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的岭南,书法名家辈出,其中有一部分在外地任职、寓居,主要是在北京、上海和浙 江,书法家、理论家与教育家李天马是“海漂”中的一位,其书法精擅楷书、行书,兼工甲骨文、 金文、章草等诸种书体。李天马不仅在书法技艺上精益求精,在书法理论上亦有所建树,他的理 论成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此外,他十分重视书法教育,致力于培养书法人才,为 中国书法的未来播下了希望之种。他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与沈尹默、潘伯鹰等学 者一道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前进。
一、早年经历与艺术启蒙
李天马(1908—1990),室号希逸斋,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 书法教师、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协会员、上海市书协名誉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 员。著有《楷书行书的技法》《张氏法帖辨伪》《余氏书录辨伪》《李天马小楷选》和《沈尹默论 书诗墨迹》等。
李天马书法
李天马的早年生活和艺术启蒙对他的书法艺术有深远影响。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 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常在家中挥毫泼 墨,这为李天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启蒙。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传统书法的模仿和学习, 同时也显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稳重。青少年时期,李天马通过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如王 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李天马的交游圈
李天马成长于广州,青壮年曾游历重庆、昆明和上海等地。这些都是传统文化深厚的地方, 让他能接触到当地的人文环境、书画篆刻艺术和风土人情,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 识。
在渝期间,李天马加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饮河诗社”,结交了章士钊、沈尹默、乔大壮、 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高二适、潘伯鹰、曾履川、徐悲鸿、谢稚柳、蒋维崧和许伯建等文艺 界的重量级人物。特别是与沈尹默和潘伯鹰的相识,令后人津津乐道。他们三人审美趋同,都取 法二王书风一路,志趣相投,交往甚密,成为至交。沈、潘、李三位先生曾各写楷行书字帖,作 为中小学生的临摹范本。至今,上海书坛仍可明显看到三位先生的深远影响。
李天马书法
沈尹默(1883—1971),字中,又字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陕 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他是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和教育 家。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及《新青年》杂志编 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曾评价说:“数 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潘伯鹰(1905—1966),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 云。他早年师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1940 年,与章士钊、沈尹默、乔大壮和江庸等人在重庆创 立“饮河诗社”。1961 年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潘伯鹰在书法艺术上 涉猎面广,尤擅长于王羲之、褚遂良和赵孟 的书风。他精通楷、行、草,主张正草并进,碑帖 兼学,以求技艺相互补益。他的著作有《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及《玄隐庐诗》等。
从沈尹默《致李天马》的信札中,可窥见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信中云:“天马仁兄左右, 日来想尊体益臻康健,委作画集序,稍迟即可属笔,惟须知画集全部内容庶不敷泛,请先检示草样,全分为荷,此叩,侍安!弟沈尹默顿首。即日。”下钤“尹默之印”白文印一枚。信中提及沈 尹默请李天马作画集序,并送来草稿供李天马审查,体现了其对李天马的尊重和信赖。
