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承于家法,工于汉隶
清初至清中期部分隶书家取法时人,借由时人上追汉隶,在 这一隶书取法途径中,又有一些书家是从小受家学影响,先承袭 家法转而学习汉隶古法的,如,沈德潜、朱稻孙、翁树培、丁佺、陆 耀等人皆是如此。
沈德潜(1673—1769),字碻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祖籍浙江吴兴,乾隆四年(1739)进士, 封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国 朝诗别裁集》《竹啸轩集》《归愚诗钞》等。沈德潜的隶书取法家 学,但隶名不大,鲜为人知。
朱稻孙(1682—1760),字稼翁,一字芋陂,号娱村,秀水(今 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之孙,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父 朱昆田早逝,其由祖父朱彝尊抚养长大。少有诗才,好文学。朱 稻孙擅书,其书似初学于“清初四大家”之一的汪士鋐(1658— 1723),行、楷学柳公权、米芾。其隶则承于家法,取法于隶名远 扬的朱彝尊。
《鹤征后录》记载:“秀水朱稻孙为竹垞太史孙,幼承 祖父之教,胚胎擩染得其家法……楷法在欧、褚间,尤工分隶,晚 景颇穷,藉以自给。”[8]101 朱稻孙从小与朱彝尊一起生活,耳濡目 染,又受朱彝尊亲授隶法,自然工于分隶。《名人尺牍小传》亦有 记载:“朱稻孙,字稼翁,竹垞太史孙,西畯子,由贡生荐试鸿博, 隶书得家法,有《六峰阁诗稿》。”[8]101
翁树培(1764—?),字宜泉,号申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 人。翁方纲次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官至刑部郎中。 工书法,尤精篆、隶,对钟鼎文字亦极有研究。翁方纲为了破除 翁树培短寿之说,曾将其寄养他人,此事记于翁方纲《复初斋文 集》:“此儿寿命不长,宜出继异姓为子,或可免及北归,以语同年 钱箨石,箨石曰:‘是宜为吾子。’遂携至钱家,箨石名之曰申锡, 字曰申之……虽案有他家墨帖,皆所不愿学,惟笃好摹写篆隶。”
钱箨石即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箨石,亦擅书法。可见 翁树培自小好古,喜爱篆隶。《吉安室书录》中记载:“翁宜泉先生 为覃溪先生哲嗣,擩染家学,最工八分,与苏斋老人相仿佛。”[8]160 翁树培承袭翁方纲隶法,并且学得极像,而翁方纲又以汉隶为根其他隶承家法的书家还有丁佺(丁敬之子)、蓝涟、陆耀、孙 凤台、沈湖等人。 承于家法,亦为书学时人的一种表现。
需要予以说明的是, “书学时人”与“从时人学书”是有本质区别的。“书学时人”是以 时人之书为范本、为取法对象,有着笔法继承的关系;而“从时人 学书”可以是以时人为领路人,随时人学习书法,其取法对象可 以是历代的书法经典,而不必是时人之书。
结语
借由学习时人,而后追溯至汉隶并以汉碑为取法对象,是清 初、中期重要的取法途径之一。此取法途径以郑簠、张在辛、金 农、高翔、高凤翰,以及承袭家法的朱稻孙、翁树培等人为代表。 之所以学习时人,与时人的名气大有关,这类似于“趋时贵书”, 只不过此处的“贵”由“位高权重”变为“名著当时”。郑簠的名气 大,学其隶书者自然众多,一时间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效 应”。
注释:
①关于金农的生卒年,有以下三种常见说法:其一,沈大成在《金寿门 遗集十种·序》中说“金君殁在乾隆甲申之九月”,即1764年;其二,周林生 《清代绘画》中提及金农“乾隆二十七年(1762)病逝于西方寺”;其三,金农 的弟子罗聘在编《冬心先生续集》时感念其师:“先生既编续集,十年而殁, 今又十年矣……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门人罗聘谨题于津门客舍。” 由此可推算金农逝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笔者认为第三种说法最为可 信。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十二[M].北京:文物出 版社,2000:168.
[2]震钧.清朝书人辑略[M].蒋远桥,点校.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
[3]黄惇.风来堂集:黄惇书学文选[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115-116.
[4]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M].夏勇,熊湘,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2014:592.
[5]汪鋆.扬州画苑录[M].曾学文,点校.扬州:广陵书社,2011:22.
[6]王昶.湖海诗传[M].赵杏根,陆湘怀,赵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8:407.
[7]黄惇.金农诗歌中的书法变革轨迹[J].中国书画,2003(2):29.
[8]梁章钜.吉安室书录:清代名人书画家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2003.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xsrzszhldlsqftjtj_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