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先生创作的《琅玕芭蕉图》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画面清凉剔透。整幅画面没有一点颜色,我们却感觉不出没有色彩。我们依然感觉是在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只不过这是夜色中的生活画面。芭蕉似在轻轻地摆动,在旷朗无云的中秋明月照耀下带给人们一丝丝凉意,让人们经过了酷热的夏季之后内心开始追寻静谧、安宁和祥和。一只鸟落在竹竿上把竹子压弯了腰,竹子似乎在不停地摆动。宽宽的芭蕉叶与尖尖的竹子叶形成反差,构成了生机盎然的画面。这不正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描写的“闻种琅玕向新第,翠光秋影上屏来”境界吗?
韩天衡 琅玕芭蕉图 29cm×30.5cm
琅玕原本是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山海经·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或者指美玉一样的石头,总之是美好的事物。在这里应该是对竹子的美称,形容竹之青翠。
《琅玕芭蕉图》是一幅斗方作品,画面从左上角至右下角多半幅被大片的芭蕉叶所占据。芭蕉叶有聚有散,有开有合。韩天衡先生用了浓淡相间的写意笔法把芭蕉的层次渲染得酣畅淋漓。通过笔墨层次的胭染,水墨的撞击,将白色宣纸“露痕”出“月色的光亮”,让人浮想联翩。画面没有月亮,读者或观众却能感受到月光的照耀,甚至都能感受到月光从左上角照射过来。竹子从左下角向右上伸展,鸟的前身部分的白色不是“钛白”画上去的,而是通过淡墨渲染留白而成,这种恰到好处的功夫是需要画家长期锤炼才能做到的。
古代画竹有两种方法:一是墨竹(含朱竹),也就是一笔一叶,墨笔写竹;二是双勾法画竹,重在写实。在历史上,画墨竹的画家不乏其人,而画双勾竹者凤毛麟角。主要是画双勾竹叶需要对复杂茂密的丛篁有深入的写生功夫,掌握层次感和竹叶的俯仰、向背、疏密等关系。韩天衡先生竹竿用中侧锋写出,笔触擦痕写出的飞白恰似月光在竹竿上的折射。
画面充满哲学意味。芭蕉叶的宽大与竹叶的细挺,形成反差;芭蕉用的是大写意笔法,而竹叶用的是双勾法,近假工笔写实;芭蕉表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而竹子表现的恰恰是阳刚之美;画面明明没有月亮,观之却感受到月亮的存在,把芭蕉和竹子照射的晶莹剔透。这也许正是韩天衡先生为什么将作品命名为《琅玕芭蕉图》的缘故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anTianHengLangBaJiaoTuShangX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