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严复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其书法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科举对严复的书法艺术具有潜 移默化的影响。他虽碑帖兼修,但以帖学为宗,尤其注重临习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诸家书法,并强调中锋用笔,追求笔力沉实、气韵 贯通。严复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清雅书风的追求,让他的书法作品具有书卷气。
关键词:严复 书法艺术 书卷气 帖学
严复擅长书法,其书风儒雅清新、含筋抱骨,既展现了他深 厚的书学功底,又体现了其作为学者的精神气质(图1)。卢为峰 在《严复致张元济信札》中评价严复的书法为“学者之书,结藻清 英,超脱畦町,恂恂儒雅有书卷气,而又颇具理性色彩”[1] 。陈宝 琛指出严复的博学为文学所掩:“虽小诗短札,皆精美,为世宝 贵。而其战术、炮台、建筑诸学,则反为文学掩矣。”[2] 从书法的层 面看,严复的书名同样为其译名、文名所掩。恰如陈宝琛在《严 几道临帖卷子没盖七年矣感题》中所赞:“吾友严几道,天才绝等 伦。但论精八法,亦足废千人。”[3]
一、科举对严复书法的潜在影响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言:“盖以书取士,启于乾隆之 世。”[4]194 清代科举严格遵循馆阁体的书法取士标准,甚至到了“抑文重字”“舍文论书”的程度。如《广艺舟双楫》所载:“故翰林 大考试差、进士朝殿试、散馆,皆舍文而论书。其中格者,编、检 超授学士;进士殿试得及第。朝考一等,上者魁多士,下者入翰 林。其书不工者,编、检罚俸,进士、庶吉士散为知县。”[4]191 参加 科举考试的士子如果没有用馆阁体书写,即便书法俊秀也会影 响科考功名。
严复七岁入私塾开蒙、习字读书,九岁转入其胞叔严厚甫的 私塾就读。严厚甫中过举人,受到馆阁体的影响,希望严复能走 科举之路。严复在十一岁时改为在家塾就读,先后师从宿儒黄 宗彝与其已选中拔贡生的儿子黄孟修。这一时期,严复除了研 习典籍,还逐渐培养了对书法的兴趣。
到了十四岁时,因父亲去 世、家境贫寒,严复不再从师,科举入仕的道路也由此中断。十五岁至十九岁,他进入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二十岁至二十四岁进 行航行实习,二十五岁至二十七岁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国后 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教习。一直到三十三岁,严复才正式走上 科举之路,他先后参加了五次科举,均名落孙山。
从严复早年到 中年的人生经历可以推测,在参加科举期间,其书法不能完全排 除受馆阁体影响的可能。此外,当时的名臣如李鸿章、张之洞也 擅长这种官场书体。从严复的交友对象看,吴汝纶、陈宝琛、陈 三立、张元济皆为进士出身,吕增祥、林纾、沈瑜庆、梁启超都是 举人出身,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馆阁体的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 有陈宝琛、林纾等人。
通过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书艺切磋和作 品交换,严复的书法同样会受到科举书风的影响。 1898年,严复在批评八股之害时指出:“超俗之士,厌制艺则 治古文词,恶试律则为古今体;鄙折卷者,则争碑版篆隶之上游; 薄讲章者,则标汉学考据之赤帜。”[5] 句中所谓的“折卷”,表面上 指科举试卷的“白折子”,但实际上更恰当的理解应是馆阁体。
(清)严复 《致严大、四小姐信札》
清代科举考试的标准是“文字兼取”,具体表现为重视八股文与 馆阁体。严复科举屡次不第,除了因为其所长为西洋之学、所短 为传统经学,是否存在书法方面的原因也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从严复临习的对象看,《怀仁集王圣教序》与 欧阳询、颜真卿、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也是清人学习馆阁体的范 本。王家葵《近代书林品藻录》将严复的书法纳入“精神”一品。
书中有言:“严复虽然用功于晋唐乃至宋元诸家,临书亦谨严,但 创作却不免台阁体的习气。”[6] 该评价有其合理之处。但笔者认 为,人们不必过于夸大馆阁体的负面影响。研究者需要结合书 法创作的具体时期、具体风格,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评价严复的书 法成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RuYaQingXinHanJinBaoGuYanFuShuFaYiShuDeShuJuanQ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