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06 15:50360
以书入画:书法何以入画探赜 ——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引子 以书入画是旧命题,但是,在近十 来年却“炸了锅”。今年,中央美术学院 老院长靳尚谊在央美的毕业展上提出“写 意画哪儿去了”之问;三年前,时任中国 美术学院副院长的王赞在“全国美术高 峰论坛暨徐渭诞辰500周年纪念活动”上 发表了题目为《徐渭书画的现代性意义》 演...

以书入画:书法何以入画探赜 ——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引子 

以书入画是旧命题,但是,在近十 来年却“炸了锅”。今年,中央美术学院 老院长靳尚谊在央美的毕业展上提出“写 意画哪儿去了”之问;三年前,时任中国 美术学院副院长的王赞在“全国美术高 峰论坛暨徐渭诞辰500周年纪念活动”上 发表了题目为《徐渭书画的现代性意义》 演讲,他谈到赵孟 的“以书入画”、徐 渭的“以画入书”与科学之“0”至“1” 的关系是同一的,是“科”与“艺”、 “无”与“有”之间融合的哲学关系; 2013年,美术理论家谢海在第五届当代艺 术峰会主题研讨会上指出:当代从事中 国画创作的画家书法创作能力、写意 性表达能力普遍低下,导致“书写”让 位于“造型”,进而提问“艺术家能重新 面对艺术史吗?艺术家能重新面对艺术 必须变革的命题吗?我们能否因为曾经 的本末倒置而接受现实”[1];2014年,马 鸿增将1991年写就的《“写画”美学观论 纲》一文总结、归纳之后续写出《中国画 “写画”体系再认识》的文章,在马鸿增 “写画”体系中,他提出“传写性”“倾 泻性”(写意性)“书写性”三者互制 互动,构成了中国画民族特质的核心支 柱。[2]前者被美学家王朝闻看作是“对 艺术美学的建设做出奉献”[3]的文章发表 后,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后一篇文章的发 表同样引起轩然大波,自此,“写画”以 传写性为躯体、写意性为灵魂、书写性为 风骨的动态体系成了很多美术史家、美术 评论家考量画家的成败得失,评论当代中 国画创作的一把标尺。[4] 

马鸿增的“写画”概念与康有为的 “写画”概念截然相反。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说:“专贵士气为写画正 宗,岂不谬哉?”原因是从王维那里就错 了——“自王维作《雪里芭蕉》始,后人 误尊之”。他说:“夫士夫作画,安能专 精体物?势必自写逸气以鸣高,故只写山 川,或间写花竹,率皆简率荒略,而以气 韵自矜。

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大写意花鸟画 接天荷叶图 第1张

赵孟 秀石疏林图 纸本水墨 27.5cm×62.8cm 故宫博物院

此为别派则可,若专精体物,非 匠人毕生专诣为之,必不能精。”所以, 他给出的结论是“此中国近世画所以衰败 也”。[5] 《万木草堂藏画目》成文于1917年, 因为康有为的特殊地位和政治影响力,这 篇文章所产生的“杀伤力”是空前的。翌 年,徐悲鸿在作《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演 讲时就套用其“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 已极矣”的观点。

中国画学保守派的代表 人物陈师曾于1921年在《绘学杂志》刊登 《文人画的价值》《中国画是进步的》等 多篇文章回应,其中并没有硬杠“退步 论”的观点,而是以文人画为主体详细论 述了“形神”的问题,然而,收效甚微。 多年以后,在“徐蒋体系”几近一统天下 的时期,马鸿增再提“写画”可谓用心良 苦。所以,今天再读其文,马文中所提及 重视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性、重视传统技 法、图式和思想拓展性的系统理论,对当 下的中国画创作特别是大写意花鸟画创作 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大写意花鸟画 接天荷叶图 第2张

中国传统绘画向来面临着难以突破 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的困境,在描 摹物象时,尽管也提“形神”,但是,对 “形”的要求和西方写实绘画对“形”的 要求不尽相同,加上对“神”的理解和刻 意拔高,“形”是点到为止的存在,不似 之似才是最高级的。因此,这种一旦用西 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观念就必然遭到嘲讥 甚至批评。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刚好相反——总体来看,一种是过度强调西方绘 画求真的、写实的、以“徐蒋体系”为代 表的改良派,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定然逼 真有余,意韵不足;一种是追求笔墨效 果,照抄古人构图、样式和旨趣,像“四 王”那般,可能功夫了得,但是缺乏真 山真水的陶冶,游离于复古派的低水平 重复;再就是沉溺于传统文人画图式之 中,不加任何转换,做“旧瓶装旧酒”的 事情。 

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大写意花鸟画 接天荷叶图 第3张

明 徐渭 杂花图 画心之一 纸本水墨 37cm×1049cm 南京博物院藏

重新咀嚼马鸿增多年前的两篇短 文,是基于“只能从一个特定社会定位的 视角来阐述”[6]的底层逻辑出发,为挽救 今天大写意绘画断崖式垮塌的态势寻找支 点和轴心,也就是说,本文并不是对马文 的句读和剖析,而是按冯友兰的“照着 说”“接着说”理论,借马文笔下关于 “写画”的论点梳理和探讨当代写意画创 作者可能面对的问题。其实,和承继、学 习中国传统绘画一样,无非也就是这样 的思路,即用学者视角“以理智对于经验 作分析、综合及解释”[7]的“照着说”, 和从创作实践经验“作逻辑底释义”[8]的 “接着说”。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iDaXieYiHuaNiaoHuaChuangZuoShiJianWeiHeXinDeKaoCha.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