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承郑簠,上追汉隶——以张在辛、万经、金农 等人为例
郑簠的隶书在清代影响很大。黄惇总结了郑簠在当时受到 广泛认可的三点原因:其一为郑簠是清代首位纯以隶书成名的 书家;其二为郑簠不沿袭明代师法蔡邕、钟繇、梁鹄的旧路,而是 取法其他汉碑;其三为郑簠隶书中有篆意[3] 。郑簠靠师碑而成 功,黄惇称此模式为“郑簠模式”。
由于这一模式对当时许多书 家来说具有新鲜感,因而郑簠的追随者甚多,有万经、张在辛、金 农、高凤翰、汪士慎、郑燮、吴苑、乔崇让、顾耀等人。在当时,隶 学郑簠已然成为一种潮流。
张在辛(1651—1738)为清初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好金石 鉴赏,擅隶书,为郑簠入室弟子。《清朝书人辑略》载:“张在辛,字 卯君,号柏庭,山东安邱人,谷口弟子,著《隶法琐言》。”[2]145 张在 辛的隶书像极了郑簠,尤其是对隶字波挑的夸张化处理,与郑簠 的隶书可谓如出一辙。此外,张在辛借由郑簠或直接或间接地 学习汉隶。他在《隶法琐言》中记载,郑簠说:“《曹全碑》在郃阳学宫,明神宗时出渭河沙碛中,字甚真切,古人用笔,历历可见。 但其字一字一法,一画一法,方长大小,全无定体,非十年功夫不 能穷其奥旨。”[2]33-34 郑簠又举隅山东汉碑之经典,《鲁峻碑》《景君 铭》《武荣碑》《郑固碑》等皆为重要汉碑。
万经(1659—1741),字授一,号九沙,浙江鄞县(今宁波市 鄞州区)人。《文献征存录》中记载万经:“善隶书,得郑谷口之妙, 著有《分隶偶存》二卷。”[2]10 《 4 两浙輶轩续录》记载:“顾耀,字笠 岑。石门诸生。胡金胜曰:‘笠岑酷嗜《明诗综》,略能背诵。擅 古隶,绝似郑谷口。’”[4]
吴苑(1638—1700)之子吴瞻澳(生卒年不详)亦为郑簠弟 子,曾以诗自述:“平生酷嗜写墨梅,蛟螭古干枯藤牵。自谓写梅 如写隶,那知八法尤相悬。子真谷口亦曾到,粗学隶书心茫然。 髯公教我考金石,入手《孔宙》与《曹全》。泼墨欲颤成屋漏,俗人 戏笑有真传。汉世遗法蔡钟秘,字统后出唐开元。能品尚书韩 择木,李潮八分相比肩。终成唐隶乏古法,取法乎上得中焉。《桐 柏观记》
《剑阁铭》,概弃不览抉其源。吾师谷口溯先代,秦隶真 古汉隶圆。策掠喙磔亦人力,孰谓用笔归诸天。”此诗为吴瞻澳 和其父吴苑所作《汉隶行为郑谷口作示儿澳》韵。擅长画梅的吴 瞻澳原以为写隶书如同画梅一般,接触隶书后方觉困难,于是从 郑簠学隶。郑簠在教授中舍弃《桐柏观记》与《剑阁铭》,而选择 溯本求源,追求汉隶古法,令吴瞻澳从汉碑之经典《孔宙碑》和 《曹全碑》入手。如此,吴瞻澳可谓借径于郑簠而宗法汉隶。
此外,在当时书学郑簠的还有乔崇让(1666—?)。乔崇让, 字致能,号楮堂,江苏宝应人,工写生,善隶书。《扬州画苑录》记 载,乔宗让临终有诗云:“天下八分郑谷口,我书似之今亦无。两 人相继归黄土,此道将无付子虚。”[ “5] 我书似之”说明了乔崇让的 隶书亦师法郑簠,并且他对自己的隶书成就十分自信。 实际上,在学习郑簠的众多书家里,要说隶书成就大,还数 “扬州八怪”中的金农。
金农(1687—1763)①字寿门,号冬心先 生,另有曲江外史、心出家庵粥饭僧、稽留山民、昔耶居士、百二 砚田富翁、莲身居士、龙梭仙客等二十余种别号。金农脾气古 怪,不愿“折腰向人俯仰”。《蒲褐山房诗话》载:“冬心性情逋峭, 世多以迂怪目之,然遇同志者,未尝不熙怡自适也。”[6] 金农擅长 书法,尤其擅长隶书。其隶书既师法高古,又能入古出新,所作 隶书之面貌有别于清代的其他书家。
他常使用平铺用笔,点画 之粗细变化异常明显,又有如用排笔平刷而就。他好用浓墨,多 飞白,后人将其隶书称为“漆书”,亦即“渴笔八分”。金农曾自言 七十岁始作“渴笔八分”,实际上他早期亦受郑簠隶书的影响,又 曾求学于何焯,然何焯对其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诗词及鉴赏等 方面。后金农将目光转至“华山片石”,书风乃变。
