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铎书法“涨墨”的成因
(一)明代思想解放
明代末年政治、经济发生巨大改变,社会矛盾加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抨击君主专制, 突破传统的孔孟儒学和明初崇尚的程朱理学,禅宗思想流行起来,也有公安派“三袁”的“性灵 说”,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提倡文人艺术家结合时代的变化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李贽 的“童心说”,反对孔孟儒学虚情假意的做作,二者皆是为了启发文人艺术家要直率、真实地表 达自身情感。由此,这个时期的一大批文人艺术家更加重视个性,以及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 那是一个“尚奇”的时代,“奇”无论是在文学还是艺术界,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 文人书家也不例外,他们认为“奇”是张扬个性的表现,在各种方面都表现出追求“奇”的特性。
(二)明代篆刻风格
王铎书法中的涨墨,与明代兴起的文人篆刻有一定的联系。 明代篆刻家文彭、何震,并称“文何”。文彭在篆刻上最大的贡献便是推广石质材料治印, 将心之所想以及对古人玺印的理解表达在自己手下,不再借助刻工之手。文彭治印常常有意识地 加大笔画间的粗细对比以及特意做出笔画与边框的残破。
王铎书法
其弟子何震便是将有意变无意,残破变
成一种常事。残损的篆刻文字为“涨墨法”提供参考意义,白谦慎在《傅山的世界》里说:“而
残破粘连的笔画也同样出现在王铎使用的一些名章上……观看残破印章的视觉经验可能启发王
铎在书法中运用涨墨,并将其作为展示自然、率真乃至奇的手段。观看残破印章的经验可能让王
铎在书法中运用涨墨得到启发。种种方式让更多人看到篆刻艺术,让更多文人形成笔画粘连、章
法朦胧的观念。”
(三)大写意绘画
明代末期,受思想解放的影响,写意画家们更加具有创造力,其中代表便是徐渭,其开创大 写意花鸟,并借助生宣的使用,让其肆意地在生宣纸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墨葡萄图》大量的 晕染块面和涨墨,使画面形成轻重、深浅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王铎认为绘画就要体现大 自然的神奇之力。宏伟大气、磅礴有力是山水画应该追求的风格特色”(沈歆《以古迈俗:王铎 的绘画观念及其山水画创作》)。如其山水画《春山气清图》,满幅的崇山峻岭,大面积淡墨、重 墨晕染,展现雄伟的崇山相貌。在前人写意画家的启示以及自己实践摸索中,王铎书法与绘画两 项双双结合,画作中融入书法的笔法,“前史谓徐浩书,锋藏笔中,力出字外,杜子美云,书贵 瘦硬方通神,若用今时笔工,虚锋涨墨,则人人皆作肥皮馒头矣,用吴说笔,作此数字,颇适人 意”(明·汪珂玉《珊瑚网卷》)。将书法的用笔效果融入画面中,使画面更加强劲有力,风骨强 于意境;又将画作中的晕染泼墨等技法融入书法作品中,大量使用涨墨,使书法除了点线,增加 块面部分,形成块面呼应,丰富作品层次。
二、王铎书法“涨墨”墨色效果分类
(一)浓涨墨
浓涨墨分为两种,一种是笔毫蘸满墨汁,水量比较少。下笔时拿捏轻重和书写速度,准确把 握墨在纸上的渗化程度,使墨溢出笔画之外,甚至点画间融为一体,这种墨法是传统的理性书写。另一种是笔毫中墨汁适量的前提下,增加水的含量,一般先蘸浓墨之后蘸水,或先蘸水后蘸浓墨, 在生宣或是绢、绫等渗化强的材料上书写,墨中水分就会自然地渗出来,在点画中既能看出用笔 的形态,其又有墨色分离又融合的形态。王铎多用此法。《行草高适七绝万骑争歌杨柳春诗立轴》 (如图)中的“万”“骑”等字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二)淡涨墨
淡涨墨是用以水稀释调和后的墨,这种涨墨法的关键是要注意中锋行笔和墨势,因此这种墨法最考验笔力,如果笔力不到就极容易形成“墨猪”,让字没有筋骨,瘫软无力。所以运用这种 墨法的书家极少。
