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平山水画中的“境界”呈现
陈平自幼得名师指引,后进入中央美院学习,在叶浅予实验班中得 到从山水、人物到花鸟的全方面训练,再加上他对书法、篆刻的投入,使 他接触到传统绘画的多个门类。在其“费洼山庄”系列(图1、2)作品 中,娴熟的笔墨语言和线条表现,即体现了其对传统用力颇深,而其 书法和绘画之间有着明显的“书画同源”关系,也显示出他对传统的 掌握。从形式语言的角度看,陈平的山水画多为积墨短皴,浓重的墨 色中可以看出层层叠染的痕迹,这使他的作品显得厚重沉稳。
图4 陈平《费洼山庄——夏》 纸本设色 180cm×70cm 2010年
中国美 术史上如龚贤、黄宾虹等都将此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各具魅力:龚贤 山水画苍润静穆,黄宾虹山水画浑厚华滋,二人将中国传统墨色推向 新的高度。陈平在积墨的研习道路上参学两者,而从视觉语言到精神内核 上又皆有分别,特别是他将金石笔法融入其中,使其画面更显挺拔壮美, 塑造出的山体如石碑般硬朗。为了打破积墨可能带来的空间堵塞,作品中 常会留白出横荡山间的云雾,保留气口以确保画面整体气脉的贯通,而这 里面又多少可见董其昌的影子。
统观陈平山水画,其画面 空间不算宏大却有着千岩万壑的 气象,这或许与他早年对黄土高 原的直观感受有关。陈平的画面 并非的单纯出现某地某景,其 笔端呈现的既有如北派书画般 坚韧的北方山水,也有江南水 乡的氤氲小境,而且两者常共处 同一个画面空间,只要在其浓重 积墨的画面中细致寻找,便可以 找到江南烟雨中细碎的嫩叶和苍 翠的蒲草,也有那恢宏的北方山 水气魄。
图5 陈平《费洼山庄——秋》 纸本设色 180cm×70cm 2010年
如《桂林山水》以积墨 铺陈,前景用笔轻松自然,层层 叠叠如江南景色,远景则气象远 大,山峦起伏之间云雾横荡其 间,与人们印象中的桂林山水似 乎有别,原因在于他融合了南北 方的山水画特征,这种表现方式 来自于他对董其昌“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理解:“读万卷书 是胸中有文章,行万里路是胸中 有丘壑。
这个丘壑不是说南方的 黄山或北方的太行山和黄土高 原,具有地域性的区分;而是如 老子所说的,万行万物其归一 也,归一到一个景象。这归一到 的景象就是你胸中的景象,这等 于再造胸中的景象。这个景象可 南方可北方,也可以到世界各 地,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拿过 来。”[8] 这种理解也如石涛在《搜 尽奇峰打草稿》卷末所跋:“今 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 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 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 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 纵横习气安可辨焉?……不立一 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9]与此同时,他在形式语言上并不固守一 家,不论是画的构图,还是物体的形象,都已经有别 于传统的形式,将笔墨拓展了一个更自由与自在的视 觉表达。
图6 陈平《费洼山庄——冬》 纸本设色 180cm×70cm 2010年
在《捲作千雷震地声》(见本期封三)中,画 面既有酣畅淋漓的笔墨传统,也有剪影似的平面风 格,是一种属于当代的语言,是陈平敢于突破传统的 体现。这种融合南北山水风格特征的山水画作品,应 该属于他自己描述的第二境界——“空境”,是自然 在他的内心留下的视觉化呈现,而这种心象的实现正 是基于他对传统的把握和理解,使陈平的作品在不落 俗套的同时又不会如无根浮萍般轻浮。他的作品能够 “变”的基础,正是他赓续了千年的传统,而走出传 统则更多需要智慧和勇气,这两点为触及“三重境 界”中的第三境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enPingShanShuiHuaYiShuJieDu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