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包世臣书法用笔“中实”说研究六题

书画艺术网书画天地2025-09-14 08:29360
三、包世臣书法作品与理论评述 史载,包世臣“晚岁专精二王,笔力矫健, 一时书家多宗之,号称‘包派’。其论书尤精, 所著《艺舟双楫》,言书法之源流,辨析毫芒, 为后世圭臬”。这充分肯定了包世臣在书法理论 与创作实践上的双重价值。然而,详细考察历史 评价,可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对其书法 作品和书法理论水平的评价褒贬不一。(图1) 一...

三、包世臣书法作品与理论评述 

史载,包世臣“晚岁专精二王,笔力矫健, 一时书家多宗之,号称‘包派’。其论书尤精, 所著《艺舟双楫》,言书法之源流,辨析毫芒, 为后世圭臬”。这充分肯定了包世臣在书法理论 与创作实践上的双重价值。然而,详细考察历史 评价,可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对其书法 作品和书法理论水平的评价褒贬不一。(图1) 一方面,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提出“中 实气满”“以碑补帖”等主张,系统总结了北碑 技法并推动碑学体系化,其理论被公认为清代碑 学运动的理论基石。在书法创作上,他追求“碑 帖融合”:中年融汇邓石如篆隶笔意,晚年回归 “二王”体系。赵之谦更以“暗夜明灯”比喻其 “中实气满”说对碑派技法的启示意义。 

另一方面,包世臣的书法创作常被指责与其 理论脱节。其作品过度强调“万毫齐力”和“逆 势用笔”,导致行笔僵滞、气势不足。白蕉曾 讽其书法“如卖膏药好汉表演花拳绣腿”;潘天寿则指出,其“中 实”论虽纠正了帖学柔弱之弊,但过分追求笔毫平铺使作品板滞; 晚年书法游离于北碑与“二王”之间,被批“生疏拙劣”,未能实 现其理论主张的纯粹性。 

笔者认为,包世臣的书法创作水平,尚处于以碑融帖的初创 阶段,加之羊毫与生宣的使用,导致其用笔问题颇多,后人多有诟 病。然而,其在碑帖互融方面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而他的用笔 “中实”说,则是其对书法史最重要的贡献。他通过对北碑的学习 与思考,体悟并总结出魏晋古法用笔的秘诀,旨在一改唐以后因过 分强调提按顿挫而导致点画中段疲弱的千年积弊,为后世书家追寻 晋人古法开辟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四、包世臣书法“中实”说 

包世臣的“中实”说,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深化和完善的 过程。 道光十四年(1834),在《与吴德旋书》中,包世臣便已关 注书法点画中段用力的问题:“右军真迹,中宫遒劲,八面出锋, 包某虽不能及,然中实气满一诀,可通古今。”此处虽未明确使用 “点画中段”“中实”等词,但已揭示“中实气满”的重要性。

道 光十五年(1835),《艺舟双楫》初刻本刊行,其中明确提出“中 实”概念:“中实者,谓藏锋蓄力,中段最忌枯槁。”(《艺舟双 楫·卷五》)此处的“中实”,意指笔画中段须饱满有力。 道光二十一年(1841),在《安吴四种·论书十六则》中, 包世臣再次强调:“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 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2]32此论不仅将“中实”与古 法相关联,更将其与晋人行书的点画特征紧密联系起来,体悟并揭 示了这一古老传统的不传之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历 下笔谭·论书篇》中,他进一步阐释“中实”技法:“中截空怯, 如棉絮裹铁……必先作中宫方圆,四旁撑开,八面拱卫,始得中实 气满。”此时,包世臣吸纳了米芾“八面出锋”的思想,通过“中宫方圆”“八面拱卫”等形象化表述,充实并丰富了其“中实”理 论。(图2) 包世臣对执笔方法亦极为重视,在《艺舟双楫·论书》中有详 细论述。

他采用五指握管法,契合唐代陆希声所传的擫、押、钩、 格、抵五指执笔法,提出“执笔欲其近,布指欲其疏”,意指执笔 位置要低,五指须内外前后疏开布列,各司其职。具体方法为: “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 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2]6他援引王羲之 爱鹅的典故,以此阐释其“五指疏布”之法,强调五指分工用力, “其书无不工”。

包世臣特别强调“书艺始于指法”,“笔锋随指 环转”。 包世臣认为,书法之美源于执笔,其根本在于用笔“中实”, 最终体现为“形直意曲”—外形方正而内含动态。至此,从执 笔、运笔到最终的审美理想,包世臣构建了一套内容丰富、影响深 远的“中实”理论体系。 

五、“中实”说的历史价值 

书法史上的晋唐之变,深刻影响了唐宋及之后的书法美学。自 唐代始,传统帖学因过分追求起收笔及行笔过程中的提按顿挫,导 致点画“中截空怯”,与魏晋古法渐行渐远。 包世臣的“中实”理论,首次将篆隶笔法中的“中锋蓄力”原 则引入楷书、行书、草书创作。这既是碑学技法革新的核心主张, 亦可视作帖学向魏晋古法的真正回归。

如果说元代赵孟 的复古是 “中实”说的早期实践者,那么包世臣的“中实”说则标志着一种 理论上的自觉。或许正源于此,吴昌硕盛赞其书法境界:“包老笔 法如铁线屈盘,中宫饱满,八面出锋,虽取法北碑,而神韵直追晋 唐,真乃‘右军后第一人’,当之无愧!” 此外,包世臣以“中实”说为核心,开创了碑帖互融的新路 径。

尽管其个人书法实践存在诸多问题,然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潘天寿在《中国书法史》中客观评析道:“包世臣‘中实论’强调中锋蓄力,固能矫正帖学中怯之弊;然过分追求‘笔毫平铺’,亦 致部分作品板滞。其碑帖融合主张虽具开创性,然实践难度极高, 后世鲜有能及者。” 碑帖互融的理想,在赵之谦的书法实践中得到较为完美的展 现。

赵之谦在《与包世臣论书》中直言:“包先生中实气满之说, 如暗夜明灯,使吾辈知中截用力之妙。然其临《兰亭》时,虽得右 军神韵,终带北碑方折,此乃‘以碑补帖’之实证也。”赵之谦将 “中实”说喻为“暗夜明灯”,既是对包世臣用笔技法的极高肯 定,也指明了“以碑补帖”的具体实践方向。

张宗祥在《书学源流 论》中亦云:“自慎伯(包世臣)之后,碑学日昌,能成名者,赵 之谦(㧑叔)、张裕钊、李文田三人而已。㧑叔得力于造像而能明 辨刀笔,不受其欺;且能解散北碑用之行书,天分之高,盖无匹敌。”[3]由此可见,“中实”说不仅推动了碑学运动的发展,更深 刻影响了后世书家对碑帖融合的探索。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BaoShiChenShuFaYongBiZhongShiShuoYanJiuLiuTi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