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 简牍帛书中的隶草包含了五体的线索,具有丰富的笔法、风格和趣味,只是不同的片段中所显现 出的主体基调不同,由此可知,简牍帛书便是孕育楷、行、草的母体。卢甫圣在《中国书法史观》 中曾表示:“任何一种字体都有正与草两种样式:正体矩矱森严,不容轻易改变;草体多趋简约, 易于随人随时推移,故后者总是扮演祛旧迎新的角色。”在正、草间的矛盾性中,分别因不同的 实用功能使二者进入自发阶段,继而在艺术审美的观照下产生艺术自觉,在创新与规范化之间不 断更迭,二者的书写地位此消彼长并产生又一轮新的书体。因此,章草的起源不是简单在某一时 段突然发生,而是应追溯至隶变问题,从古隶的正体、草体不同发展方向中演进而来。
作为位列章草复兴运动及研究简牍阵营中的一员,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王蘧常创作了关 于简牍文字的题跋、文稿:《隶草摘胜》(如图)、《隶草兰亭序》便是回溯章草的起点——古隶分 化出的草体方向展开研究,以及《居延汉简跋》《武威汉简跋》《居延汉简摘奇》《武威汉简选胜》 《王字摘胜》。在王蘧常的学术视野中对汉晋简牍、帛书产生了三种视角:史料、问题、方向。 他没有将思维定格于以往对书体的定论中,而是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出土文献放置于历史语境 中,并打破书法史以往凝固的、单向发展模式,回溯汉晋并发现书体演变过程中的承接问题。
居延汉简历经被盗掘、战乱,直至 1957 年劳榦主编的《居延汉简》问世,武威汉简则出土 于 1959 年,再次为王蘧常的书学研究补充了新素材。王蘧常选择的简牍、汉隶都是以汉代为历 史背景,在儒学复兴的环境下,书法开始发生审美思想的转变,马宗霍《书林藻鉴》有言:“及 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明、章继轨,益扇其风,于是书体亦由险劲变为 冲夷,刻激变为纡缓。”
因此,王蘧常所择取的创作元素中都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线条和结构 都呈现出“中和”的理念。作为研究书法的史料,王蘧常将居延汉简还原于历史且寻找书体发展 中简牍的具体位置所在,首先,他把居延汉简的字形结构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其中出现了篆法、 结构变化颇大的字形,也有篆、隶、草混杂,结构中有简笔、并书和字形混合相似者;其次,王 蘧常在研究过程中回溯西汉历史语境,他在《居延汉简跋》言及《急就章》部分章草出自篆、隶、 隶草。
《隶草摘胜·一部》文中讨论汉简结构有出自篆、隶之象:“……皆从篆意来,如《盂鼎》 一二三四横画皆如此。”文中还举例了“与”字在赵孟 临摹的《急就章》、索靖《月仪帖》以及 沈曾植临摹的《急就章》中不同写法的出处和变化历程,最后利用先贤著作中对章草中有出自篆 书的证据来证实章草的演变问题。
由此王蘧常将篆、隶、简牍、章草进行联系,也将针对章草的研究指向了隶变和草化。他还 利用前半生所累,在回溯汉晋的基础上针对章草演变的历时性因素进行考察,为自身书法创作锁 定方向,展开章草面目的想象。他采用的并非简牍字体的风格,在《章草书法略谈》论结构、变 化之处可以发现他是借用简牍文字的结构改造章草,如同还原历史、改写历史,最后创造历史一 般。
三、简牍中的隶草探索
王蘧常通过对简牍在时间序列上的考察、在具体语境中聚焦问题追根溯源,这一过程就是回 溯章草初期之形态,这种分析方式即王蘧常 20 世纪 30 年代撰写的《书法问答·综言篇》第六条 “穷原委”所言:
赵宧光云:学后人帖,须见其原委,然后可以从事,如祝希哲真楷学锺元常,即先玩祝书无 妨,名家所得者深故也。但得旋讨锺帖,便见其学由彼而得,于是求二人合处以取法,察古今变 化以窥妙,始可兼得二益,所得多矣。其行书出于章草,稿草出于芝、素,可类推也。
借明代赵宧光之言举例学祝枝山需分析其楷书学锺繇,行书源自章草,草书学张芝、怀素。 文中,王蘧常提出论点“学一名家书竟,旋取他人之学彼者参定得失”,意为学某书家则还需研 究学他的后人,参考以他为取法对象的书家们如何创作,以平衡取法中的得失。
他举例学锺繇则 参考王羲之、卫夫人、宋儋、羊欣等;学王羲之则要参考王献之、智永、孙过庭、虞世南、赵孟 、宋克、文徵明以及颜真卿临摹的《东方朔画像赞》等;学王献之需要参考虞世南、王宠、黄 姬水;学欧阳询要同时参照欧阳通、蜀版《石经》等。因此,王蘧常言:“大抵前人书法不可多 得,故借后人学力,以辅吾之不逮,此因源以及流之说也。”寻找源头和“支流”是王蘧常的研 究方式之一,在探求章草的过程中他亦是如此,不仅遍寻历朝历代临摹章草和以此为创作书体的 书家、作品进行对比,还将源头指向隶变和草化问题,追溯章草于古时最初的形态。
