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售卖藏品的广告
康有为在避居美森院期间的数封信 件为我们展示了他在蒙难时期的书画交易 活动,也给笔者对《万木草堂藏画目》成 书目的带来了新的思考: 若伊等决不来,则根先来,留桂后 来可也。因多物须人带,两人必分两次。
([行间注]蓝田叔画先交回日人。)…… 七月十二日。[8] 书悉。
图6 冯君道(款)花卉轴 私人收藏
高密伟侄电云:日人 二千五百元已寄汝,收不?复。即代寄与 小山百元。纸已在兰溪买,刻字人从金华 雇甚平。此复,问婉卿好。 。 二十六日。[9] 从信中我们可以得知康有为蒙难期 间,躲避在美森院中无法自由行动,于 是便委托自己的学生、子女帮助自己进行 藏品的出售。那么不妨以最世俗的角度去 揣测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的成书目 的,康有为虽然自知藏品质量低下,但蒙 难时期经济困难,于是通过编写出版《万 木草堂藏画目》,将自己所藏的伪作包装 成了经过鉴定的古画真迹,在不具备鉴定 书画能力的豪绅富贾眼中,原本的伪作反 而成为流传有绪的可靠藏品了。又据李可 良的记述:“他又弄许多字画,不管好歹 随便题跋,便对人称为极品……随后便在 寓所开一个展览会,当时慕他的大名而不 惜花巨资购买赝品的人,着实不在少数。 而西洋人尤甚为多。”[10]
表1 《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与《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内容对照表[13]
彼时仰慕康有 为大名而不惜花大价钱在康氏藏品中购买 赝品的人不在少数,而且这些人以外国人 为主,这样的记述可与康有为与日本人进 行书画买卖的信件信息相互印证。可能正 因《万木草堂藏画目》的编写是为了帮助 康有为销售伪作藏品,所以康有为在编著 目录时并没有逐幅详细考订,而是在仅有 少量作品可供参看的境遇下匆匆写就。
早在明万历年间张泰阶的《宝绘 录》便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来提高伪作的销 量和价格。吴修在《青霞馆论画绝句》中 这样评价《宝绘录》: 崇祯时有云间张泰阶者,集新造 晋、唐以来伪画二百件,并刻为《宝绘 录》二十卷,自六朝至元明,无家不备。 宋以前诸图,皆赵松雪、俞紫芝、邓善 之、柯丹丘、黄大痴、吴仲圭、王叔明、 袁海叟十数题识,终以文衡山而不杂他 人。
览之足以发笑,岂先流布其书后乃以 伪画出售,希得厚值耶?[11] 康有为的社会声望自无需赘言,张泰阶亦非寻常市井商贾,两者同样是借助 自己在文艺界的影响力推广自己所作的藏 画著录,并以此最终达到拓宽伪作销路、 抬高伪作价格的目的。 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完成不久, 政府对康有为的拘捕令便被撤销,康有 为的诸多产业、书画品买卖活动(包括 对自己书法的售卖)也都陆续回归正轨。 1918年,康有为将《康有为行书万木草堂 画目卷》全卷交由上海长兴书局,以《万 木草堂藏画目》为名出版。
同年6月,此 卷画论部分以《万木草堂藏画目》之名刊 登在上海中华美术学院自办的《中华美术 报》第一期上,这也是首次将《万木草堂 藏画目》视为“文章”的刊登出版。《万 木草堂藏画目》并非康有为在蒙难时期的 唯一艺术写作,《万木草堂藏画目》跋文 中“北京天早寒,手僵,有暇再写所藏各 国图画古器,以后之好事者有考焉”,提 及康有为有意另写一部古器物著录。康有 为与弟子的书信也可佐证他在完成《万 木草堂藏画目》编写后开始了古器图目的 编写: 各国古董目交叔玑编已讫,即寄 来,吾在此写之。此问婉洛卿卿好。 廿一日。
各儿女想好。[12] 据考《万木草堂丛书目录》中记有 《万木草堂所藏百国古器图画记》一书, 此书即康有为在完成《万木草堂藏画目》 后所编写的著录,然《万木草堂所藏百国 古器图画记》编成后却并未付梓。《万木 草堂藏画目》与《万木草堂所藏百国古器 图画记》是康有为在同一时期以相近的创 作方式编写而成的(以旧有著录为蓝本进 行重编),但是前者在康有为离开美森院 不久便能出版,而后者却并未付印。如果 我们纯粹将两书都看作康有为艺术思想的 宣扬或者藏品著录的话,似乎难以解释为 何康有为会对两书区别对待。
