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践与探究、变通与转换,草书日臻完善, 达至奇妙和谐之境
写草书首先要精通传统的笔法,做到谙熟于胸,挥洒自如,具有气吞山河之势,因此草书忌于飘浮,更窘于表现力 的羸弱。草书的表达尽可能地要“技近乎道”。要达到这个 层面,必须有才情和学养的支撑;同时也要有充分的想象力 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方从义的艺术秘诀就是“逸出常规, 独出机杼”。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准,一是要积淀;二是要 智慧,即形成艺术表达的“战斗力”。真正有作为、有想法 的艺术家都不从外在的形式上追求艺术的呈现,而在孤独寂 寞、一往无前的“山阴”道中独辟蹊径,以极大的勇气去攀 登艺术本源的高峰。艺术家们开出的秘方就是“乱”,“乱 出苍茫”,追求天地间的真性之门。文人艺术重视“乱”的 境界,臻于孤迥的世界。这个“乱”字就是艺术之点、生命 之光;是草书艺术的准则和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是艺术家通过草书的线质表达万千世界的手中的画笔;是艺 术家灵感突发、饱蘸着激情而挥洒的动作;是呼唤、呐喊、 绝唱和生命的感召力!乱而不乱,艺术家要通过“乱”舞 出生命的色彩来!观沈子丞先生的草书扇面《杜甫<饮中八 仙歌>诗意图》,草书线条之律动,用笔大开大合,天马行 空,极具艺术表现力。他用如椽大笔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 了奇妙的和谐与无限的意蕴。其草书大局观非常强,有极强 的操控能力,笔墨放纵,运笔提按顿挫,闪转腾挪,亦如醉 歌狂舞,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线条与墨色交织成精彩的画 面,夺人眼球,又极富韵律,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感 受,可谓笔走龙蛇,惊天地,泣鬼神。草书的用笔对比要 有,更要做到线条之间的关联性。书家需在极其短暂的时间 和有限的空间里将笔画承接得合理、排列得有序,既错综又 和谐,既善于制造“矛盾”又能解决“矛盾”,灵光一现, 稍纵即逝,故写草书难,写好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更难!
沈子丞 行书 秦泰来《霜天晓角·梅》 67cm×50cm 1973年 释文: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 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沈子丞先生的草书既做到了古,又表现了真,整幅作品充满 了画意,这得益于沈老绘画的高超技艺,有“水墨淋漓”之 效,节奏感极强,引人入胜,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古老的草书 艺术的气韵和活力,让人拍案称绝!书法线条中,要包含一 种生命节奏的暗示,这种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也是书法的灵 魂,所以书法是无声的音乐。面对沈子丞先生的这件作品,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家的生命之光,感受到了韵律之 美,强烈的节奏和深刻的意味在艺术家的心中流淌,万般风 情尽显于腕底,奏响了草书的华彩乐章。这是生命的体悟与 展示,更是一种高妙的境界。宗白华先生说 “中国书法、画 法都趋向飞舞”。沈子丞先生的草书真正舞出了精彩,光耀 了自己。 沈老的书法显现出淡然之怀,是真璞之境。既有扎实 的传统功力,又有艺术家独有的创新之能力。他的用笔、构 图、墨色、情趣浑然相融、一派天机,达到了“迥然独立, 独鹤与飞”之境界,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古人讲“心灵清 净,无处不有光明”。书画艺术网创始人张卫村先生论沈老人生经历丰富,虽遭坎坷,但痴 情不改,从容不迫,襟怀磊落,老笔纵横,爽爽有神。文人 笔墨重视气象的呈现,而气象则是艺术家生命境界的显露。 沈老的书法致力于“净”,即荡涤一切遮蔽,让生命真性敞 开。每每直视沈老的书画时,你会有一种感受:沈老的这支 如椽大笔在如痴如醉地表现他心中挚爱的大千世界和一个大 写的人! (作者单位:吴门书道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