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虽是苦,但能深 入常人不能企及的地方,亲身领略了蜿蜒 曲川江、巫山十二峰的奇观,采风团团员 个个精神饱满,兴致盎然,沉醉流连于山 川锦绣之间,沉淀为日后艺术创作的底蕴与精神。 在峨眉山,采风团下榻洗象池客 寮。周边白云缥缈,古木参天,是峨眉十 景之一的“象池夜月”所在之地,风景十 分优美。我们拾级而上,路上不时遇到短 尾猴群出没,找游客讨要吃食,有的猴子 还会突然抢了游客的随身物品挂在树上, 洗象池月台上一群香客老太太边喂猴子, 边笑眯眯地称之为“猴居士”。越往上登 越吃力,越接近峰顶气温越低,大家都租 了军大衣穿上御寒。
克纲身形高大魁梧, 时年55岁,我们七八个人围在前后,携手 相搀,登上了海拔3000多米的金顶。克纲 极目远望,一览众山小,深切感受了万马 奔腾、气势磅礴的云海奇观。途中巧遇正 在写生的吴冠中先生,他是去西南美院讲 学返程时,专程到四川考察采风的。吴老 身背画箱,足蹬皮靴,目之所及,心有所 感,就停下来画速写。他兴致勃勃地讲, 在昆明邛竹寺见到清人黎广修塑的五百罗 汉,令人叹为观止,实在不虚此行;路 过黑龙江栈道时激动地赞叹很有特点, 取出纸笔就画了起来。旅途意犹未尽, 相约再叙艺缘。回到成都后,我准备了泸 州老窖和水煮毛豆角,邀请吴老和采风团 在半边桥文化局招待所“摆龙门阵”。
孙克纲 春雨蒙蒙 1996年
吴 老学贯中西,畅聊美术,自称是“粪筐画 派”——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饿,主张 画民族的东西,画土生土长的东西,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 构图整体,落墨局部,要“怀孕”到成熟 后画感觉,画意境。采风团饶有兴致地向 吴老请教,探讨艺术与审美、民族与西 洋、写实与写意、继承与发展的话题,不 少人写下了座谈笔记,受到了难得的感染 与启发。 有人曾问我,品读克纲先生的画, 是否会不由自主跟着进入画境?站在他的 青城图前,画面中山林的清幽感、溪涧的 流动感,甚至云雾的潮湿感扑面而来。
当 观者正震撼于画中崇山峻岭之磅礴雄浑, 又会被留白处一群飞鸟牵引出山鸣谷应、 诗情碧霄来。我亦同感。克纲的创作是落 笔大开大合与细节精雕细琢完美统一的典 范,深度感受克纲的山水画是层次丰富、 意蕴悠远、气象万千的,更是哲思独具、 匠心独运、独树一帜的。 我体会,克纲的为艺之品是不事虚 张、聚沙成塔,克纲的治艺之道是厚积薄 发、行稳致远。一曰精研深学。
克纲自幼 习字绘画,19岁从刘子久先生修习山水花 鸟,临习古今名家,艺术气质滋养于心, 绘画功底扎实深厚。在美术出版社工作期 间观摩临习任伯年、傅抱石、齐白石、黄 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近代巨 匠大师真迹,到美协以后又观赏吸取多家之长。美协国画研究会早期就聚拢了天津 一批画家,孙其峰、孙克纲、王学仲诸先 生是研究会的常客,他们时值壮年,精力 充沛,以研究会为基地搞交流、开讲座、 做笔会、评画稿、办展览,把全市国画活 动搞得很丰富,也出了一批人。
夏秋之 夜,孙其峰、孙克纲、王学仲常相约登上 美协楼顶,泡杯清茶,摇着扇子,坐着板 凳一聊就是一个晚上,谈起艺术热烈而投 入,率真而具体,淋漓而酣畅,总有说不 完的话,一场场专业探讨也积淀了他们厚 厚的“诗外功夫”。二曰细察深悟。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克纲采风时少有动笔, 偶有动笔也仅勾勒大致,更多的是观察山 川形势、林木风貌、层云变幻、流泉状 态,饱吸天地自然壮美之神奇幻化,每遇 奇观盛景必驻足详察,倾情领悟,悉心揣 摩,默记于心。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 门之险、夔门之雄都化为“搜尽奇峰打草 稿”的洞察与感悟。
此次西南之行还先后 赴太行山、秦岭、黄山、井冈山等地采风 活动,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与胸 襟,共同开启铺陈出其师法造化推陈出新 的时期。三曰笃行深化。我曾以“笔底烟 云三部曲,图中日月两篇章”来描述克纲 笔下积墨、泼墨、破墨三法的丰富变幻, 还有他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及融会贯通后的新探索、新创造、新呈现。峨眉、 青城云雾的缥缈灵动对克纲创作的启发是 显著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以泼墨、积墨 来表现宏观之雄浑巍峨与中观之层峦叠 嶂,挥洒出大小奇正、干湿浓淡、疏密聚 散、千变万化,更兼以青绿泼彩、墨色互 破、原色点染呈现群山旷远放达的生动气 韵、林木葱茏的勃勃生机、飞瀑流泉的浩 荡与江湖溪涧的清幽,此后对新山水画的 长期不懈探索渐次构筑起其独特风骨独到 风格,作品日臻“山高水长、物象千万” 之化境,成就克纲津派山水一代大师。
克纲的治艺之道、绘画思想、审美 理念、创作法式及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与 他长期精研师法古今大家,多次深入自然 深入生活密不可分。克纲在艺术实践中, 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的心法,孜孜不倦地领 悟、感怀自然山川之精要,以笔墨水彩纸 摹绘千锤百炼的探索,于法度间张弛恣意 出达观磅礴、恢宏斑斓的万千气象,开辟 了山水绘画新境界,创制了独具津门孙氏 特色的山水画派新范式。孙其峰先生高度 赞赏克纲的为艺之品、治艺之道,多次在 不同场合赏析研评克纲的作品,亦长期共 同探讨绘画要旨,切磋风格技法,更力荐 于同道及后学以为借鉴研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unKeGangSouJinQiFengDaCaoGaoPoMoWeiZhangBaiZaiFeng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