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尝谓:眼 前寻常景、家人琐 俗事,说得明白, 便是惊人之句。盖 人所易道,即人所 不 能 道 也 。 …… 即如‘池塘生春 草’,生字极现 成,却极灵幻。虽 平平无奇,然较之 ‘园柳变鸣禽’, 更为自然。”这是 明末清初时贺贻孙 所著《诗笺》中的 一段话。其实作画 亦是应平中见奇。 平才能和,和才能 静,静才能往,往 才能达,达才能 成。固平中见奇, 最为难矣。 《黄宾虹画语 录》中谈到皴法时 说:“皴法变化极 多,打点亦可作皴, 古人未有此说,余于 写生时悟得之。”虽 然清人石涛喜用点 法,丰富而多变化, 繁密而不杂乱,但 终不是宾翁所说的 “点皴”,此法系 宾翁所独创的, 近人黄秋园领悟最 深。
我在实践中觉 得此法用在青绿山 水画上最为适合。 一遍重彩着色,一 遍点皴用墨,反复 为之,所画山石必 厚重也。 清人钱杜在 《松壶画忆》中 说:“青绿染色只 可两次,多则色 滞,勿为前人所 误。凡山石用青 绿渲染层次,多则 轮廓与石理不能 刻露,近于晦滞矣。”看来钱杜并不通晓青绿之法。
许俊 感悟绿水青山 180cm×98cm 2021年
其一,青绿着色本应分 多次完成才能达到厚重之感,岂可两次而就。此关键在于用 水,近人张大千有过深刻的领悟:“古画上的青绿等色,看 上去艳丽明澈,实际上着色很薄,看起来却很厚,这就是 ‘水法’功夫深湛的效果。”其二,青绿山水画法山石开始 勾墨应浓,用墨时应想到用色后的效果,即可避免多次着色 后轮廓与石理晦滞不清,把握好墨与色的浓度,画面就可有 神采。钱杜之言,当是讹误。
关于风格
艺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形成了不 同的风格和不同的流派。明人张泰阶在《宝绘录》中对明以 前的绘画风格总结概括为:“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道出了以上各时代绘画的艺术特色。又如戏曲 艺术发展至清代出现了南腔、北弋、东柳、西梆等不同的艺术唱 腔,这是由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因此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 方人。”“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我们今天在绘画创 作时,如何表现出你自己的艺术个性,则是最为重要的。这其中 也就包含了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情。 艺术作品的创作,要讲究出新出奇,没有什么定法可言, 正如石涛说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但任何艺术表现形式 又都有一个“度”的限制,超越了这个“度”,作品的艺术性就 要受到破坏。一些人总是认为作画的怪诞离奇便可超凡脱俗。
许俊 秋声赋 200cm×136cm 2007年
刘 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俗皆爱奇”。追求怪、奇正是迎合了 世俗的需要,绘画作品之怪,即为俗也。 清人叶燮在谈及山水画时云:“盖自有画,而后之人遂忘其有天地之山,只知有画家之山,为倪为王,为黄为吴, 门户各立,流派纷然。”画中之山已不是眼中之山,画中之 山是画家再造之山。如近现代之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 石鲁……,他们画中之山川已融入了人文精神,是画家自家 风格的最好体现。 一个画家,应该是一个秉性、一个爱好、一个追求、一 个风格。自我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哪 怕他是最伟大的画家。正如石涛所言:“书与画,天生自有 一人职掌一人之事。”
许俊 湘西写生——吕洞山苗寨 50cm×50cm 2023年
《续传灯录》里有段小和尚问广智禅 师的话 :“如何是和尚家风?”答曰:“山家只如此。”那 么画家呢?也如此。 苏东坡诗句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就绘画艺术风格而言,豪放、雄强、浑厚、清雅、秀丽、柔婉,各有其韵味,各有其品格。是谓:且以品位说高下,不 拿风格论短长。
许俊 湘西写生——德夯苗寨 50cm×50cm 2023年
清人廖燕在《山居杂谈》中道:“题目是众人的,文 章是自己的,故千古有同一题目,无同一文章。”对于绘画 而言,笔与墨是前人的,技与法是自己的。故千古同画山水 者,高手各立门户,无同一面目矣。 英国启蒙主义时期的诗人杨格说过 :“独创性的作品扩 大了文艺之国,给它的版图添加了新的省份。模仿者只是将 早已存在远比它好的作品给我们复写一下,所增加的不过是 一些书籍的残渣,至于那使得书籍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却停 顿不前。”知识有新旧,智慧有大小。不能说人人都能有大 作为,但肯定地说人人的智慧都可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