郑簠对金农的隶书有着直接且较大的影响。正如黄惇所 言:“康熙六十年(1721年),35岁的金农初上扬州时,已善隶书, 风格尚不鲜明。当时扬州风靡郑谷口隶书,为了鬻书糊口,金农 曾和其好友如高翔、汪士慎等一样,俱效郑体。”[7] 的确,从金农35 岁前后的隶书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郑簠隶书的面貌,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金农的隶书作品《王彪之井赋》(图1)。《王彪之井赋》为 1725年作,金农时年39岁。此作书风与《范石湖先生句》有些相 似,虽稍减郑簠“沉着而兼飞舞”的书风特点,但依然可以看到书 学郑簠的痕迹,点画之起笔处尤为明显。
福建省博物馆藏金农隶书作品《范石湖先生句》年代不详, 黄惇定其为1720年前后作,应十分接近实际的创作时间。金农 临摹的隶书主要集中为汉碑及三国时期的作品,其中,他对东汉 《华山庙碑》可谓青睐有加,反复临摹。《华山庙碑》全称《汉西岳 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又称《延熹华岳碑》,东汉延熹八年 (165)立。
原石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世传有拓本四 种:其一为“长垣本”,此本为河南长垣王鹏冲所藏,今已流入日 本;其二为“四明本”,此本为四明(今宁波)丰坊藏,现藏于故宫 博物院;其三为“华阴本”(或曰“关中本”),此本为陕西东云驹所 藏,后又为华阴人王弘撰所有;其四为“李文田本”(或曰“玲珑山 馆本”),此本为清初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所藏,后归李文田所有, 今藏于香港中文大学。
全碑共计22行,每行38字,碑额刻有篆 书“西岳华山庙碑”。此碑是东汉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因碑 文末尾有“郭香察书”,故有书者郭香察之说。朱彝尊将《华山庙 碑》评为“汉隶第一”,可能有溢美之嫌,但无论如何,《华山庙碑》 在清代确实广为书家所青睐。 金农关于《华山庙碑》的临作,现今可见较早的有乾隆三年 (1738)临作。
该作品虽是临作,但体现了金农漆书的典型面貌,表达了金农对于《华山庙碑》的个人理解,实属意临。另外,金农 于乾隆十七年(1752)亦临摹了《华山庙碑》。时隔14年,两件临 作的面貌大不相同。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西堂、樨堂、犀堂、 山林外臣等,擅长山水花鸟画,与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 膺、汪士慎、罗聘并称“扬州八怪”。高翔的隶书同样受到郑簠影 响,其对郑簠隶书的学习可谓形神兼备,这从其隶书作品《鲍参 军行乐府》中可以得见。而高翔所临《华山庙碑》几乎看不到郑 簠隶书的影子,“飘逸飞动”的字势明显减少,风格上更显沉稳。 可见,高翔不仅学习郑簠的隶书,而且取法更为高古的汉碑。 上述书家皆师承郑簠,其中又不乏突破郑簠藩篱、上追汉隶 而自成一家者,如金农、高翔、张在辛、郑燮等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xsrzszhldlsqftjtj_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