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万木草堂藏画目》不同于传统书 画著录严谨审慎地记录作品信息的特点, 从康有为选择避居美森院资料并不齐备之 时进行创作就可看出,《万木草堂藏画 目》的编写并不追求藏品的质量以及著录 信息的详备。
笔者认为《万木草堂藏画 目》的创作目的有二:其一,康有为以教 育家身份闻名,其游历西方诸国所搜罗的 大量绘画作品和古器物成了教育弟子的物 质资料,而《万木草堂藏画目》以及《万 木草堂所藏百国古器图画记》成了弟子查 阅作品的目录;其二,康有为很可能是借 助《万木草堂藏画目》的编写与出版实现 了对自己部分待售藏品(其中不乏伪作) 的包装与宣传,以弥补蒙难时期因行动受 限而导致的收入损失。
《万木草堂藏画 目》的论画部分则集中体现了康有为兼具 传统士文人养成背景与欧美日新知识的思 想特点,其“合中西画学开新纪元”的画 学改良观成为当时美术界论战中的一股重 要力量。
注释
[1]此卷藏画目原作被广东省南海区 博物馆定名为《康有为行书万木草堂画目 卷》,上海长兴书局出版于1918年的最早 的单行本名为《万木草堂藏画目》,《中 华美术报》第一期上刊载的画论节录版亦沿袭了此单行本的定名,而1977年蒋贵麟 以1918年上海长兴书局版《万木草堂藏画 目》作为底稿重新印制并自作译文的新 版本名为《万木草堂藏中国画目》。因为 本文所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在原卷作为书法 的艺术性上,而更加注重此画目的文字内 容,所以本文在论及此画目时并没有选择 该画目的藏品定名,而是以此画目最早出 版的单行本名《万木草堂藏画目》为准。
[2]李云光,《康有为家书考释:康 有为晚年思想及生活新证》,汇文阁书 店,1979年,第7—20页。
[3]康有为,《万木草堂论艺》,荣 宝斋出版社,2011年,第137页。
[4]干树海编,《刘海粟美术馆藏 品——中国历代书画集》,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1996年,第22—26页。
[5]启功,《鉴定书画二三例》, 《文物》,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6期。
[6]启功,《启功书法丛论》,文物 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
[7]夏晓虹,《追忆康有为(增订 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第306页。
[8]李云光,《康有为家书考释:康 有为晚年思想及生活新证》,汇文阁书 店,1979年,第15页。
[9]李云光,《康有为家书考释:康 有为晚年思想及生活新证》,汇文阁书 店,1979年,第17页。
[10]夏晓虹,《追忆康有为(增订 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第393—394页。
[11]徐娟,《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 丛编(卷2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97年,第221—222页。
[12]李云光,《康有为家书考释:康 有为晚年思想及生活新证》,汇文阁书 店,1979年,第13页。
[13]张彦远著,俞剑华注,《历代名 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第3—5页。
[14]康有为著,蒋贵麟编译,《万木草 堂藏中国画目》,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参考文献
[1]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 上海长兴书局,1918年。
[2]康有为著,蒋贵麟编译,《万木草 堂藏中国画目》,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3]康有为著,申松欣、李国俊编,《康有为先生墨迹(二)》,中州书画 社,1983年。
[4]康有为著,马洪林、卢正言编, 《康有为集》(全十册),珠海出版社, 2006年。
[5]康有为著,蒋贵麟编,《康南海 先生遗著汇刊》(全二十二册),宏业书 局,1976年。
[6]张彦远著,俞剑华注,《历代名 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7]李云光,《康有为家书考释:康 有为晚年思想与生活新证》,汇文阁书 店,1979年。
[8]沈云龙,《康有为评传》,传记 文学出版社,1969年。
[9]夏晓虹编,《追忆康有为》(增 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
[10]范国强,《尊碑——康有为书法 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
[11]启功,《启功书法丛论》,文物 出版社,2003年。
[ 12 ]南海博物馆编,《康有为手 迹》,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13]李国俊,《〈万木草堂藏画 目〉》评介,《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1984年第2期。
[14]石守谦,《绘画、观众与国难: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画家的雅俗抉择》, 《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21期, 2006年。
[15]梅墨生,《从〈万木草堂藏画 目〉看康有为书法之所“变”》,《文艺 研究》,1998年第5期。
[16]王非,《康有为〈万木草堂所藏 中国画目〉的追踪与研究》,《西北美 术》,2014年第3期。
[17]万书元,《康有为与中国美术的 现代化——康有为〈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 目〉序言之新解读》,《学海》,2012年 第2期。
[18]苏启明,《康有为论书画》, 《史博馆学报》,1997年第6期。
[19]林雅慧,《康有为书画理论的现 代转型》,台湾成功大学,2018年。
[20]吴佳静,《民初“画学衰落”论 述的产生与变迁——以康有为〈万木草堂 藏画目〉为核心》,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 究所美术理论组,2016年。
[21]邱敏芳,《五四运动与民初中国 美术的新变》,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 所,2003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KangYouWeiWanMuCaoTangCangHuaMuYanJiu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