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包世臣书法用笔“中实”说研究六题

书画艺术网书画天地2025-09-14 08:29370
六、“中实”说的历史影响 民国时期,沈尹默、白蕉、潘伯鹰等书法家对魏晋古法,尤其 是王羲之笔法进行了深入探索,成就斐然。他们对于书法点画中段 的审美与技法主张,与包世臣的“中实”说有着深刻的关联。 沈尹默虽未直接提及包世臣,但在《书法论丛》中肯定北碑 “中截坚实”的优点,同时指出:“碑学用笔可取,然不可失却帖 学‘婉转流利’之本。”他试图...

六、“中实”说的历史影响 

民国时期,沈尹默、白蕉、潘伯鹰等书法家对魏晋古法,尤其 是王羲之笔法进行了深入探索,成就斐然。他们对于书法点画中段 的审美与技法主张,与包世臣的“中实”说有着深刻的关联。 沈尹默虽未直接提及包世臣,但在《书法论丛》中肯定北碑 “中截坚实”的优点,同时指出:“碑学用笔可取,然不可失却帖 学‘婉转流利’之本。”他试图在帖学框架内融合碑学中段的力 度,从而回到晋人古法的传统。沈尹默在《楷书习字法》强调: “中段虽平,需有‘弹性’,如弓弦满张,不可僵直。”《沈尹默 书法论》又指出:“中段线条如‘千里阵云’,虽平实而无波澜, 却能‘气吞万里如虎’。”

沈尹默的这些论述,既回应了包世臣 “中实”说的技法要求,又竭力避免了碑学过度强调骨力,导致骨 多肉少而僵直的不足。 白蕉在《书法十讲·笔法篇》中,批评时人“专尚起收笔的顿 挫”,认为“过分的提按使中段虚弱,如枯藤败絮”。他提倡“中 段如履平地,虽行笔速度稍缓,但力贯始终”。

《书法十讲》说: “中段最忌轻佻浮滑……如《曹全碑》中截如铁线,虽圆润而内蕴 骨力。”此与包世臣“中实”说形成呼应。 潘伯鹰在《书法与文学》中批评帖学末流:“专求起收笔的妍 媚,中段则弱不禁风,如纸伞骨架,一碰即散。”他主张“中段需 ‘顶住纸面’,如高山巍峨,不可动摇”,这些都与包世臣的“中 实”说异曲同工。 

结语 

包世臣的“中实”说聚焦点画中段的力量凝聚,直击帖学“中 截空怯”千年积弊,构建了从执笔(五指疏布)、运笔(中实气 满)到审美(形直意曲)的完整体系。其历史价值体现为三重突 破:溯源古法,借北碑重拾魏晋笔法真髓,将篆隶“中锋蓄力”融 入行楷草书,破解唐以来重提按轻中段之弊;开创新径,首倡“碑 帖互融”为书坛革新奠基,虽然实践未臻完善,却启导了赵之谦等 后世书家;影响深远,其“中段论”深刻影响沈尹默、白蕉等对线 条质感的探索,成为近现代笔法理论源头。包世臣以幕僚的实证思 维贯通书学,使理论兼具技法深度与历史厚度。其贡献远超创作局 限,在碑学勃兴与古法回归的变奏中,始终闪耀思想光芒。

注释 

①“大挑”为清代定制:凡三科(原为四科,嘉庆五年改三科)不中 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 每六年举行一次,意在拓宽举人出路。 

参考文献 

[1]包世臣. 艺舟双楫:赵平湖政书五篇叙[M]. 北京:中国书店, 1983:46. 

[2]包世臣. 艺舟双楫译释[M]. 祝嘉,译.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 

[3]崔尔平.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G].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888.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BaoShiChenShuFaYongBiZhongShiShuoYanJiuLiuTi_3.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