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和光焰的兴起与点燃是靠感受力的,要靠一种我们 诗意的生活状态的滋养。海德格尔曾引荷尔德林的诗“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说明人只有对生活具备诗意的感受 力才能体现人存在的意义,才能彰显生命的优雅与可贵。电 影《小说》说的是一些作家,包括阿城、余华、王朔、马 原等人在讨论什么是诗意?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诗意了? 我们的诗意在哪里找?古人为什么会处处有诗意呢?古代 举子赶考,会提前几个月或是半年开始行程,一路上看见 花也激动,看见水也忘怀,看到山也生情,落魄也有诗意。 为什么?就在个人的感受力上,其实人生下来都是有感受力 和想像力的,我们的想像力和感受力慢慢地被一些道理抹杀 没了。我们的教育体制,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 一直接受的是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所以我们的想像力和感受 力慢慢的变的枯萎贫乏。我们太习惯所有答案中有一个标准 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情况下,知识记忆越多,思维就会变 的越懒惰,想像力被堵塞,这就是“知道的愚昧”。我们的 生活自然会单调而缺乏诗意。而真正的艺术就很缺乏了,

“伪艺术”便大行其道。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我想“悠然”二字把诗意全部诠释出来了,采菊东篱 下他心不在菊而在散怀,所以才能悠然见南山。如果他在做 农活,急急忙忙的赶产量,必须采菊多少公斤,他就不可能 悠然见南山,他顶多见东山。不是悠然,而是“匆匆见东 山”。有了这种感受力,所以古人生命中的的诗意遍地都 是。

今天的诗意不是没有,但起码是很少了。而且,不是 生活里少了,说到底是我们的心里少了。我们要通过修炼思 考去找回一点诗意,来养我们这颗文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 可能跟几千年书法的原来样子对上光,挂上钩,才能跟古人 对话。否则我们今天只是拿着字帖去研究,摆出的各种图 案,就像小孩摆积木一样,比谁的图案设计更出奇,或者比 谁学古人最像,谁的笔法最纯粹。这两种情况看起来是毫不 相干,其实是殊途同归,都在做着书法表皮的游戏。这种游 戏大家都做得津津有味,实际上在游戏中,书法艺术的文化 品味和文化底蕴被一刀一刀地凌迟了,书法就变得任何人都 可以参与,任何人都可以指手画脚。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 再看现在的作品,会说这一帮人天天在比的原来就是这些东 西,原来他们是这样看待书法的。我们现在是身在其中而不 自知,可到那时,人们突然会发现原来当年那一代人就是这 样在如火如荼地“做”书法的啊。

陆放翁曾言“五百年后言自公”。今天究竟如何看待这 门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尝试和探索到底 价值多大,意义多深,只有留待后人评说了。但我依然坚定 地认为:书法艺术首先是文化的,其次才是艺术的,不能脱 离文化因子而只简单地看到点画技术;再者,只有打通书法 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的隔膜,按照传统文人所应具备的诗、 书、画、印、文章等素养去“闭上眼睛看”,去用“心”修 为,才有可能触摸到书法艺术的本质,也才能够真正品味到 书法艺术那点有意思的“意思”。

更多精彩的书画内容 更多的书画人物介绍 请关注:书画艺术网 也可以搜索“书画艺术网”有意外收获的哦。

书画艺术网 您身边的字画专家 欢迎互动,欢迎投稿,欢迎加入书画人物栏目!询QQ138218888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