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比较视域下中西古陶瓷金属镶饰的文化观念与美学指归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03 13:123010
[摘要]以金属材料修复、装饰陶瓷的方法虽然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很常见,但存在明显差异。由于中西文化 价值观不同,古陶瓷金属镶饰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中国古代,用金属修补、镶饰的瓷器作为社会各阶层的日 常使用之物,风格随形而就、简单平易。而在西方,远道而来的中国瓷器珍贵且奢侈,一般只供皇家和贵族使 用,大多数重金豪镶,风格极尽奢华。在比较视域下,不同的文化观...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新古典主义风格是 对古典主义的复兴,其风格端庄、典雅,常用欧洲神 话中的动植物元素,特点是理性化和样式化。 总体来看,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风格呈现出样式 化特点:造型上强调对称和比例,善用曲线以表现柔 美之感;题材上将植物、人物、动物相结合,把神话 中的人物形象用于金属镶饰中;工艺上注重细节,工 艺精湛,风格富丽,具有装饰性和趣味性。

四、中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的审美趣味与美学 指归 

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中西 方陶瓷镶饰的差别正说明了人们精神追求的差异性。 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 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 己存在于世界。”[6] 审美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 受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中西方地 理位置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器物自然会表现出不同 的审美趣味。

 (一)尚简约与尚繁缛

中国传统审美尚简约,主张“空”“静”“留白”的艺术表达。苏轼讲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如中国画中的留白并 非一无所有,而是留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富有意蕴的 大千世界。中国的陶瓷金属镶饰一般没有赘饰,形式 简约,极具中国传统审美特质。虽然在历史长河中, 绘画、陶瓷、织绣等艺术形式中也曾出现过繁复的工 艺技法和装饰纹样,但“持中贵和”的文化性格铸就 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特有面貌,即清幽宁静、冲淡平和 的审美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以及含 蓄简隽、温柔敦厚的艺术表达。 西方审美与中国不同。西方绘画色彩丰富、变化 微妙,注重写实与模仿,艺术家尽可能地把描绘对象 塑造得很逼真,这与中国人追求空的意境、简的形式 大相径庭。在陶瓷镶饰中,重金豪镶、繁缛奢华的风 格显示出高超的金工技艺。这种技艺具有一定的模式, 如加饰双耳与底座是定制瓷器的流行款式,一般为王 室、贵族或城邦服务。

 (二)重意象与重形式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刘勰 作《文心雕龙》并提出“意象”审美理论,其中兼采 道家观点,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齐物论”。 人们修缮瓷器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其本真,使其元气贯 通,而非雕琢修饰、失其原貌。叶朗在《美在意象》 中提出:“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 物一体的生活世界。”[7] 从中国古代瓷器的金工修缮 中可以看出这种意象之真实,如其被修复之处如书法 用笔,笔断而意连。一件器物往往是与人们的情感世 界相连的。 “形式”是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 念。

比较视域下中西古陶瓷金属镶饰的文化观念与美学指归 古陶瓷 金属镶饰 文物修复 陶瓷修复 第1张

西班牙 新娘纪念匾 94cm×47.6cm 陶瓷 1755 年 美国保罗·盖蒂博物馆藏

“美的形式”从古希腊时期开始提出。公元前 5 世纪, 毕达哥拉斯认为“条理和比例是美的”。柏拉图说:“保 持着度量和比例总是美的。”亚里士多德说:“美之 主要的变化是:正当的安排、比例与定型。”[8] 中世 纪以后,奥古斯丁主张美在于“度量、形态与比例”。 可见,西方人在审美趣味上倾向于对“形式”的追求。 从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中可以看出人、物分离,即“主 客两分”的思维模式。人们从客观出发,用理性指导 实践,在器物比例、形态的和谐中寻求形式美感。

(三)伦理美与技术美 

中国美学受儒家思想影响,是一种伦理性美学。 所谓伦理,指的是有关善、恶、好、坏等价值观的学问, 其在中国美学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不管一件器物 多么美,假如其不好、不善,人们就应丢弃、远离它。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首先指向价值判断,展示出伦 理美学的倾向。中国人自古以来提倡生活上要“俭”, 认为朴素、勤俭是一种美德,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是不对的。因此,在金工镶嵌瓷器的时候, 将之修补到可以重新使用是镶嵌的目的,过度装饰是 不可取的。 西方美学深受宗教文化和工业革命影响,体现为 一种技术美学。技术美学是指考察一个物体是否美的 时候,将之当成实实在在的客体来考察,以科学眼光 看待事物,例如注重其比例,从几何学、数学、色彩 学等各方面来观测。西方美学的思辨性强,往往涉及 抽象的概念、至高无上的真理等。复杂的陶瓷切割、 繁缛的金工镶嵌显示了西方人对技术的迷恋。 

五、结论

中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所表现出的不同,是中西 方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的差异导致的。中国向内需求, 西方国家向外开拓。徐行言在对中西文化特质进行比较时写道:“传统中国在地理上半封闭的隔离机制, 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铸就了中国 人平稳求实的大陆型文化性格。由这一性格凝聚而成 的民族精神除了中庸、和平的思想行为模式外,还表 现为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的文化心态, 从而形成了以自我保存、向心凝聚为宗旨的发展方针 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9] 历史的长河 不断向前奔涌,中国人形成了厚古薄今、重传承的道 统观与道器观,西方则形成了热烈好动、重汲取、求 变化、广拓展的文化精神。对中西方古陶瓷金属镶饰 的研究可以延伸至对中西方文化观念和审美指归的探 索。在文化上,中国重仁、重传承、持中贵和,西方 重智、重开拓、崇力尚利。在审美上,中国尚简约、 重意象,注重伦理之美,西方则尚繁缛、重形式,推 崇技术之美。这种差异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中西方古 代器物在不同的文化与审美脉络上各自闪耀着璀璨的 光芒。

注释 

[1]王蒙,主编.中国精神读本[M].王绍光,执行主编.沙烨,总策划.杭 州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9. 

[2] 耿云志 , 编 .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 胡适卷 [M]. 北京 :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15:1. 

[3] 牟宗三 .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M]. 罗义俊 , 编 . 上海古籍出版 社 ,2008:7. 

[4] 徐行言 . 中西文化比较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 

[5] 谢明良 . 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 [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8. 

[6] 米盖尔 · 杜夫海纳 . 美学与哲学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85. 

[7] 叶朗 . 美在意象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

 [8] 瓦迪斯瓦夫 · 塔塔尔凯维奇 .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M]. 刘文潭 , 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8. 

[9] 同注 [4]。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BiJiaoShiYuXiaZhongXiGuTaoCiJinShuXiangShiDeWenHuaGuanNianYuMeiXueZhiGui_3.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