中国文化流脉的源远流长,黑色体现传统文化的深 邃典雅,金色代表盛世年代的壮美诗篇,既表现出画面的朝 气感,同时不失和谐庄重。经过前期走访与写生考察,我搜 集了大量图像资料及人物动态速写,在这过程中我被这种独 特的文艺形式深深打动,少年的朝气,道具的华美,锣鼓的高亢,文化的深沉,使我衍生出从未有过的民族自豪感。
作 品经过草稿、色稿、铅笔正稿、白描线稿、重彩成品等步骤 深入求索,表现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笔中所绘。 以细腻的工匠精神开拓现实主义题材中国人物画,以优 良的技法语言描绘中华大地欣欣向荣之景象是青年画家的使 命与责任。我想,技法上吸收传统精神,古为今用,将写实 性与写意性巧妙融合,对当代中国工笔画继承发展有较重要 的意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 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 社会主义人文主义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 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画家应当关 注时代,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