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传统裂变:从文人雅趣到现代抒情
《水上鱼鹰》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作 品本身,更体现在它对中国水墨画传统的创 造性转化上。林风眠在这幅作品中实现了一 种几乎不可能的艺术平衡—既深刻理解并 尊重传统,又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创造出 全新的艺术语言。这种对传统的态度,对于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统水墨画(尤其是文人画)经过宋 元明清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 和价值标准。这套体系以“逸品”为最高追 求,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将 笔墨本身的美感提升到近乎神圣的地位。而 林风眠在《水上鱼鹰》中几乎颠覆了这一 切—他不再拘泥于书法用笔,不再追求传 统的笔墨趣味,甚至不再将“气韵生动”视 为不可逾越的创作准则。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 全新的艺术观念:形式为情感服务,传统为 创新让路。 这种对传统的态度并非出于无知或轻 视,而是基于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林风 眠清楚地看到,传统文人画在20世纪已陷 入困境:“把艺术限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 因此竟使艺术在社会上失去相当地位。”要 振兴中国艺术,必须从形式入手,创造出能 表达现代人情感的艺术语言。
《水上鱼鹰》 正是这种艺术观念的完美体现—它保留了 水墨材料的基本特性,却赋予了这种材料全 新的表现力。 林风眠对传统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在 题材上,他放弃了传统文人画热衷的“四君 子”(梅、兰、竹、菊)和山水意境,转而 描绘日常生活中平凡甚至卑微的物象—鱼 鹰、小舟、芦苇,这些在传统绘画中难登大 雅之堂的题材,在林风眠笔下获得了全新的 艺术生命;在技法上,他打破“南宗”“北 宗”的门户之见,自由融汇中西表现手法,创造出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审美追求上, 他不再将“逸品”作为最高标准,而是追求 情感的真实性和形式的现代感。
尤为难得的是,林风眠的艺术革新并 非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基于对艺术本质的深 刻理解。在他看来,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表 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传统与创新都应 为这个目的服务。《水上鱼鹰》之所以能打 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正是因为它超越了 具体的形式语言,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核 心—对孤寂的体验、
对归属的渴望、对生 命意义的追问。这种将个人创新与人类普遍 情感结合的能力,使林风眠的艺术具有超越 时代的生命力。 林风眠的艺术实践表明,中国画的现 代化不能简单理解为西方化或反传统化,而 应是一种基于文化自信的创造性转化。在 《水上鱼鹰》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中国画材 料与精神的深刻理解、对西方艺术形式语言 的有机吸收,以及艺术家个人情感的真挚表 达。
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林风眠艺术创 作的本质。正如邵仄炯所言:“林风眠的水 墨画拓展了原先对中国画传统认知的狭义界 定。”他让我们看到,传统是多元的、开放 的、充满可能性的。 林风眠的艺术探索还提示我们,水墨 画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艺 术家对当代生活的敏感回应上。
整个20世 纪中国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对“现代性” 的不断认识过程,即水墨如何追随时代、何 以才能不断追随时代的问题深化史。《水上 鱼鹰》虽描绘自然静物,其中蕴含的孤寂感 与忧思却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反映了现代 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的心理体验。这种将 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精神体验结合起来的能 力,是林风眠艺术最珍贵的品质。
《水上鱼 鹰》作为这一信念的完美体现,将继续启发 后来者在艺术道路上勇敢探索。正如画中的 鱼鹰,在茫茫水天间留下孤独而坚定的身 影,林风眠的艺术也在中国美术史上定格为 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fmssyyzdsmgmyjsgj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