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论诸闻韵中国画风格的形成与演衍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09-06 15:29310
诸闻韵的“吴”道大行之旅 ——论诸闻韵中国画风格的形成与演衍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传承与改 良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学术问题,以“金 石书画”为旗帜且一骑绝尘的吴昌硕,不 仅自己以书、画、印的成就引领了那个时 代,其追随者赵云壑、王一亭、赵古泥、 陈师曾、陈半丁、李苦李、王梦白、诸闻 韵、王个簃、潘天寿、钱瘦铁、吴茀之、 朱复戡、诸乐三等亦是近现...

诸闻韵的“吴”道大行之旅 ——论诸闻韵中国画风格的形成与演衍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传承与改 良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学术问题,以“金 石书画”为旗帜且一骑绝尘的吴昌硕,不 仅自己以书、画、印的成就引领了那个时 代,其追随者赵云壑、王一亭、赵古泥、 陈师曾、陈半丁、李苦李、王梦白、诸闻 韵、王个簃、潘天寿、钱瘦铁、吴茀之、 朱复戡、诸乐三等亦是近现代美术史上熠 熠生辉的中国画名家。

论诸闻韵中国画风格的形成与演衍 诸闻韵 中国画风格 第1张

诸闻韵 红衣罗汉纸本设色尺寸不详 1923 年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 影响,“吴门”弟子有的高开高走,有的 在世享盛名,去世后却很少被人提及,还 有的画家被高估,有的材料尚有待挖掘, 研究明显滞后,导致不同意义上的名不副 实。与吴昌硕其他门生的研究相比,像费 龙丁、陈善哉、楼辛壶、王廷珏、余龢 辛、杨植之、谭少云众弟子存在感极低, 甚至很多美术史研究者对他们的把握也不 甚了了[1]。

当然,也有阴差阳错的,比如 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等校 中国画教授的诸闻韵(1895—1939,字汶 隐,名文韵,别署闻均、汶蕴、文蕴,号 天目山民)就“货不对板”,轮廓模糊, 往往,研究者对他教育教学上的斐然成就 不吝笔墨的大书特书——在上海美术专科 学校首先创立国画系,奠定近现代中国画 学校教育的基础,而忽略由于英年早逝, 诸闻韵承继吴昌硕绘画风格的宝贵遗产以 及其艺术创作还未充分展开就已凋落的史 实[2]。 

论诸闻韵中国画风格的形成与演衍 诸闻韵 中国画风格 第2张

诸闻韵 古木松筠图纸本设色 180cm×47cm 1928年(此画在1929年参加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清末民初是新旧社会交接、东西文 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旧式文人如何维护文 人画传统,如何坚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特别是诸闻韵登堂入室、“沉浸式”在吴 府研学,接受吴昌硕耳提面命的指导,其 接受私塾的教学成果又是如何成为他日后 从事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的指南,这一点意义重大,值得深究。 

诸闻韵早年向吴昌硕学习是具象且 具体的,除诗文基础外,他将缶翁绘画美 学思想里的诗情之美、结构之美、笔墨色 之美、古拙丑怪之美全盘接受,诗、书、 画、印全面模仿吴昌硕。并在此基础上再 展开继承传统、广泛取法、探索中西、与 古为新的路径。和相对较早入“吴门”学 画的赵云壑、王一亭只求构图、样式与吴 氏相近不同,他致力探求隐藏在风格背后 的来路——直至今天,这种一味仿、抚、 临、摹的师带徒之法,坚守家学正脉,仍 能够给予中国画创作实践者和研究者深入 的思考和启发。 

1895年1月14日,诸闻韵出生在浙江 安吉县一户书香门第的家庭。其父诸锡荣 是光绪年间的秀才,擅诗文,不求仕途, 喜欢金石书画,为鹤鹿溪村村长,家里开 设私塾义教;其长兄诸闻莞,精书画,曾 任汝南县县长;大弟诸文艺与潘天寿是浙 江省立师范学校同窗,擅书画,尤以诗才 名世,曾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二弟诸乐 三,初学中医,复随仲兄习画,后成画坛 名家;从弟文萃、文华,妹文蕙、文兰亦 皆雅好书画,可谓一门丹青。 

论诸闻韵中国画风格的形成与演衍 诸闻韵 中国画风格 第3张

诸闻韵 山水图 纸本水墨 178cm×60cm 1928年

安吉另有一户望族乃吴氏宗族,尽 管诸家、吴家代有名宦才俊,在当地是妥 妥的两个“超级大户”[3],然而,对于安 吉人来说,诸、吴二氏全自江苏淮安“讨 生活”而来,皆是客家。明代《诸氏宗 谱》[4]王阳明序云:“诸氏之族,肇于春 秋”,是说诸氏一脉为越国五大夫之一的 诸稽郢后裔(一说吴诸樊之后),淮、汉 间多祖之。

诸氏始迁祖诸秀奉父亲诸尚之 意于靖康间的1126年自淮安以避难迁徙至桃源难敌其幽胜的安吉,翌年,金军攻取 开封,虏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高 宗南渡,且命决黄河夺泗入淮,吴昌硕的 始迁祖吴瑾无奈亦从淮安来安吉,投奔母 舅诸秀,适与相遇,自谓诸氏、吴氏俱祖 吴国,遂于金山之麓与之同居,谓诸吴 村,以承先志。 

论诸闻韵中国画风格的形成与演衍 诸闻韵 中国画风格 第4张

诸闻韵 山水图 纸本水墨 178cm×39cm 1928年

1898年,时年54岁的吴昌硕凭一己 之力网罗散轶文献、家牒,更多的根据 “咨于族人”的口述和自己的记忆将毁于 太平天国战火的家谱重新整辑排比,以欧 阳修、苏洵“时代分格”“垂珠体”合体 的样式,完稿《吴氏宗谱》。对照《诸氏 宗谱》,前者一气呵成,宛若其痛快且酣 畅的画风,形成了谱系美观、牒注详尽、 世系清晰、查阅方便的特色;而后者经多 位饱学之士过手,反复斟酌,断自可知之 代,充分反映了诸氏宗族理学传家、辞取 达意,理贵惬心之理。

吴氏、诸氏宗谱的 相互参阅,不仅可以看到二者在内容上各 有侧重点的不同,同时也可以觉察到吴谱 对诸谱有所借鉴,且都是反映乡邦文化 和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特别 是《吴氏宗谱》《诸氏宗谱》所提及正觉庵、葛储坞[5]、尚书村、半日村、梅村 边、松毛坞、金山、民乐、梅家等地名 至今一袭旧称,按图索骥,如晤故人。此 外,书中吴氏、诸氏较多的嫁娶姻婚,反 映出两姓若兄弟雁行、其乐融融的现实。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unZhuWenYunZhongGuoHuaFengGeDeXingChengYuYanYan.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