如果沿着康 有为藏品的买家主要为外国人这一线索, 对于这些外国买家而言,康氏的中国画收 藏显然要比对于他们来说可以在自己国家更为轻松地获得的西方古器物更有价值也 更具吸引力,那么《万木草堂藏画目》的 出版对于康氏藏品售卖的裨益就要比《万 木草堂所藏百国古器图画记》大得多了, 在这样的考量下,可能无法带来实质性收 益的《万木草堂所藏百国古器图画记》的 出版被康有为搁置便显得理所应当了。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所载 藏品大部分应已流出海外,但近年来已有 不少作品陆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上。
泰和嘉成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古代书画 专场中一幅冯君道《花卉》立轴以58.24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此件作品应为 《万木草堂藏画目》元画目中所载“冯君 道《花卉》立轴、绢本深秾”(图6), 上有康有为跋文: 元冯君道花卉,南海康有为藏而题 之。钤印:康有为印(白) 君道之画,精妙华深,真迹甚难 得,此可宝也,更 。
钤印:更生(朱) 此画跋书风与《万木草堂藏画目》 的气息并无二致,应为同时期书写,也 就是说此跋语的题写很有可能也是发生 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一书的创作过程 中。与前文提到的李早《白描阅兵图卷》情况相似,现无学界公认的可供鉴定参考 的冯君道标准件,且该作不见于前朝著录 之中,难以断言其为真迹,不知康有为何 以认定“真迹甚难得”,《万木草堂藏画 目》中藏品大抵如是。
康有为的中国艺术改良观
《万木草堂藏画目》一书是康有为 画学改良思想的集中体现,从文本入手, 我们就可以理清以下几个问题:彼时中国 画陷入了怎样的困境以至于让康有为寻求 画学变革?康有为认为中国画临习的典范 是什么?中国画应该如何改革? 序文开篇康有为大呼“中国近世之 画衰败极矣”,并提出国画之所以衰败是 因为近世对于古代画论理解的偏差,随后 他援引了《尔雅》《广雅》《说文》《论 语》等古文经典对“画”的解释,并引用 了陆士衡“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 画”,但经过对照不难发现,康有为“正 其本,探其始,明其训”的例证除增补了 《论语》“绘事后素”一例外,其他皆不 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一章的论述(见表1)。
康氏所参考的《历代名画记》片段 强调了绘画存形的功能,在后文康有为立 马就批驳了后人以王维《雪里芭蕉》为 尊的审美取向,他认为从宋代开始,文人 画呈现崇尚简略的趋势,而且画家们不以 谨细画法的缺失为耻,反以荒略画面所呈 现的气质自矜,宋人对工笔花鸟大师黄筌 仍能指出所画物象生理上的矛盾的“格物 致知”的时代精神似乎已不复存在。其 后,唐画、五代画诸篇分析各时代绘画的 特点,痛斥了元代开始直至国朝已根深蒂 固的“逸笔草草”的趣味倾向,他称从元 代开始已经没有画家具备创作《清明上河 图》这样大幅工笔画作的能力了。
终于在 《国朝画绪论》一节,康有为提出了他对 国画改革的观点,他写道:“日本已力讲 之,当以郎世宁为太祖”,“合中西画学 开新纪元”。由此我们便可对前文提到的 三个问题有清晰的了解了,康有为之所以 急于推动画学的改革,是因为他反对文人画所带有的简略疏淡的审美意趣,尤其是 这样的意趣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被学艺不 精无法理解文人画精髓的二三流画家逐 渐总结成了一套绘画程式,这也使得清四 王、二石以后,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板滞 木讷的风貌,面对国朝中国绘画衰落的现 状,康有为选择使用学习西方知识的“药 方”进行中西方绘画融化的实验。
时至今 日,不同美术学院的国画教育方针在“临 摹”与“写生”两个课题上都有所侧重和 倾向,中国画的发展前景也被无数的传统 艺术家们持续地探索,而如何学习中国 画、中国画在新时代该如何发展等课题则 被持续讨论。虽然康有为没能完整地参与 这场为期半个多世纪的论战,但是康有为 《万木草堂藏画目》中的画学改良思想确 实深远地影响了改良派,并指引改良派进 行中西融合的绘画探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KangYouWeiWanMuCaoTangCangHuaMuYanJiu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