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严复的书学脉络与审美取向
从严复临习与创作的书法作品看,他虽碑帖兼修,但少碑多 帖,其主要传承的是帖学传统;其行草书主要取法“二王”、颜真 卿、苏轼,草书多取法王羲之、智永、孙过庭,楷书则以取法欧阳 询、颜真卿、黄庭坚为主。他有意识地融入了章草的笔法,以避 免在临习“二王”书法时偏向流丽轻隽,这种“有所弃者而后有 取”的学习态度,展现了他对所临习诸家书法的清醒认识与深刻 理解。
北宋推能手,东坡定后身。如闻跛守骏, 妍貌不妨颦。”[10] 严复先是赞赏颜真卿与徐浩两人师古出新、融 会贯通,点出他们的书法具有含筋抱骨、多肉丰润的特点;随后 肯定了苏轼的书法成就及其书论中的“寓意”说,即强调书写不必拘泥于严谨的法度,而旨在“无意于佳乃佳”,达到藏巧于拙、 自然天成的境界。严复对颜真卿和苏轼既重视师法传统、又注 重自我创新的褒扬,表明了他对唐宋笔法的深切领悟。
然而,对 照严复的书法认识与书法实践,研究者也要看到两者的区别。 如,严复在书法实践中更偏向于法度严谨。郑薇、张家壮在《看 到六朝唐宋妙——严复书法略说》中指出,严复的书法“理胜其 情”,总体呈现出“谨重”有余而“放荡”不足的特点[11] ,这或许更 符合严复在书法创作中的需求。这与他推崇苏轼的观点并不矛 盾,反倒表明了他对“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追求。
三、严复书法中的书卷气
书卷气既是书法家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又是书法品评中 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书卷气依托文人内在的气质,又称士气、 士夫气、卷轴气、学问文章之气。晋唐以降,历代书法家对书卷 气的表现形式各有侧重,不论尚韵、尚法,还是尚意、尚态,皆表 现了特定时代的文人意识。
清代的书法家和理论家对书卷气有 许多探讨。如:刘熙载在《游艺约言》和《艺概》中强调书法要有 书卷气,书气以士气为上;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认为书卷气需 要人品与学问并重;何绍基在《题蓬樵癸丑画册信笔疾书有怀海 琴》中指出历来书画贵在士气;等等。这些观点均强调了书法的 气韵与读书治学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读书治学正是让书无病韵 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关于书卷气的阐释,笔者可以结合严复的治学态 度进一步理解其书法特征。如同苏轼所言“颓笔如山未足珍,读 书万卷始通神”,严复在《旧拓麓山寺碑》题跋中有云:“书法,七 分功夫在用笔及纸时……至于造极,其功夫却在书外矣。虽然 耽书,终是玩物丧志。”[12] 他在强调用笔技巧的同时,指出了“书 外功夫”的重要性。严复在其诗文、书信中同样明确地指出学问 之气的重要性,认为“文之高下存乎气”“穷理尽性载道为文”。 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中强调学术研究必须求索源头,才能 得其真相。
他在《与梁启超》中认为文章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 具,阐理精微的文章不能用粗率豪放的言辞论述,抒情醇正的文 章不能用鄙俗乖谬的语气表达。此外,严复还强调做学问需要 有悠然自得的乐趣,他在《与四子严璿》中说:“为学须有优游自 得之趣,用力既久,自然成熟,一时高低毁誉,不足关怀也。”[13] 他 曾教导何纫兰多看、多读古书,方能笔底自有雅言。
勤学不辍, 学问自有进步,这是他多次教诲晚辈的治学经验。严复的治学 如此,其治书亦可作如是观。他一生笔耕不止、临帖不辍,曾经 自述“临《兰亭》至五百本,写《千字》至八百本”,这正是“我书意 造本无法”的生动写照。 书卷气不仅是书作中体现的文人气质和学识修养,而且是 对高雅、纯净的艺术追求。富有书卷气的书作往往呈现出温文 尔雅的书风,具有耐人寻味的感染力。
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 史》中指出,书家的书风呈现为书卷气或金石气,主要取决于书 家的主观追求和取法途径;若在帖系书迹中进行继承与创新,其 风格则表现为书卷气的书美类型[14] 。通过临习历代名家法帖, 尤其是对“二王”及颜真卿书风的学习,严复打下了坚实的笔墨 基础。
然而,他并未拘泥于帖学的既定范式,而是以自身的学养 和感悟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其书法在笔法、结字、章法等方面均呈现出清雅质朴、渊雅隽永的书卷气。严复在创作上涉猎楷、 行、草等书体,中堂书法以行草居多,对联多为行书。其大字用 笔自然率意,结构严谨有度,整体书写从容、端庄,尽显其严谨、 一丝不苟的态度。而在手卷、信札、家书等小字书作中,严复主 要以王羲之、颜真卿书法为根基,用笔细骨丰肌、徐疾流畅,注重 收放对比,结构体势生动。
从章法布局看,字形大小参差跌宕、 错落成趣,字距紧凑而行距疏朗,给人安详静穆、端庄清逸之 感。严复的书法之所以具有清雅质朴之风,是因为他能将“骨” 与“肉”自然融合,使字体整体呈现出清和遒丽的精神风貌。严 复书作既有书法家的雅逸之风,又具思想家的严谨之气,独显一 种质朴自然的英爽之韵。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源于他对传统 书法的深刻理解,又得益于他深厚的思想底蕴。
结语
严复的书法艺术并非局限于技法层面,更体现在内在的精 神追求层面。他以理性驾驭笔墨,以帖学为根基,形成了独特的 审美取向,既展现出其作为思想家的深厚修养和独特的个性,又 为后世书法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尽管严复不以书法闻名, 但他在近代书学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其书法作品不仅呈现了 其笔墨技巧,而且展现了其精神世界,为近代书法史增添了一抹 独特的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卢为峰.严复致张元济信札[J].中国书画,2004(12):108.
[2]苏中立,涂光久.百年严复:严复研究资料精选[M].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2011:36.
[3]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上[M].刘永翔,许全胜,校点.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3:207.
[4]康有为,著.崔尔平,校注.广艺舟双楫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6.
[5]牛仰山,选注.天演之声:严复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69.
[6]王家葵.近代书林品藻录:下[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368.
[7]姚春树,沈金耀.读严复珍藏的《麓山寺碑》拓本题跋:并论严复与 中国书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41,137.
[8]刘凤桥,徐晓飞.清及近现代名人书法与辨伪[M].沈阳:万卷出版公 司,2004:16.
[9][12]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严复全集:第7卷[M].李帆,李学智,编 校.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331.
[10]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严复全集:第8卷[M].马勇,徐超,黄令坦, 编校.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4.
[11]郑薇,张家壮.看到六朝唐宋妙:严复书法略说[J].东方收藏, 2018(5S):28-31.
[13]马勇,徐超.严复书信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542.
[14]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 10.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RuYaQingXinHanJinBaoGuYanFuShuFaYiShuDeShuJuanQi_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