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1900—1991)是20世纪 中国绘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以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创新精神,成为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其众多 作品中,1961年创作的《水上鱼鹰》无 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佳作。它不仅体现了林 风眠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深刻思考,更折射 出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困境与艺 术突围。这幅纸本水墨设色作品藏于中国 美术馆,以简练至极的线条、阔大的墨块 和富有韵律的构成,创造出一个既传统又 现代、既具象又抽象的视觉世界。通过深 入解读《水上鱼鹰》,我们不仅能窥见林 风眠艺术语言的革命性突破,更能感受到 一位艺术大师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坚守与 孤独求索。
一、构图突破:从传统留白到现代构成
《水上鱼鹰》最直接的视觉冲击源 于其大胆简约的构图方式,这一处理彻底 颠覆了传统水墨的布局法则。林风眠以几 道淡墨横扫画面,将天地水的空间关系表 现得空阔邈远,又以几笔重墨勾勒数叶小 舟及栖落其上的鱼鹰,形成强烈的视觉对 比。这种构图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计白 当黑”的美学内核,又融入西方现代艺术 的平面构成意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 张力。
图1 林风眠 水上鱼鹰 66.9cm×66.3cm 1961 中国美术馆藏
传统水墨讲究“三远法”(高远、 深远、平远),追求可游可居的山水意 境,而林风眠在《水上鱼鹰》中完全突破 了这一传统范式。画面中既无近景、中 景、远景的层次递进,也无传统山水的 路径引导视线。相反,他将视平线压得极低,几乎贴近画面底部,使天空占据绝 大部分空间,仅以几条水平线暗示水天交 界—这种处理明显受到西方风景画构图 的影响。
水面上的小舟与鱼鹰被极度简 化,成为画面中的视觉焦点,其排列并非 遵循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而是具有 鲜明的现代构成意味,仿佛蒙德里安几何 抽象中的视觉元素,被精心安置在画面的 视觉平衡点上。 林风眠对画面空间的突破性处理, 源自他对中西艺术差异的深刻认知。
早在 1926年《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他 便指出:“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 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 术之所长。”在《水上鱼鹰》中,他巧妙 地将西方构成意识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相融合,创造出既非纯粹西方式焦点透 视,也非传统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第三空 间”—一种基于情感表达与形式美感 的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不再追求对自然物 象的忠实再现,而是通过高度简化的形式 语言,传递画家内心的情感体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水上鱼鹰》 中的物象安排呈现出近乎音乐般的节奏 感:小舟与鱼鹰的分布并非随意,而是经 过精心计算的视觉音符,在画面的“视觉 五线谱”上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
这种构
图思维明显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野
兽派与表现主义)的影响,但林风眠并未
简单模仿,而是将其转化为符合中国人审
美心理的形式语言。正如美术评论家所
言,林风眠的美学思想具有超前意识,他
以一生不懈的探索证实了中西融合亦是中
国画走向现代的可行途径。
《水上鱼鹰》的构图革新还体现在 对传统水墨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模式 的突破上。传统文人画强调诗画结合,常 在画面留白处题诗落款,形成文学与图像 的互文关系;而林风眠在这幅作品中仅简 单落款“林风眠”三字并钤印,将视觉表 现完全集中于图像本身。这种去文学化倾 向使画面的形式语言获得独立的表现价 值,不再依附于文学意境—这正是现代 艺术的重要特征。通过这一革新,林风眠 成功将中国水墨画从传统文人雅趣中解放 出来,赋予其现代艺术的表达自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fmssyyzdsmgmyjsg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