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趣味与江南风情《春闺倦读图》为例观闺阁美人画

书画艺术网书画赏析2025-09-05 10:14230
二、闺阁美人图式的南风北渐1江南美人图进入清宫 江南美人图式进入清宫的过程,可 以追溯至康熙年间,虽暂无康熙朝清宫 绘画专门机构的设置记载,但可考的部分供职画师为张震(广陵人)、孙阜(吴县人)、王玠、冷枚(胶 州人)、焦秉贞(济宁人)等。[6]康雍两朝有将画师技艺人称作 “南匠”的说法,乾隆七年下旨改称为“画画人”,由此可以推 论大多艺术...

二、闺阁美人图式的南风北渐

1江南美人图进入清宫 

江南美人图式进入清宫的过程,可 以追溯至康熙年间,虽暂无康熙朝清宫 绘画专门机构的设置记载,但可考的部分供职画师为张震(广陵人)、孙阜(吴县人)、王玠、冷枚(胶 州人)、焦秉贞(济宁人)等。[6]康雍两朝有将画师技艺人称作 “南匠”的说法,乾隆七年下旨改称为“画画人”,由此可以推 论大多艺术家可能来自南方地区。

画家进入宫廷的途径有以下几 种来源:1.子承父业,徒袭师职。2.地方官员向上举荐。3.皇帝 巡视期间接见地方官员,呈献自己作品。4.民间画家盛名远扬, 皇帝指名召入。5.欧洲画师多为传教士,由其他传教士引荐。[7] 诸此种种,为南方艺术家进入宫廷提供了许多种可能性。 

2.世俗口味中的“江南” 

康熙年间,北方的政治局势趋于稳定,市民经济日渐向 好。如前文所述,由于统治者对汉文化的鼓励,学习江南地区购 置名家书画作品的行为,就成了满族贵胄实现这种效仿的途径之 一。消费社会学认为:“某种消费文化意味着消费的阶层特征, 特定的消费品与消费方式成为区分社会地位群体的符号。”[8]消 费书画作品成为了既是上层社会的“示异”行为,也是普通阶层 向上层阶级的消费模仿。据此,购置《倦读图》的订件方,很可 能认同帝王的审美与取向,同时对江南地区的美人与文人文化有 所偏爱。 与此同时,在由明向清的历史节点中,北方频繁的战事与 由此引发的经济下滑,与南方安稳富庶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这使得“江南”一词不仅与安定繁荣、文化深厚的概念紧密 相连,也与部分人心中那种优雅风流的心灵图景紧密相关。这里 “江南”朦胧形象始于晚明时期,两浙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市民文 化的蓬勃发展并行。随着经济的昌盛,社会思想得以一定程度的 解放,特别是那些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有一定优势的群体,他们 的生活方式开始朝向奢靡享乐的风尚转变,由此,元代以降的文 人隐世避俗理想转向追求消费和城市生活。

在这种繁华而奢靡的 社会环境中,南京这座明代陪都保持着其特殊的地位,明末清 初,大批文人士林和权贵人物依然云集于此,文人在对生活美的 追求中,常表现出由文学滋养出的优雅审美趣味。明代儒学兴 盛,社会中大量的儒学生员、即一般称作“秀才”的绅士群体, 将这种趣味由小的文人群体、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更广的阶层范 围,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江南区域审美。 

在康熙时期的北方皇都,这一新兴地区步入繁荣过程中, 一部分在京贵胄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增 强。体现着江南地区品位的职业画家所带来的江南风格,暗合了 这一群体对享乐风尚的需求。 

3.装饰需要 

这类画作尺幅大、人物占比高的特点,或许是受画作现实 使用位置所影响导致的。同样类比《红楼梦》宝玉房内的陈设, 真人等大的美人图是作为挂画出现在文中的。唐代也有相似的 例子,由于图像载体不同,尺幅差异大,如周昉的《簪花仕女 图》,高居翰提到该作品最初可能是一组矮屏,现今裱成了手卷,在尺幅上比原本就是手卷的作品更高,卷长度相对较短。[9] 同类型且与《倦读图》时间段接近的例子还有《雍正十二美人 图》,原是摆在圆明园的深柳读书堂中,后拆下装裱成立轴。据 此推断,与真人近乎等大的《倦读图》很可能曾作为书房或内室 墙上的装饰挂画,或作为内室的隔断,裱板装饰在屏风上。 

三、才女与读书风尚

事实上,仅仅以对“江南”意趣与“文人”品位的追求并 不能促使这一订件方选择订购这样一幅《倦读图》。一位儒生或 士林更可能定制一份山水图轴或花鸟画卷,以托物寄志。于是 《倦读图》的订件方订购的主观缘由便可能倾向于满足个人世俗 趣味。那么这样一位倦怠读书的美人形象,可以满足怎样的观赏 人呢? 

