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论梁楷没骨人物画的形成及其开创性

书画艺术网书画广角2025-09-05 09:29450
画法始从梁楷变 ——论梁楷没骨人物画的形成及其开创性摘要:没骨人物画经北宋的发展,由于文人画和禅画及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从五代的“粗笔浓墨”发展为“微茫淡墨”,南宋梁 楷为没骨人物画的一个高峰。梁楷的绘画充分运用墨与水结合过程中的渗化,产生了“墨如新”般水墨淋漓的视觉效果,完成了没骨 人物画最终蜕变的一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梁楷;...

画法始从梁楷变 ——论梁楷没骨人物画的形成及其开创性

摘要:没骨人物画经北宋的发展,由于文人画和禅画及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从五代的“粗笔浓墨”发展为“微茫淡墨”,南宋梁 楷为没骨人物画的一个高峰。梁楷的绘画充分运用墨与水结合过程中的渗化,产生了“墨如新”般水墨淋漓的视觉效果,完成了没骨 人物画最终蜕变的一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梁楷;南宋;禅画;泼墨;没骨人物画

梁楷是中国古代重要画家,美术史 研究中往往将其定位为写意人物画的开创 者和巅峰。梁楷《泼墨仙人图》(图1) 用笔简练,墨色淋漓,近年不少研究也将 其视为没骨人物画的开山之作。从唐末 五代没骨人物画的技法与审美体系初步建 立,到南宋梁楷没骨人物画的产生经历了 复杂的蜕变过程,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结 果,梁楷的绘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 世没骨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 文分而论之。 

一、宋代没骨人物画的发展

没骨人物画从晚唐多元的绘画格局 中孕育而出,在对“骨法”笔墨的反叛 中建立了有别于“骨法”技法和审美构架 的绘画语言体系。没骨法始以色彩运用来 体现,随着禅宗思想影响和水墨画的兴 起,没骨人物画亦在晚唐五代时期完成了 从色彩向水墨的转变。北宋结束了五代政 治上的混乱,以西蜀和南唐画院为基底构 成了宋初宫廷绘画富贵典雅的风貌。

论梁楷没骨人物画的形成及其开创性 梁楷 南宋禅画 泼墨 没骨人物画 第1张

相比 唐代,宋代的版图明显缩减,宋代绘画缺 乏宏大雄强的气魄和文化上融合扩张的容 量,更多地转向心灵的内省。文人画则以 另一种姿态,表现出淡雅秀润的美学意 趣。传统的道释题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审美价值,且世俗的市井乡野 题材绘画受到欢迎。李公麟是宋代最重要 的人物画家之一,他发展了白描这一绘画 样式,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推崇。《图绘 宝鉴》记载其“作画多不设色,独用澄心 堂纸为之,唯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笔 法如云行水流,有起倒”[1]。在审美意趣 上,由严谨的“雄壮磊落”转为文人潇洒 自由的高古冲和。 

论梁楷没骨人物画的形成及其开创性 梁楷 南宋禅画 泼墨 没骨人物画 第2张

图3 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纸本水墨 19.8cm×289.5cm 故宫博物院

与李公麟白描风格人物画得到推广 而蔚然成风不同,水墨没骨人物画在张 图、石恪等人的试验后却沉寂下去了。画 史将笔墨纵逸不专规矩的绘画视为“逸 格”,[2]孙位、张图、石恪(图2)均可 归为“逸品”之列。从孙位的“笔力狂 怪,不以傅采为功”[3],到张图“浓墨粗 笔”和“细笔轻色”相结合,再到石恪 “唯面部手足用画法”,可见其中线条在 逐渐向墨韵发展的清晰轨迹。清人邵梅臣 言:“五代前无水墨画,五代后虽有用纯 墨作画者,粗笔则竟用浓墨。”[4]指出了 五代前后水墨没骨人物画初创时的状态。 北宋文人画进一步发展了水墨的表现力, 苏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不再一味追求形似。米芾则创“米点山 水”,不事勾勒直接点染而成,其“游戏翰墨,声名籍甚”,影响非常之广。其 子米友仁也长于游戏水墨(图3),《图 绘宝鉴》载其“能传家学,作山水清致可 掬,略变其父所为,成一家法。

