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复杂的金、银等金属附加物上 镶嵌宝石并錾刻家族的徽章、铭文可以标示藏品的所 有权,这也是 17 世纪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的定制纹 章瓷的开端。 第二阶段为 16 世纪初至 17 世纪末。彼时海上交 通便利,中国瓷器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不过仍然供 不应求,流转范围依然仅限于上层社会,是权贵身份的象征物,瓷器的功能由陈设向实用过渡。 第三阶段为 18 世纪。当时“中国热”在欧洲盛行, 丝绸、茶叶、瓷器、家具等商品皆涌入了欧洲市场。
清 方型盖盒 高 64.4cm 美国迪美博物馆藏
中国瓷器在这一时期除了作为欧洲贵族日常使用的器
物之外,还用于室内装饰。比如,德国柏林夏洛滕堡
宫的主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在宫中设有瓷器室,
室内采用了中国瓷器与金属镶饰、镶金墙面相结合的
装饰风格,被视为欧洲装饰艺术“中国风”室内装饰
的典型。
第四阶段为 19 世纪之后。随着欧洲本土瓷器的
烧制工艺日渐成熟,为中国古陶瓷进行金属镶饰的人越来越少,欧洲本土瓷器占领了更多市场份额。
总之,在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中,中国瓷器的主
体性被削弱,镶嵌的金属之物成为被欣赏的主体部分。
至于中国瓷器本身,似乎只是因为难以得到而显得珍
贵。经过重金豪镶之后,中国瓷器逐渐“本土化”,
符合当时贵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需求。这
种对中国瓷器的金属镶饰“再造”实际上是一种文化
的植入。
三、中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工艺与装饰方法的 差异
(一)中国古陶瓷金属镶饰工艺与装饰方法
中国的陶器修缮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 对陶瓷进行金属镶饰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 我国古代,修补瓷器的方法多种多样:按修补部位划 分,有补胎、补釉、接合、改装、外观复原等;按使 用材料划分,有沥青补、油灰补、蜡补、胶补、漆补、 金补等;按工艺制作划分,有锔补、新补烧合等。我 国古代以金属修缮陶瓷的方式主要是在陶瓷残破处施 金属垫片并植入隼钉。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 县辽代贵妃家族墓出土有越窑青瓷盒盖,其盖沿及盖 面破损处的里、外两侧被铺垫银片并植入锔钉,是古 代以银片、银钉嵌入瓷器进行修补的实物案例。现藏 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宣德官窑青花瓷碗口沿处有几处 金补修缮,黄金本不具有黏合功能,因而金彩或金粉 是附着在黏着剂接合修补处表面,再经打磨、抛光而 成的。以金属“∏”形钉植入开裂瓷器两端并进行锔 补是古代修补瓷器的常用技艺。金属锔钉修补陶瓷的 工法一般是沿着待修陶瓷裂痕的两侧钻孔,再在两端 植入曲形金属钉。也有在相邻的破片穿孔,并在孔洞 上、下垫铅条片的情况,之后需要将铅溶液注入孔中, 冷却后以上、下铅片条接合形成铅锔钉。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也有通过加金属镶饰对陶瓷 进行改装的装饰方法。用金属与陶瓷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改装,一般是因为瓷器缺损而需要修饰局部并加镶 金属配件,也有为了美观、时尚而添加金属镶饰以及 为了改变瓷器的用途或使用方式而加装金属配件的情 况。
清 五彩注壶 高 29.2cm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在局部有破损的瓶罐内放置金属内胆,使其功能发生变化后成为熏炉或花插的做法非常普遍。从出土
文物资料来看,两宋时期带锔钉或锔孔的陶瓷既有定
窑、龙泉窑等官窑制品,又有磁州窑、耀州窑、景德
镇窑等平民用器,可见此种陶瓷修复方式用途广泛。
到了明代,用锔钉对陶瓷进行接合既是常见的修缮技
艺,又是文人雅士惜古、追古的途径。比如,在明代
画家王问所绘《煮茶图》中,重要位置处有两个大罐
并置,其中一个便被锔钉修补过。其显然是画家刻意
安排用来象征古物的道具,希望借此表现尚古的创作
理念。陈洪绶《橅古图》册第一页所绘“岁寒三友”
