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1829-1884)曾立志为“六百年来印家立一门户”。实际上,他对篆刻史的贡献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刀法与笔意的结合、边款阳文魏书刻法以及“印外求印”等都属创举。赵之谦一生作印总数不是太多。将清代篆刻大家的印谱加以对比便不难发现,吴昌硕印作数量最多,原因是勤奋、高寿;黄士陵次之;赵之谦最少,一是因过早封刀,二是因惜墨如金,不轻易为他人奏刀。一般情况下将赵之谦归为“邓派”。他除了进一步对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理念加以运用之外,同时还注重“印外求印”的创作实践,有很多独到之处,开一代新风。

 图一“以分为隶”印纯从汉印出。“为”、“隶”二字笔画多而密,“以”、“分”二字笔画稀疏,构成疏密对比。临摹时要注意印章四边留红,这是赵氏处理白文印章时最常用的手法。这些看起来不经意的地方,临摹时恰恰应尽量表现出来。临摹应尽量追求与原印形似,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才是临摹的真正要旨,所以尽量选用同等大小的印石。此印“分”字笔画起、收笔皆体现出赵氏篆书的用笔特征,呈外张上挑状。与其余三字相比,“分”字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在临摹时应稍加改变,使形式上更完美一些。另外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如“为”字下方六小笔竖画并立,但处理得各不相同;“分”字的对称笔画处理得对称中有不对称;“隶”字中长点画较多,尤其是右边四个长点画,多见欹侧变化。

 图一“以分为隶”印纯从汉印出。

 图二“何传洙印”是一方“旧瓶装新酒”的创作,结字上是赵之谦的篆书形态,气息上却与汉印无异。此印古朴娴静,正如赵之谦在边款中所强调的:“汉铜印在浑厚而不在斑驳”。在临摹上宜朝这一方向努力。此印笔画形态方中寓圆,印面四周稍有细微留红,“何”字字形中留出红面,显得轻灵有致。局部笔画安排上要注意在自然中见变化,如“何”字的右部自然舒展,“印”字上部笔画平行中见变化,“传”字右下方的“寸”部笔画朝右稍拐,“洙”字的右部上下部分做不对称处理,使字形在空间分割上更舒畅一些。这些在临摹中都要表现出来。

 图二“何传洙印”是一方“旧瓶装新酒”的创作,结字上是赵之谦的篆书形态,气息上却与汉印无异。

 图三“以豫白笺”也是一方仿汉印,用刀上同样表现出赵之谦追求自然古朴的宗旨,布局疏密有致,留红自然。四字做汉印等分格式,其中三字笔画粗,而独“豫”字笔画细一些,此乃汉法。

图三“以豫白笺”赵之谦篆刻

 图四“庸曼德室”一印在形式上离汉印较远,实则在精神上相近。所谓形式上的“远”,主要是印章在留红方面更多地显现出个人经营之处,不像汉印大多以平正为主。说精神上相近,主要是气息和趣味上的对比。综合来看,赵之谦朱文印更接近其篆书风貌,白文则更接近汉印风神。

图四“庸曼德室”一印在形式上离汉印较远,实则在精神上相近。

 图五“汉学居”一印同前三印一样,有对汉印精神趣味的不同理解。其疏密对比十分强烈。在文字形态上,“学”字可以看出赵之谦的篆法特征。

 图五“汉学居”赵之谦篆刻

 图六“二金蝶堂”是赵之谦所刻斋号印,四字三密一疏,“二”字与“堂”字对角残破呼应。临摹时要注意的是,印章残破处不一定都是有意经营,也可能是偶然产生的,但可以形成奇妙的效果,所谓“妙手偶得”。留心明、清流派篆刻大师的创作,在形式构建上不似如今仅重章法的夸张对比。古人首先注重字法,当然刀法也是形式因素之一。

图六“二金蝶堂”是赵之谦所刻斋号印,四字三密一疏,

 之所以将这六印并列提出,主要原因即在于这六方印体现了赵之谦对汉印的不同理解。所谓“印宗秦汉”应该是对于汉印精神的“活学活用”,我们在临摹乃至创作时都要领悟这一点。(6)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