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包世臣书法用笔“中实”说研究六题

书画艺术网书画天地2025-09-14 08:29320
内容提要:本文聚焦清代重要书论家包世臣在书法用笔领域提出的核心理论—“中实”说。文章在梳理包世臣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危机、学术转 向、碑学兴起)及其独特人生经历(幕僚生涯、经世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中实”说的理论内涵与形成过程。研究指出,“中实”说强调 点画中段须饱满有力(“中实气满”),直指帖学末流“中截空怯”的千年积弊,是包世臣学习北碑、探索晋唐...

内容提要:本文聚焦清代重要书论家包世臣在书法用笔领域提出的核心理论—“中实”说。文章在梳理包世臣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危机、学术转 向、碑学兴起)及其独特人生经历(幕僚生涯、经世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中实”说的理论内涵与形成过程。研究指出,“中实”说强调 点画中段须饱满有力(“中实气满”),直指帖学末流“中截空怯”的千年积弊,是包世臣学习北碑、探索晋唐古法精髓的理论结晶,并与其执笔 方法(“五指疏布”)紧密关联。文章进一步评析了包世臣书法创作与其理论的张力,客观评价其“碑帖融合”尝试的开创性与实践困境。最后, 探讨了“中实”说的历史价值(连接篆隶笔法、推动碑学体系化、启示古法回归)及其对后世书家(如赵之谦、沈尹默、白蕉、潘伯鹰等)的深远 影响,揭示了该理论在清代碑学运动及近现代书法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关键词:书法理论;包世臣;用笔;中实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 史、江东布衣、南山草堂等。其先祖曾为汉代大鸿胪,隋唐时家 族迁至润州(今镇江),北宋年间迁居庐州(今合肥),南宋乾 道年间定居于宁国府泾县(今安徽泾县)。泾县古称“安吴”, 故学者多称其为包安吴或安吴先生。包世臣是清代著名学者、思 想家、书法家,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书法理论家。

包世臣书法用笔“中实”说研究六题 书法理论 包世臣 第1张

图1 清 包世臣 节临王羲之《十七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

他出身寒微, 科举不顺,作为全才幕僚,博学多才,在漕运、水利、盐政、禁 烟抗英等经世致用之学领域屡有创见。其书法理论成就尤为突 出,著有《安吴四种》(系《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 义》《齐民四术》合刻,共36卷)、《小倦游阁文稿》(2卷) 等,尤其是他提出的书法用笔“中实”说,影响深远,对书坛贡 献极大。本文试就包世臣书法用笔“中实”说的来源、形成过程 及影响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包世臣的时代 

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包世臣一生跨 越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其活跃时期正值清代中后期。 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均呈现出复 杂交织的特点。 国际层面,西方列强通过鸦片贸易加剧对华经济侵略,白银大 量外流引发银荒危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进 程。

包世臣书法用笔“中实”说研究六题 书法理论 包世臣 第2张

图2 清 包世臣 草书轴  上海博物馆

国内层面,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导,但人口激增(19世纪突 破3亿)导致土地兼并加剧、流民问题频发,农业生产力与土地资源 的矛盾日益尖锐。政治上,清朝统治腐败,吏治废弛,社会矛盾激 化,白莲教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层面, 商品经济在江南地区有所发展,但整体仍受制于传统体制;科举制 度僵化则导致士人阶层分化,部分知识分子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在学术思想领域,包世臣所处的时代经历了从考据学到经世 之学的转型。乾嘉学派虽以考据学为主流,但包世臣等一批“师爷 型”学者,更多地受社会危机刺激,主张突破空疏学风,提倡“经 世致用”。包世臣曾言:“士者事也,士无专事,凡民事皆士事 也。”[1]他深入研究漕运、盐法、河工等实际问题,提出多项改进 方案,成为陶澍等封疆大吏倚重的“全才幕僚”。

其思想受到程朱 理学影响,但更强调实务与改革,与同时期的魏源、龚自珍等共同 推动了早期启蒙思潮的形成。在学术研究方法上,他注重实地调查 与实证分析,围绕“齐民四术”(农、礼、刑、兵)四方面形成了 自己的系统性见解和解决方案。 在当时的书法领域,包世臣是清代碑学运动的先驱。

他针对 康乾时期尊崇董其昌、赵孟 等帖学末流导致书法柔弱浮滑的弊端,提出“以碑补帖”理论,强调“中实气满”“逆势用笔”等方 法论。其著作《艺舟双楫》系统阐述并大力倡导碑学主张,既是对 传统帖学的检讨,也暗含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维护文化自信的思 考,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包世臣的人生经历 

包世臣出生于安徽泾县,家境贫寒,幼年丧母。其父包郡学以 课徒为业。乾隆四十七年(1782),包世臣随父赴南京开始学文。 乾隆五十八年(1793),父亲患痔病回乡养病,家道更加衰落,包 世臣被迫种地、教授童生以维持生计,其间仍坚持自学。嘉庆十年 (1805),父亲去世,包世臣开始交游求学,并长期客居他乡。其 母、妻及子女由大妹包孟仪照料。包世臣深感家族生活不易,曾严 责其子包函,强调“做人道理,全要明白”。

支付0.1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支付查询订单

道光十八年(1838), 林则徐赴粤禁烟途经南昌,包世臣提出“止浊必澄其源”等策略, 建议加强长江防务以抵御英军。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攻南 京,包世臣连夜起草《歼夷疏》,主张水陆并进攻破英军,并提出 借宴请英军头目发动突袭的具体建议。 包世臣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其多年的幕僚生涯,不仅奠定了其 经世之学的思想基础,其外圆内方的双重性格、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口若悬河”的辩才,以及对复杂事务的融 通解决能力,也深刻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与书法 理论的形成。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BaoShiChenShuFaYongBiZhongShiShuoYanJiuLiuTi.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