沈尹默还曾为李天马题写“希逸斋”。沈尹默的书法,尤其行书深得古人法,并且形成了自 己的独特风格。此信札取法二王,掺以米芾行草笔意,字形修长,用笔温润,轻重有致,通篇牵 丝映带,自然流畅,气韵连贯,品格高迈。 李天马在艺术圈是一位活跃的参与者,就连画家徐悲鸿都很欣赏他的书法。抗战期间,徐悲 鸿在重庆偶见李天马的书法作品,于是托人以奔马图换取,两人因而以书画结缘,成为一段佳话。
三、书法风格特点
(一)取法多家
李天马工楷、行、草、金文、甲骨文等书体,他的楷书宗《九成宫醴泉铭》,旁及《虞恭公》 和《皇甫君》诸刻,略参《张猛龙碑》等北碑笔意;小楷则法锺、王及唐宋诸家;行草根植二王, 在《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和《十七帖》上面下功夫,遍采陆柬之、李邕、苏轼、黄庭坚、赵 孟 和文徵明诸家;草书尤善章草,以索靖《月仪帖》和隋人《出师颂》为本,旁及赵孟 、康 里子山和宋克诸家。博观约取,熔冶一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貌。他传世的书迹很多,公 私藏其作品以立轴、对联、信札居多,其中行书作品最为精妙,体现了他书法理论的实践。
(二)用笔与结字的独到之处
李天马的书法艺术在用笔与结字方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用笔上, 他擅长运用中锋、侧锋、逆锋等多种笔法,赋予线条力度与灵动性,笔锋转折处的圆润与流畅, 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笔法功底,也体现了对传统技法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掌握。在结字方面,李天 马的字形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
他善于在保持字形平衡的美感中,通过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对比, 创造出节奏感强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书法作品。 陈永正评价李天马的书法时指出:“先生论书,主刚柔相济,温雅平澹。行笔的轻重粗细、 浓淡润枯,均要恰到好处,无太过,无不及,反对过分追求险怪狂野。”这些评论深刻体现了李 天马书法风格的精髓和其艺术追求的高度。
四、代表作品赏析
培芳书社藏其行书屏(图 1),纸本,纵 136cm,横 31cm,内容为:“担夫争道发书机,力可 回澜又一奇。秘阁仅传数行字,郎官石记未珠遗。张旭。墨海游龙一散僧,郑虔贺八逊精能。缣 缃扫尽芭蕉绿,草圣余晖永照邻。怀素。”款题为“论书拙句七绝二首,凌荣仁兄雅正,一九八 六年夏五月,李天马于上海”,上钤“书生意气”朱文印一钮,下钤“粤李天马章”白文印一钮, 与“天马书印”朱文印一钮。此是李氏自作论书诗,讲述了张旭、怀素两位唐代草圣的学书故事。
在用笔上,楷中带行,中锋与侧锋并用,能于圆势中略存方意,具体表现在点画上,“可”“仅” “传”“僧”“缃”等字的起笔重拙,似从六朝碑版中取法,“字”“郑”“能”“蕉”“绝”等字的 尖利用笔,则多取文徵明的笔致。起笔和收笔干净利落,毫无拘束与犹豫之笔。用墨丰润饱满, 线条遒媚劲健,圆转流婉,给人一种畅快流利之感。
虽然字与字之间没有牵丝映带,但笔断意连, 气脉相通。结字多采二王的妍美俊俏之神意,体态在方正中见丰姿,又以欹侧取势妍美,显得端 秀生动、矫健多姿,深得《洛神赋》与《集王圣教序》之妙。字的大小、粗细、疏密都经过精心 安排,使得整幅作品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充分展现了其在结字上的独到之处。
章草《李白月下独酌》中堂(图 2),款署“辛酉仲夏李天马”。引首钤“陇西郡”朱文印, 落款下钤“粤李天马章”“带燥方润”白文、朱文印各一钮。此轴笔意以邓文原为主,并融入诸 家笔法,既有古意,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点画变化自然,气韵生动。章法布局合理,充分展现 了汉字的结构美和线条美,是一件能充分体现其章草面貌的佳作。
五、李天马的书法影响
(一)书法教育与普及
李天马在上海期间,致力于书法的普及工作,开设了多期书法培训班,教授学生书法技艺。 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基础,强调临摹经典碑帖,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书法基础。他还编写了多部书 法教材,如《楷书行书的技法》和《张氏法帖辨伪》《余氏书录辨伪》,详细讲解了各种笔画的写 法和变化,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
他的艺术实践和理论贡献为现代书法艺术的理 论建设与批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李天马提倡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他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书法精髓的基础上, 勇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此,他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引导他们从 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个人情感融入书法作品之中,从而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兼具现代感的 书法作品。