1作为才女与贤妻的女性 

画中的女子显然具备阅读能力,然而,在明清社会的普遍观念中,女性一般不被鼓励去接受读书识 字的教育。如在民间流传着“女子无才便 是德”的俗语,该画中的这位女性看似与 这一要求相悖。事实上对于女性参与文化 活动,并非只有一种观点。现实情况是提 倡学识与贬抑学识二者相互角逐,最后在 争论中丰富了礼教中“妇德”的定义。 

明清时期,礼教严苛,女性的行为 规范被约束在“德”“言”“容”“功” 四个方面。在这种严苛的规范下,也出现 了一部分儒家学者提倡女性才识,并为女 性参与文学创作找到一个可接受的社会定 位,他们提出妇言是实现妇德妇道的途径 之一,将诗书才识纳入妇言之中。

支付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支付查询订单

延展到家族内弟 兄关系时,才女对家族兄弟的鼓励与支持 更巩固了家族联系。因此,在儒家礼教的 规训范围内的才女,是得到赞扬鼓励的。 由此看来,《倦读图》内的读书女 子形象,无疑满足了部分人对于兼具才情 与美貌的女性的向往。她的形象不仅恰好 与男性对于博雅女性的理想描绘相吻合, 同时,它也符合了一些闺阁女子遵循儒家 礼教规训塑造自身形象的期望。 

2.作为美人的女性

无可避免的,《倦读图》也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对女性的物化观看,当订购 者认同这样一种形象时,也是认同了这样 一种权力关系。这类美人图中被观看的女 性形象在其诞生之初就潜含成为审美景观 的可能。 美人画是仕女画的一个分支,是仕 女画向市民生活下沉、商品化发展的一 个结果。

晚明商品经济繁荣,个人财富累 积带来对消费娱乐的热情,狎妓之风盛 行,为妓女画像成为一时流行,唐寅等仕 女画家就曾为名妓题画肖像以及定制美人 图卷,且创造出了一时潮流的“削肩”图 式,他的美人画中蕴含的市民趣味是通过 主角题材世俗化、服饰世俗化、风格世 俗化[10]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的。

其中题材 主角与服饰相辅相成,创造的这种美人 形象,符合当时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地 区,一部分文人贵胄,在奢靡风气的浸染 下,所形成的对女性带有物化色彩的美感 要求。 晚明至18世纪中期的美人图中的女 性主角通常没有具体的描述,以便为围绕 她们构建男性幻想留下更多的空间。

高居 翰认为,对于面部的具体化个人特色化的 描写是区分肖像画与美人图的重要依据。 并指出模特儿或许是妾或妓女阶层,而正 妻一般不会成为美人图的主角。[11]对于 美人画来说,画中的美人既是被观看的对 象,也作为被投射观者个人期待的角色,观者在画像的美人身上,既希望获得物理 欲望的满足,也渴望得到精神需要的达 成。

美人成为一个表演者,表演了观者所 期望的美的表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 论是现实世界的这位实际存在的美女,还 是画像中,这位虚拟世界的美人,都是不 折不扣的男性主体世界中的他者,是为满 足男性主体而存在的客体。 

注释

[1][美]高居翰,《致用与娱情:大清 盛世的世俗绘画》,杨多译,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第245页。 

[2]王波,《〈观书沉吟轴〉与〈春 闺倦读图〉:中国古代最美读书图研 究》,《图书馆论坛》,2020年第12期。 

[3]聂崇正,《清宫廷画家冷枚其人 其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4年第8期。 

[4]杨丹,《身体、空间与想象—— 冷枚〈春闺倦读图〉和清前期闺阁美人画 的视觉语境》,《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 

[5]杨念群,《清朝“文治”政策再 研究》,《河北学刊》,2019年第5期。 

[6]故宫博物院编,《清代宫廷绘 画》,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5页。 

[7]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机构、 制度及画家》,《美术研究》,1984年第 3期。 

[8]李怀、程华敏,《消费分层:一个 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江汉论坛》, 2010年第1期。 

[9][美]高居翰,《溪山清远:中国古代 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张坚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22页。 

[10]耿明昭,《唐寅仕女画的世俗性 倾向与审美图式》,《美术》,2019年第 6期。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hunGuiJuanDuTuWeiLiGuanGuiGeMeiRenHua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