植栽于冰裂纹锔钉花盆中,画家喜古物、追古意之心
一目了然。可见在我国古代,陶瓷上的锔钉是特定时
期文人圈中用以象征古物的图像符号,经过锔补的瓷
器具有特殊美感、象征意涵与鉴赏价值。
(二)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工艺与装饰方法
在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锔 钉修缮陶器。中国和欧洲的直接贸易往来始于 16 世 纪初。彼时葡萄牙人利用新航路与中国沿海开展贸易, 中国瓷器成为重要的交易产品,青花瓷和许多青釉瓷 器深受国外贵族喜爱。另外,中国瓷器还常常成为欧 洲诸国政治外交的礼物,这也是欧洲皇室贵族争相购 买中国瓷器的原因之一。给瓷器镶嵌镀金银质的把手、 口沿和底座的改装方式在当时的欧洲较为常见。对贵 重物品进行金属包边、镶饰是欧洲传统的装饰手法。 依据镶饰工艺技法、装镶部位和镶嵌目的,谢明良在 《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5] 中将金属镶饰工艺分为五 种类型。 第一种是切割瓷器局部,加装金属座、把、流、盖、 边扣等部件。此种装镶方式一般会改变瓷器的原有功 能。现藏于美国盖蒂中心的加装鎏金带座和连体把手 的青花釉里红瓶是将一对康熙朝青花釉里红凤尾瓶切 割口沿并金工镶嵌而成。经过改装之后,其实际上已 经由中国传统插花器变为希腊式注酒器。 第二种是切割不同个体的瓷器,再将之组合为与 原器物功能迥异的新器式。
清康熙时期日本伊万里风格瓷碗
比如,现藏于美国盖蒂中
心的带盖古希腊康塔罗斯式酒杯是将两个造型一致的
康熙朝划花青瓷碗削足、拼合,加金镶饰而成。
第三种是在不改动瓷器原先功能的前提下加镶金属座、盖、链或连接盖和把。
第四种是加装金属座、把、盖、沿、流,这样既
可以衬托主体瓷器,又能改变瓷器的执拿方式或用途。
第五种是加置特定的金属部件,直接改变瓷器的
原有功能。最为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盖罐下方
加置出水龙头,使其成为贮酒器;二是将中国传统玉
壶春瓶等器型加置壶口、壶盖、壶把,使其成为注壶。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18 世纪中
国仿制日本“伊万里瓷”的瓷器出口,原本用来盛放
食物的碗和骨碟经金属镶嵌而成为连接在一起的一件
器物,功能也由饮食器改变为文房用具——墨水架。从西方对中国古陶瓷进行的金工镶嵌改造可以看出,
中西方在思想观念、审美情感与行为方式上存在很大
差异。这些差异使中西方陶瓷金属镶饰器呈现出不同
的装饰风格与艺术语言。
(三)中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的装饰风格
中西方对陶瓷进行金属镶嵌时,在装饰手法和材 料运用中有一些类似之处,然而由于文化价值观以及 金属镶饰目的不同,装饰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别。西方 常在无瑕的陶瓷上用金属进行趣味装饰,而我国古代 以金属镶饰陶瓷主要是为掩盖、弥补或改善陶瓷的伤 缺处。 1. 中国古陶瓷金属镶饰的装饰风格 第一,以修补为主,装饰为辅。中国古陶瓷金属 镶饰多属于“被动”而为之,目的是修复瓷器本体的 磨损或瑕疵。 第二,随形而就,尊重本体。面对有瑕的瓷器, 人们会通过修复或镶饰的方式使瓷器本体复用。既然 瓷器本体是修复行为的对象,那么所有掩瑕、修复或改造的活动都围绕瓷器本体而展开。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一般会按照器物的原本造型进行修补,随形而就, 不会选择割裂开再重组的方式。 第三,巧思精雅,简单平易。
清 茄皮紫釉暗刻木兰纹花觚 美国保罗·盖蒂博物馆藏
在中国古代,古陶 瓷金属镶饰器物少有显示权贵或财富的目的,大多以 修复复用、陈设、鉴赏为主要目的,因而风格简单平易, 灵巧精雅,少有冗余的装饰。 2. 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的装饰风格 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的装饰风格受欧洲美术风格 流变的影响,表现为古典主义风格、洛可可风格和新 古典主义风格式样。 古典主义风格的金属镶饰瓷器受室内装饰艺术影 响,强调镶饰物对称,重视比例、平衡与秩序,体现 出对均衡观、节制观的应用,以柔美的植物元素传达 了理性与克制的情感。洛可可风格金属镶饰瓷器外观 华丽,善用流动的曲线,注重细节与装饰,常以莨苕叶、 贝壳、人面作为主要的装饰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