此外,李天马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 更是文化内涵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传授书法技艺,还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学 科,帮助学生打开全面的文化视野。通过阅读经典诗文和欣赏历代名家作品,学生能够更深刻地 理解书法艺术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二)通过电影扩大书法影响
李天马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书法主题的科教电影《怎样写好毛笔字》的拍摄,担任主角,通 过电影这一新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书法的影响力。在电影《笔中情》中,他担任特邀书法顾问, 影片中的书迹多出自其手笔,通过电影这一更广泛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书法艺术。
(三)对后人的影响
李天马在广州和上海时期,都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教育工作,培育了许多书法新秀。他 收徒奉行“三不主义”:不收学费、不受礼品、不赴宴请。在广州,他的弟子包括骆墨樵、陈永 正等;在上海,则有吴柏森、许思豪、徐国良、俞春山、廉亮、刘震、刘怡慈等。在李天马的悉 心指导下,这些弟子在书法界取得了显著成就。
更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激发了更多人对书法 艺术的兴趣,推动了书法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骆墨樵(1927—1991),广东英德人,曾任广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书协理事,擅长行书与 草书。培芳书社藏《春山夜月》条幅是骆氏晚年的作品,从结字到用笔,无不用心经营。结字用 笔多从二王、陆柬之取法,端庄平正,均匀而调和,既平正又富于变化。运笔用力集中在笔尖, 线条挺拔遒劲、圆浑厚重。整幅观之,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均匀协调,错落有致,配以优雅的小行 草款字,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吴柏森,1936 年出生,江苏无锡人,室号玉屏楼。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协会员、 上海市书协原理事。在数十年的书法学习和实践中广泛涉猎诸多经典碑帖,擅行草,以二王、米 芾、董其昌为宗。其书萧散、洒脱,于自然清雅中见功力。吴柏森还长期从事书法理论研究及书 法教育,著有《欧阳询九成宫临写法》《米芾蜀素帖临写法》《李邕麓山寺碑临写法》和《王羲之 兰亭序临写法》等专业书籍。
陈永正,1941 年出生,字止水,号沚斋。少时在李天马的指导下,陈永正深入临习了楷书《九 成宫》和行书《圣教序》,为其日后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陈永正的书法涵盖篆、隶、楷、 行、草等多种书体,尤其在行书方面成就卓著,其行书以二王为基础,吸收了北碑之长,偶掺汉 隶笔意,书风清新古雅。青年时期,陈永正常手自钞录古书,其小字行书纯熟秀美,颇见骨力。 中年以后,他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许思豪,1955 年出生,上海人。现为上海市书协理事。曾主编出版《李天马书法集》,并出 版了多部专著,包括《金文拾贝》《草书纵横》《章草传薪》和《金文书法概论》等,体现了他在 书法艺术和学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他在童年时便拜李天马为师,并一直在其悉心指导下学习。许 思豪临习经典碑帖,楷书主要出于《九成宫》和《曹娥碑》,行书临池二王,旁及米南宫,草书则从《急就章》《出师颂》《草诀歌》和《月仪帖》。
结语
观李天马的学艺道路,可见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始终心摹手追,追求书法艺术的精湛。 李天马的实践不仅限于勤奋练习,他还深入地思考、著录、考证和鉴别,致力于探索书法的流派 与源头,这些努力使他的书法艺术逐渐成熟,形成了刚柔相济、温雅平淡的独特风格。李天马传 播书法的方式很多,有师徒传授,有著录和参与电影拍摄等。
他还强调将书法教育与现代教育理 念结合,倡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近现代岭南,除了李天马之外,还有许多“海漂”书法家,如潘飞声、王秋湄、叶恭绰、易 大厂及简经纶等人,他们将广东书法文化带到了上海,与海派书法文化相结合,促进两地书法艺 术的交流与融合。这些艺术家不仅是书法教育的先驱,也是博古通今的藏家,他们的作品和理念, 至今仍在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领域产生着影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iTianMaDeShuFaYiShuJiYingXiang.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