三、王铎书法“涨墨”所用材料及技法分析
(一)用笔选择
当时立轴长条大尺寸作品较多,毛笔也在前人多用的短小笔锋的基础上加长加粗,以此来适 应大行草作品。大多书家偏爱使用长锋羊毫,其蓄墨量大,笔毛柔软易出效果。而王铎在书写时 多用笔毫偏硬的毛笔,“王铎追求用笔的恣意放纵,多用硬毫,不易蓄墨而易见笔”。硬毫毛笔蓄 墨量小于羊毫,但更能表达笔画自身的样子,所以王铎字的笔画相比于喜爱长锋羊毫的董其昌等 人的笔画更有韧性,更有骨力,更加气势凌人。
(二)书写介质选择
1.绢本作品
绫、绢皆为轻薄丝制品。绫以斜纹交织为主,绢以横纵纹交织为主。《清人书评》中王潜刚 曾这样评价王铎:“其用墨之法,书纸不如书绫绢,书绫绢不如书薄绸。墨彩极妙,盖愈难用墨 愈经意也。”因为绫、绢的材质偏熟,渗化速度非常慢,所以王铎在绫、绢上书写速度是相对比 较慢的,墨可以在绫、绢上有充分的渗化时间,在这上面的笔画饱满,墨色体现得更加充分,在 大气磅礴的雄浑之气中还透露出几分浪漫与婉约的色彩。
2.纸本作品
明代中叶吴门画派始大量使用生宣,后徐渭常常用生宣画大写意,并将之运用到书法作品中, 被后代书法家广泛沿用。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尤其是生宣,吸附性更强,对水墨极其敏感, 能够体现笔法和墨法变化的痕迹,大大丰富了单一点画在墨色变化上的视觉效果。王铎在宣纸上 书写是较快的,提按顿挫感强烈,作品中反复出现“浓墨”“涨墨”,准确地把握笔在纸上运行时 的水墨分布。生宣的出现及使用使王铎涨墨法在纸上任情挥洒,得到上佳表现。
(三)块面,笔画黏连
在作品中,王铎更加关注墨在宏观上的变化。在我们常见的王铎的大尺幅条轴作品中,为了 增加视觉效果,体现气势,王铎在墨上做了文章。通过墨与水的控制,常常饱蘸浓墨,以锋尖着 纸,中锋用笔,悬笔,不压实笔锋,运笔速度减慢,使墨在纸上化作一团,形成块面,使书法作 品从点线结合变成点线面结合,丰富画面对比关系。除此之外,常常因涨墨使得笔画之间黏连, 字的空白被墨占取,使字糊做一团。
(四)书家自我的意识
在王铎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传统的由黑到白,由湿到干,由干到枯的用墨技法上,将浓、 淡涨墨与焦墨、宿墨融入一件作品。他有时会根据词意来展现书写的节奏,依据书写经验来判断 和控制毛笔的蓄墨量,以此为前提去调整墨、水之间的比例和关系;又会根据作品的整体用墨来 处理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搭配字组甚至整行。王铎对书写、墨法的有意识运用大大影响作品的整 体性,使作品视觉效果更加优异。
四、王铎书法“涨墨法”对书法创作的启示
在王铎的作品中,通过笔画与笔画间的涨墨,使得字的边缘模糊,由此变成了一个墨团、一 个块面。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铎已经把文字的可读性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把作品的墨色视觉效果 放在了第一位。涨墨在章法上让整件作品增添了视觉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就像是歌曲曲调高高低 低的变化,增强了书法作品视觉表现力,并让作品更加灵动,不沉闷。而我们在临摹王铎作品中 的涨墨时,常常为了照看墨在纸上的渗化程度,行笔过程中易犹豫、迟滞,导致气息断开,这样 不仅没有写出原作的气势,还容易使作品因“涨墨”而不整洁。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加注重墨的 变化以及自己心态的变化,当墨汁散开甚至渗成“墨团”时不要害怕写坏,保持清醒,掌控住行 笔速度,确定每一笔的位置力度,这样才会使“墨团”在作品中出彩,与其他线条形成块面关系, 形成夸张对比,丰富画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qrmndxywzmfzsfzdyy.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