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见图)为纸本,水墨,纵140.6厘米,横42.2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图描绘的是王蒙的故乡卞山之景。卞山位于浙江湖州市吴兴西北十八里处,山体巍峨,树木浓密。赵孟頫曾有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洒登楼看卞山。”古代表现卞山的画家大有人在,王蒙便是其中之一。明代董其昌认为王蒙笔下的卞山“天下第一”,称王蒙“能为此山传神写照”。董氏所指的正是王蒙的这幅《青卞隐居图》。
卞山有三岩,即碧岩、秀岩、云岩。《青卞隐居图》描绘的是碧岩之景。作品在狭长的尺幅内一展卞山的高崖陡堑、奇峰险岭、长松幽谷,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江南溪山润泽丰茂、蓊郁深秀的景象。那流动的线条和跳跃的墨点组成一座座山冈、一组组树木,密密地布满画面。整个山体似乎要动起来,画面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远山巍峨雄奇,曲折盘桓,逶迤而上,直指苍穹,磅礴之势宛若游龙腾飞,气贯而势足。山体峥嵘、险峻,让人有一种渴望攀登而不可攀登的感觉。繁茂的树木、葱郁的草丛遍及山野,具有无限生机。崖间瀑布直泻而下。升腾的水汽使涧壑变得一片朦胧,缥缈而神秘。山腰左侧深藏几间茅屋,依稀可见,奇奥幽深。屋内有一人正倚床抱膝而坐,似在观望,似在聆听,又似在沉思。其专心之态,仿佛要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这美丽的大自然中。屋外林木环绕。从高岩倾泻下来的泉水流经山下的草堂汇成小溪。溪流沿着蜿蜒的山路流淌,在重峦密树的遮挡下时隐时现,经千回百转,终于在山麓处汇成一片平湖。湖面上,石块分布得错落有致;岸上杂树丛生,或直挺秀拔,或虬曲多姿。树下有一老人,正曳杖行走于林间溪畔,想必是要到山上的茅屋中。我不禁也被那处于幽境中的居所所吸引,在这大山大水间,情不自禁地寻找通向它的小路。人与屋是此画的点睛之笔,点出隐逸的主题。王蒙的作品多流露出隐逸之想。此图便是他将自己的故乡作为心中的隐居之所而绘出的,体现出他的隐逸情结。
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为立轴,采用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方法绘出卞山的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山体虽前后重叠,但气脉贯通,密而不塞。技法丰富多样,采用了多种笔法和墨法,繁而不乱。墨色的干湿、浓淡、枯润,随机而变。他先以淡墨勾勒石骨,而后施以焦墨,由淡至浓,层层烘染,使墨色通透而有厚度,表现出江南山林的秀润多姿。描绘山体时,他先用湿笔而后用干笔皴擦,随山形、山质的变化而巧妙运用解索皴、披麻皴、牛毛皴、卷云皴等。远山多用卷云皴,并参以披麻皴;中景的山峰、沟壑用牛毛皴和解索皴绘出;近景的山峦以披麻皴、解索皴绘出,皴笔长而疏。山上的苔点繁多,有浑点、破竹点、破墨点、胡椒点等。这些苔点使草木更加葱郁。画中的树木种类繁多。树干用双勾法勾出,树叶用夹叶、点叶、针叶、胡椒叶等笔法和不同形状的墨点挥写而成,用笔如草书般飞舞。山石、苔点以粗笔钝毫皴出,草木、树枝以细笔尖锋勾勒而成。如此复杂的笔墨并不是一种笔法所能完成的,而是综合运用了多种笔法。如那粗犷的解索皴中带有细劲的狼毫侧锋运笔,使笔法达到了细腻和粗犷的完美结合。天空和湖水用淡墨绘出,稍加渲染。山石的受光面不见墨迹,给人以明亮感。画中那丰富的笔墨,似乎传达出画家另一种强烈的情感信息。那弯弯曲曲如蚯蚓的皴笔线条、攒动的浓密墨点、率性的皴擦,以及如草书般飞舞的墨迹,都给人一种烦躁不安的感觉。由画中的题款“至正廿六年(1366)四月黄鹤山人王叔明画青卞隐居图”可知,此图作于朱元璋与张士诚在吴兴地区会战之时。面对家乡的战事,王蒙怎能不焦虑?他想摆脱俗事但又不能忘情止俗的矛盾心理在此画中以复杂多变的笔墨很好地表现出来。王蒙此画中的笔墨不仅是技法和形式因素,而且还蕴涵着深刻的思想,难怪董其昌称其为“天下第一王叔明画”。
《青卞隐居图》是王蒙为其表弟赵麟所作。图中四角钤“赵”、“魏国世家”、“赵生印”、“贞白斋”等印。此图曾被明代收藏家项元汴、董其昌、安岐等人收藏;乾隆时又入清内府,画幅上有乾隆帝的题诗。之后,此图又被李宗瀚、狄学耕等人收藏。
王蒙,字叔明(一作叔铭),号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黄鹤山(今浙江杭州临平镇)。明洪武初年出仕,任山东泰安知州。后因事被株连,死于狱中。能诗文,工书画,尤擅画山水。其画初师赵孟頫,后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多绘重山复水,布局繁密,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主要传世作品有《春山读书图》,现藏上海博物馆;《葛稚川移居图》、《夏日山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秋山草堂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卞隐居图》画于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是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画面描绘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此图技法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明董其昌推崇为"天下第一王叔明"。
