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认为“颜楷”因家僮“修改波撇”而导致“做作凡俗”之态。学术界 讨论米芾此观时大都立足于“铭石书”与“行狎书”的不同功用和审美立场之上。本文通过对唐 宋之间“铭石书”观变迁的考察,认为自唐太宗首以行书入碑后,“遽换铭石旧式也”,唐人多已 不再区分书体的功用场合。“颜楷”借鉴北齐石刻“铭石书”“华饰”特征,是基于颜真卿个人审 美的主动选择,而非书、刻合作的铭石旧式。至北宋诸家书碑,全用刻帖体系的审美和创作方法, 米芾囿于所处时代,已然不能理解颜楷“铭石书”的审美趣味。
一、米芾“修改波撇”说与“颜楷”“华饰”笔法的溯源
宋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道:“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 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唯吉州访庐山题 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于褚也。又真迹无蚕头燕尾 之笔,与郭知运《争座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米芾谓“石刻不可学”,认为自书使人刻 字,字形和笔意都会有一定的损失,真迹的墨色浓淡、燥润的微妙变化,刻石是无法表现的。并 以颜鲁公的传世碑石为例,因家僮“故会主人意”,往往波磔失真,“做作凡俗”,米芾认为真正 的“颜楷”应无蚕头燕尾之笔。同时米芾对颜行书不吝美辞,认为是“杰思也”。米芾的此段论 述为我们探讨唐宋之间“铭石书”观念的变迁,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铭石书的提出,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锺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 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所谓“铭”之本意是镂刻、 镌刻之意,故“铭石书”即“刻石之书”,指在碑碣、墓志等上面镌刻的文字,为显庄重往往采 用当时的官方正体铭刻。无论是从实用书体的专一性,还是从其蕴含的文化观念上来看,“铭石 书”在书法史上都有着独特和稳定的发展线索,并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颜真卿一生跌宕起伏,然创作甚夥,即便大量的作品遗失或损坏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碑 刻和墨迹传世至今的仍有 70 余件,国内现存颜书铭石碑刻近 20 种,创作时间最早的为 2020 年 陕西咸阳出土的《罗婉顺墓志》,最晚的则为 72 岁所书《颜家庙碑》,时间跨度 30 余年,创作时 间、地点、生活境遇均不同,风格多变,几乎是一碑一奇。刻手水准参差不齐,工拙不一。
早在 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即已经观察到此现象:“颜鲁公之书,刻于石者多矣,而有精有粗, 虽他人皆莫可及,然在其一家,自有优劣。余意传模镌刻之有工拙也。”实际上与前朝相比,由 于唐人对刻工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大多时候刻工亦是非常忠实反映书丹者笔法的。颜鲁公早年 所书《多宝塔碑》,笔法与唐人写经墨迹如出一手。颜真卿在《李玄靖碑》书丹之时,错写数处, 改正时未擦除错字,直接在错字上压字书写,也被刻工忠实地依样摹刻下来了。可见在重书学、 刻石文化繁荣的唐朝,由名书家书丹的碑刻,刻工大多是忠实原书丹者书写原貌的(图 1),对书 家笔法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那么,米芾认为的“修改波撇”“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到底现于何处呢?米芾 是基于何种审美立场对“颜楷”大加鞭挞呢? 综观颜真卿一生所留下的碑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颜书前、早、中、晚期的发展脉络。前 期的《罗婉顺墓志》《王琳墓志》中的横、捺、折钩等点画形态的粗细变化并不强烈,由点画形 态我们可以推测其下笔之际并没有特意挑剔,仍然保持着“一拓直下”的书写状态。
