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期,伴随着时代和中国 社会的快速变革,西方科学严谨的造型 训练方法,如解剖和透视等,被引入中国 并迅速传播开来,为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写实水墨人物画逐渐成为 20世纪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独 特之处在于将中国的传统笔墨形式与西方 绘画法则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中 国画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融 合,20世纪的中国画人物画得到了深刻和 全方位的转变和呈现,形成了一种融汇中 西文化的艺术新门类,对其自身面貌进行 了开拓和创新。 我的写实水墨人物画作品在很大程 度上依托于在美院的学习基础,比如, 通过临摹大量古代经典的中国画作品,建 立起对传统绘画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系统掌握传统绘画的形式法则和技法规 范,以及形成对传统人物画造型规律的深 刻体悟。
郑鹏伟 本科生秦晓健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21年
而水墨人物写生是研究绘画造型 与笔墨之间关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门课 程,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需要通过转换、 理解、概括和提炼,对模特的形体和结构 进行全面的归纳,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明暗 法再现真实的物体。具体来说,它要求在 写生的过程中解决从素描关系向水墨关系 转换的问题——明暗关系与线面结合的转 化,视觉化空间感与平面化空间感的转 换,同时还要面对不同物象以何种笔墨形 态来表现的具体问题,只为更好地塑造具 体形象的精神特征,实现造型与笔墨的完 美结合。
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是一个非常 重要而又相对独立的因素,它贯穿着整 个画面并影响着画家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和 表达,同时又制约着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石涛在《画语录》中云:“笔与 墨会,是为氤氲。”黄宾虹在《古画微》 中讲道:“气原骨力,韵在涵蓄;气韵生 动,全关笔墨。”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 地位。然而对于写实水墨人物画来说,笔 墨并不是评判画面好坏的唯一标准,人物 形象、造型、画面构成、色彩运用等都是 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造型是笔墨的基 础,笔墨又是造型的依托,理解用笔与用 墨之间的关系在写生过程中显得尤为重 要,它体现了画家的审美情趣。
郑鹏伟 课堂写生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21年
笔墨既可 以表现物象本身的特点,又可以传达人物 的精神面貌。笔墨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 如果水墨人物画在追求笔墨的精妙性时忽 视了人物的结构,那么这种纯粹的笔墨亦 会失去其价值,没有依托的笔墨就只是一 种符号。 《本科生秦晓健》是我访学期间在 课堂上所绘的一幅写生作品,这位学生 眼镜背后那双充满活力的眼睛深深吸引了 我,尽管略显羞涩,却浑身散发着大学生 的蓬勃朝气。在开始画之前,我先对画面 的结构如黑白灰分布等进行了初步的设 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构图布局,将人物 的形态特征与空间位置联系起来。
首先, 在面部处理上,坚持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 的理念,摒弃明暗,将素描中的线和面与 传统中国画中笔和墨有机结合,将形体归 纳化地通过笔墨去表现,让笔墨与造型有 机结合起来,通过点画、线条和墨块的运 用,形成了线与面相融合的造型特征,从 而强化人物的个性,追求形神兼备。这需 要在动笔前对模特儿的形态进行选择和舍 弃,将自然形态转化成绘画形态,也赋予 所描述的对象以新的精神内涵,并通过抽 象的笔墨结构在画作中呈现出来,这是笔 墨与造型相结合的宏观过程。而在微观上,还需特别注意形体的透视关系,在表 现不同结构时,用笔的方向要符合不同面 的透视关系,同时在形体的转折和穿插交 界处,需注意用笔的方式和界定性的暗示 与处理。
在形式关系中,要注意整体画面 中需存在一种潜在的流动性,以一种水润 的气息贯穿整个画面,通过水分比较大 的晕染将画面联系在一起,黑白灰存在 的同时又打破了人物或是结构之间的生硬 框架。在这幅写生作品中我尤其注重表现 笔墨上的干湿、浓淡等,将其巧妙结合, 有些地方需要松动一些,就采用大块的泼 墨。而在表现牛仔裤的时候,以积墨法处 理,一方面积墨法易于产生斑斑驳驳的肌 理效果,可以增加画面的厚重感和形式美 感,并与上衣的淡墨和面部勾勒的枯笔淡 墨形成对比,再加上干皴等技巧,从而增 加了笔墨变化,而需要收紧的地方,再以 线条进行勾勒,使画面更加丰富。
郑鹏伟 名模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23年
在掌握了如何使用中国画笔墨来归 纳、提炼人物造型之后,进一步的要求 是把水墨人物写生当作一幅创作来画。比 如,构思阶段先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构 图,同时注意人物形态的自然、准确和生 动,还要注意对画面整体的把控,哪里泼 墨,哪里用线,哪里皴擦,哪里上色,哪 里留白,以及笔墨语言的综合运用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anXieShiShuiMoRenWuHuaXieShen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