此图画作者家乡浙江的卞山。即赵孟頫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洒登楼看卞山”之卞山。此山一名弁山,高出云霄,山石莹然如玉,下有玲珑山,石皆嵌空。上有三岩,即碧岩、秀岩、云岩。董其昌曾泊舟山下,叹曰王蒙“能为此山传神写照”。此图绘千岩万壑,峰峦曲折,山势峥嵘,气势雄伟秀拔,意境深邃,构图繁复。各种笔法和墨法互用,繁而不乱,又能展现出广阔空间,做到密而不塞,成功地表现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润华秀的景色,是王蒙风格成熟的精心佳作,被董其昌称之为“天下第一”。
王蒙一生画过许多隐居图,但内心对退隐和出仕始终十分矛盾。因此,他的画气息不如黄公望、吴镇、倪瓒的作品那么平静超脱,线条中往往透露出几许不安的情绪。王蒙的画早年受外祖父赵孟頫的影响,得“文人画”的精髓,又上溯到唐宋诸名家,得其法,后以董源、巨然为本归,化出自家体例。他的山水画以繁密见长,而且笔法变化多。在技法上,他变“马夏”斧劈皴整为碎,变披麻皴直笔为曲笔、精笔为细笔,变解索皴为牛毛皴,变浑圆之点为破笔碎点,变浓淡之点为焦墨渴点。总之,他的艺术风格是沉郁深秀,浑厚华滋。
此图描绘的是卞山景色。卞山,在作者家乡吴兴西北9 公里处,据记载,作者的外祖父赵孟和元初画家钱选都曾画过“卞山图”。王蒙《青卞隐居图》作于1366 年4 月,据画上收藏印推测,这幅画可能是作者赠给表弟赵麟的。图上有作者自题:“至正廿六年四月黄鹤山人王叔明画青卞隐居图。”诗塘有董其昌的题跋“天下第一王叔明”,画幅中还有清高宗弘历题诗,裱边有近人朱祖谋、罗振玉、金城、陈宝琛、张学良、冒广生、吴湖帆等人的题款。《青卞隐居图》在狭长的画幅内,表现出了卞山从山麓至山顶的雄伟奇特的景象。画面上段,危峰耸立,雄奇秀拔,表现出可望不可攀的险峻之势。中段,山峦起伏变化,山势逶迤而上,山间林木茂密,山坳深处隐约可见有茅屋数间,屋内有一隐士正抱膝倚床而坐。画面下段,山麓处幽涧流水,树林中正有一人曳杖而行。全图结构繁复充实,然而通过溪流、水潭、奔泉、云霭等的布置,在稠密中透出灵动的气韵。
此画采用“深远”构图法,以流动的线条,跳跃的墨点,组成了一层层山冈,一组组树木,密密层层布满全图。山势虽然前后重叠,但气脉相互贯通,如一条游龙正盘旋而上。作者重视“气势”的表现,使整个画面有一种气脉的流动感,使人感觉繁密而不窘迫,既丰富又灵动。那扭曲的皱笔线条,跳跃的苔点,以及近树上焦墨枯笔粗率的皴擦,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与烦燥的情绪,这也正是作者想通过此画要表达出来的思想。
此画境界深邃幽雅。笔墨技法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和赵孟等前代大师的技法。笔法上以披麻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相参合用,表现出了物象的不同质感。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使得层次分明,增添了山石树木的润湿之感。山头打点,变化尤多,表现出山上树木的茂密苍郁。全图渲染不多,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青卞隐居图》是王蒙59岁时为其表弟赵麟所画,后因王蒙罹难,藏者为惧受牵连,遂将上款中受者的姓名剜去。图从赵家散出后,明万历间为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所得,稍后又归董其昌收藏。清乾隆时入宫中,后又从内府散出,曾经李宗瀚收藏,咸丰、同治年间,复归狄学耕收藏,后由其子狄平子转让给魏停云。现藏上海博物馆。
元画的皮纸质地紧密而不透水,先用淡墨勾皴,然后由淡渐浓,钩、皴、擦、点、染,逐层叠加。此类纸适宜“干笔皴擦”,留下的线条松而灵动,层层烘染,墨色通透而有厚度。
这里补充说明,画家的笔墨不仅是表现出树木的茂密苍郁,山势的空间深度,而且笔墨还传递出强烈的感情信息。那扭曲的皱笔线条,跳跃的苔点,以及近树上焦墨枯笔粗率的皴擦,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与烦燥的情绪。如果联系这幅画的创作时间—1366年4月,正是朱元璋与张士诚双方军队会战在吴兴地区之时,这对“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王蒙来说,当然不可能对战局无动于衷,他面临前途的选择,所以笔墨间自然流露出矛盾、不安的焦虑。可见一幅优秀的写意画,其笔墨不仅是形式因素,而且有一定的深沉含义,不知读者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