跟随王蘧常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章草的起源、流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有“汉兴有 草书”,东汉赵壹《非草书》:“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 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梁武帝萧衍《草书状》言及蔡邕:“昔秦之时,诸侯争 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盖今之草书是也。”另在北魏 江式《论书表》:“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形画,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可推论出 草书大致起源于秦汉,而章草是最成体系的草书,由它发展为今草。
从出土简牍可以发现,汉代 的隶草已经比较成熟,从秦朝至西汉是古隶草化的过程,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阐述了草书 与篆、隶、行之间的关系以及草书的演变问题,他论及草书出自古隶,比八分稍晚一些,是为了 简便以辅助隶书的文字,其言“八分和章草是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
而篆隶之 间的演变最早在《青川木牍》中多次出现变篆书圆转为直线的情况,整体属于古隶,从中可看出 篆书隶变,从图案式、弧线组合演变为具有书势的线性组合。 在春秋战国时期形声字增加、表意字减少,在此时文字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下,秦小篆的过 于复杂化和六国文字流行且开始草化的共同作用下,使古隶开始草化,而六国文字的潦草书写在 当时具有先进性。
在居延汉简中能看到隶草在东汉已经成熟,从卫恒《四体书势》的“至章帝时, 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以及张怀瓘《书断》中引用南齐萧子良所说 “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可知东汉草法确立,因对隶草开始整理使之规律化,崔瑗等 书家开始表现出注意书法的自然美、生命美,具有明确的艺术观,加之帝王的倡导、社会思想的 变化、尺牍实用形制的应用等因素,使隶草逐步走向章草。
正因章草的演变问题是围绕隶变、草化展开的,王蘧常对章草的追溯才会用简牍作为历史新 材料显示出对隶草的研究,而有了《隶草摘胜》中论证书体间发展关系。《文字学概要》中提及 草书改变隶书的方式,即省去字形、省并笔画、改变笔法,王蘧常改造章草结构用的也是同样的 方法,扩充为省笔、借笔、减笔、复笔、添笔,例如蘧草、简牍部分字形对比表(如表)中“见、 久、羊、起、甚、事、水、外、物”九字,王蘧常以章草为依托,在上述原则下参照居延汉简、 武威医简进行改造而来。
陈振濂《书法美学》提到宋以前所用纸张是茧纸或麻纸,纸质粗而有颗 粒,它正好符合书法线条须要在摩擦中产生力感的审美要求。当宣纸出现后,书法线条中的徐疾、 干湿、浓淡、轻重、粗细越发明显,而简牍的竹木材料上的木纹也会增大摩擦力,从而凸显书写 过程中的力度问题,这种物质性因素是书法创作线条的基础。
“蘧草”不仅借鉴了简牍中的字形 结构,还将竹木材料上书写的质朴感转移于纸上,在章草中体现力量、朴拙与沧桑感。王蘧常在 《武威汉简跋》中曾言:“沈子培先生尝言‘摹《流沙坠简》当悬臂拓大书之,取其意而不拘形 似。’予用其法摹之果为得手,尤于飞动处见精神。”因此在王蘧常手稿中的小字“蘧草”也能看 到大气象,展现出全新的审美意境。
关于运用篆书、隶草、章草最后达到整体统一,使“蘧草”具有浑厚、磅礴之气,这种字体 “气势”问题还可见徐利明《贯气与正书点画》的论述,另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以“贯气” 为线索论证了由篆至隶、楷、行、草的演变过程。篆书是向内贯气,“(没有)就势的对应的强烈 笔顺,因而其笔画的起笔处与收笔处不存在折锋回锋的形态,更不存在勾趯之类的笔画”。
隶变 是向外贯气的过渡,摆脱象形性的约束,向纯粹符号性文字发展,有了字势的对应和书写速度, 从而进行字形组合。因此,运用篆籀笔法的“蘧草”也是在多体书势上进行了取舍、融合。 跟随王蘧常的研究路径可知,其聚焦于汉隶、简牍、帛书等,后参与并受到民国带有创新色 彩的章草复兴的陶染,王蘧常终于以独到的眼光开始将简牍还原于历史语境,探寻其形式底蕴、 书学思想与书势的变化。
其聚焦于隶变、草化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篆、古隶、 章草之间的有机发展模式。在对材料、形式、书体、风格进行剖析后,可明晰王蘧常以出土简牍 为轴心,上溯大篆线条,下寻隶草结构,充分发挥简牍的兼容性特点,融会贯通,从而使“蘧草” 具有多元化、兼容性与开放性,极大程度上阐明了简牍的书学艺术价值,以“穷原委”而创新, 为近现代草书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jrxykfxsjxdczjysdtx_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