而《郭虚己 墓志》《多宝塔碑》用笔虽两端重按,中段轻提,但字形仍不脱徐浩面目。大历以后,颜真卿锐 意变法,此时所书《麻姑仙坛记》等碑刻,笔画的起讫转折处有了明显的“华饰”现象。横画的 两端表现为突出的顿笔,捺笔的捺脚则在顿挫后与出锋部分形成一个略带缺口的折角,钩也从原 先可以直接带出变为需要驻笔后重新调锋方可带出。
这与初唐书家的楷书碑刻作品有着巨大的差 异。米芾在激赏颜体行书的同时对“颜楷”出现“华饰”的特征难以接受,便归罪于他人,认为 “颜楷”是在镌刻之时被渗入了刻手的刻字习惯,因而失真。“颜楷”点画形态上的“挑踢”特 征,被米芾称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 那么,“颜楷”点画形态上的“挑踢”特征,到底起源于何处呢?沙孟海在《我的学书经历 和体会》一文中说:“苏轼曾称赞颜真卿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宋人看到前代碑版不多, 只见其雄浑刚健,大气磅礴,非初唐诸家所有,所以这样说。
事实上各种文艺风格的形成,各有 所因。唐人讲究‘字样学’,书法颜氏是齐鲁旧族,接连几代专研古文字学与书法,看颜真卿晚 年书势,很明显出自汉隶,在北齐碑、隋碑中间一直有这一体系,如《泰山金刚经》《文殊般若 经》《曹植庙碑》皆与颜字有密切关系。颜真卿书法是综合五百年来雄浑刚健一派之大成,所以 独步一时,绝不是空中掉下来的。”颜真卿的祖先和他本人都曾在历史上为北齐领土的地区生活 过,颜任职平原郡太守时,就近学习了北齐、北周留存的石刻,北齐质朴古拙的铭石书风对颜真 卿楷书风格的转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颜真卿对其大胆吸收、改造、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颜楷” 书风。
如捺法,这是颜真卿楷书最具特色的笔法,初唐的书家写捺脚时,大都“一拓直下”,形 态柔美。而颜真卿改变了这种面貌,行笔过程基本均匀,右下方行进的过程缓缓加重,行至末端 提起毛笔后部,沿捺的上边缘线提出锋芒,捺脚下边缘线有明显的凹陷,厚重而有力度。“颜楷” 捺脚的独特写法,我们在北齐的石刻之中,可以找到大量的相似字例(图 2),但也因为这种写法 的个性太强,才招致了米芾等人的非议。
二、唐代“铭石书”观的衰微与颜真卿短暂“回归”的意义
后人对颜体楷书的非议,也与唐以后“铭石书”观的逐渐衰微是密切相关的。汉魏南北朝以 来,虽然出现了大量的碑刻作品,但写手多为书佐小吏,刻手则多是一些粗识文墨的民间工匠, 是处于社会低层的一个社会群体,正史鲜有记载。《北史·魏纪二·太武帝》云:“其百工伎巧驺 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政府对百工管制苛严,他们 的“子息”亦只能习父兄所业,作为家族相传的技业,在刊刻技法上有其内在的稳定性。
而写手 为了作品最终效果展现,在书丹之时,也会有意识地向刻手的刀法规律靠拢,所以此时“铭石书” 并非自然的书写状态,其书丹和镌刻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式,书写是为镌刻服务的,“铭石书”是 书手与刻工共同合作形塑的结果。刻手刊刻用刀强调对字形点画的直接表达,戈戟森然,凿刻感 突出。
即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说的:“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 之所无有。”当铭石书所使用的字体变成非实用字体之时,失去了日常实用书写习惯的平衡和制 约,过于强调刀痕感,就会导致书体的装饰特征益发突出。《启功论书绝句百首》注释中说:“汉 隶至魏晋已非日用之体,于是作隶体者,必夸张其特点,以明其不同于当时之体,而矫揉造作之 习生下焉,魏晋之隶,故求其方,唐之隶,故求其圆,总归失于自然也。”魏末齐周之际,刻经 所用隶书因非日用书体,渐加波磔,以增华饰之美,字的结构往往杂用篆法,多有对棱角和锋芒 夸张的特征,北齐刻经也是“颜楷”取法的重要源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angSongZhiJianMingShiShuGuanZhiBianQi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