烟云变 灭,林泉点缀,草草而成,不失天真,意 在笔先,正是古人作画妙处。每自题其画 曰‘墨戏’,晚年多于纸上作之”[5]。米 友仁在纸上所作草草而成“墨戏”不再是 “粗笔浓墨”的简单变格,其画“清致可 掬”,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和趣味追求。 “靖康之乱”后,由于社会环境的 改变,随着对收复河山的无望所带来的 压抑,人们思想上自然浸染浓郁的宗教情 绪,外加或多或少偏安一隅的自适享乐形 成的复杂矛盾的情绪,且江南自古以来盛 行的水墨画审美,“大抵江南之艺,骨气 多不及蜀人,而潇洒过之也”[6],相比北 方的温润敦厚,江南文士多了几分个性张 扬。

论梁楷没骨人物画的形成及其开创性 梁楷 南宋禅画 泼墨 没骨人物画 第3张

图1 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纸本水墨 48.7cm×2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宋以后,纸的广泛运用又进一步为 水墨画墨渖意韵的充分表现提供了客观基 础。文人画进一步发展,并与禅宗思想紧 密联系在一起,“泼墨”“减笔”的随性 挥洒与“不着一物”的禅宗思想相暗合。 南宋江浙地区禅宗兴盛,不少画家擅长水 墨画。南宋初,杭州灵隐寺僧智融便以善 于表现“微茫淡墨”著称。诗人楼钥记载了其寻访智融的故事: 尝问:“尚可作人物否?”曰: “老不能复作,盖目昏不能下两笔也。” 问:“岂非阿堵中耶?”曰:“此虽古 语,近之而非也。吾所谓两笔者,盖欲作 人物,须先画目之上睑,此两笔如人意, 则余皆随笔而成,精神遂足。”

只此一 语,画家所未发也。[7] 智融画人物亦是先表现面目,其余 则“随笔而成”,但他“惜墨如惜命”没 有人物画传世。楼钥在一首题画诗中记录 了智融作品的具体面貌: 佳哉淡墨扫人牛,一笛横风各自由。 平日深知焉用稼,如今但欲老西畴。[8] 从五代的“粗笔浓墨”到智融的 “佳哉淡墨”,没骨人物画终于迎来了 重大突破。楼钥访问智融在淳熙七八年 (1181—1182),而梁楷任画院待诏在嘉 泰年间(1201—1204),因此看,梁楷的泼墨人物画如何发展而来是有迹可循 的。此外,夏圭亦“善画人物,高低酝 酿,墨色如傅粉之色,笔法苍老,墨汁淋 漓”[9],夏圭人物画今已不传,可通过他 的山水画一窥其貌。

论梁楷没骨人物画的形成及其开创性 梁楷 南宋禅画 泼墨 没骨人物画 第4张

图2 (传)五代 石恪 二祖调心图 纸本水墨 12.9cm×35.5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捷克布拉格国家博物 馆Náprstek博物馆藏有一幅传为成宗道的 《仙人图》(图4),其人物面部手足用 线勾勒,衣物则笔笔排列刷涂而成。据 《画继》记载,成宗道为北宋熙宁七年 (1074)至南宋乾道三年(1167)间的画 家,此图真伪虽存疑,但亦可作为没骨人 物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照。 

在唐、五代旧的人物画传统积压的 背景下,虽然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风又 形成新的审美范式,但石恪等人“笔墨纵 逸,不专规矩”的逸笔风格在一定程度上 受到了抑制。“五代后虽有用纯墨作画者,粗笔则竟用浓墨”,这种“粗笔浓 墨”虽“气味醇厚”,但在表现画面墨韵 上不充分。在新的审美思潮的影响下,这 种“不专规矩”的“戏笔”经由苏轼及米 氏父子对笔墨进行的拓展,到南宋又一次 受到重视,经由南宋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 素共同影响,最终梁楷将其发展为纯粹的 没骨风格。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unLiangKaiMeiGuRenWuHuaDeXingChengJiQiKaiChuangXing.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