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06 15:50490
二既然要“照着说”和“接着说”, 那么,我们就要在回顾一下美术史中的 “写画”流变,分析和反思探讨“写画” 的发生、发展和演进。 中国写意画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 其中宋元绘画美学的核心就是围绕着文 人画、书画同源、诗画关系展开的,而文 人画问题、书画同源问题、诗画关系问题 又恰恰是写意画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点。 当然,以书入画或者说书画同源的...

既然要“照着说”和“接着说”, 那么,我们就要在回顾一下美术史中的 “写画”流变,分析和反思探讨“写画” 的发生、发展和演进。 中国写意画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 其中宋元绘画美学的核心就是围绕着文 人画、书画同源、诗画关系展开的,而文 人画问题、书画同源问题、诗画关系问题 又恰恰是写意画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点。 当然,以书入画或者说书画同源的问题 作为技术+技术,所以,它是基本点的基 本点。

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大写意花鸟画 接天荷叶图 第1张

宋元的书画美学家有很多,不过, 像黄休复、郭熙那样有画论传世的却不 多,很多书画家被奉于神坛之上,很多书 画家的观点和思想大多是在各种作品的题 跋和后人“追认”中产生和形成的。比如 像王维被尊为“文人画鼻祖”,我们连他 的作品都未曾得见,鼻祖何来?说苏轼是 以书入画祖师爷,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 他有一些类似的言论散见于他的诗词文 章,有屈指可数的几张画传世,而板上钉 钉的以书入画的倡导者显而易见非赵孟 莫属。 

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大写意花鸟画 接天荷叶图 第2张

徐渭 杂花图 画心之二 纸本水墨 37cm×1049cm 南京博物院藏

王维没法说,没有作品传世很多事 情说不清楚。苏轼受元祐事件影响使得 其墨迹大量失传,官府不收藏,民间不敢 收藏,再经过千年朝代更迭和战乱,所以 流传下来极为鲜见。现如今,中国美术馆 藏《潇湘竹石图卷》、上海博物馆藏与文同合卷《枯木竹石》真伪的争议较大,相 对靠谱的《木石图》(又名《枯木竹石 图》)至今对其亦未做定论。

但是,这件 由宋代刘良佐、米芾,元代的俞希鲁和明 代学者郭淐题跋,钤41枚鉴藏印,经自南 宋、元朝至明朝的收藏家过手,又经现代 书画鉴定大师张珩首肯的作品,基本上吻 合了宋的绘画谱系和审美趣味,最为关 键的,其造物笔法与苏轼书法用笔较为 接近,被视为苏轼“唯一”的传世绘画 作品。 

本文不是考据文章,对收藏、鉴古 原本就力不能逮,也不关心苏轼于绘画 方面曾说的“余亦善画古木丛竹,竹寒而 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 友”之说源自何处。而是想说苏轼《木石 图》包括《潇湘竹石图卷》《枯木竹石》 皆以书入画,大都用淡墨干笔写出,石的画法方、圆笔并用,用飞白书的线条快速 旋转,依石形且笔笔顾盼生辉,形成画面 的运动感和立体感;木则用篆籀笔法而 写,多藏锋,枯润有致,朴茂多姿;竹叶 如缓缓写出的隶书,弹性足,轻重有法。 有“元人冠冕”之美誉的赵孟 不 管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 远,与苏轼不同的是,他有大量的作品传 世,“以书入画”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呈 现得最为直接和一目了然。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秀石疏 林图》是赵孟 “书画同源”理论的提出 和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尾题“石如 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 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即为明证。 赵孟 是怎样强调书法、绘画用笔的内在 联系呢?这件作品中也给出了直观的回 答——飞白书画石,篆书画树,隶书画新篁,苔点如点画,青草如撇画,起笔必藏 锋,终笔必送到。有意思的是,这件作品 中,即便是巨石、平坡,赵孟 也绝不用 拖笔,而是完全用翻转、曲直、枯润、 徐疾的书法之法“写”出,不潦草,不 应付。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iDaXieYiHuaNiaoHuaChuangZuoShiJianWeiHeXinDeKaoCha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