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婉仪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法国里昂第二大学艺术系,曾任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副主任、广东省关山月艺术基金会秘书长,现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关山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二级美术师,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教学与创作、艺术理论研究,作品多次被美术馆收藏,曾获“2008年度 广东青年美术大展”优秀奖。编著的《关山月全集》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 奖。出版《山影月迹——关山月图传》《关山月诗集初编》《关山月全集·综合编》等 专著,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过1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独立策划多场学术艺术画展。
卢婉仪 南国春讯 136cm×68cm
我热爱绘画,但不成熟,而日常的 冲动是源自对花鸟草木的偏爱,对万物生 机的渴望。有先生告诉我:“写字要熟里 熟,画画要熟里生。”在这种不成熟之中, 往往蕴含着变化的可能、延展的机会。 画画之人总觉得时间不够,尤其是 春天。因为一年之始,如人之少年,花卉 竞相绽放,这是作为花鸟画家独有的幸福 时刻。在追逐花开脚步之时,美好却稍纵 即逝,未免感到失落,还没来得及多看一 眼,便随春风春雨淡然离去。还好此时精 力最为充沛,在冬藏蓄力后迎接春意盎然 的那一刻。
观物之声
王羲之在《兰亭诗》中写道:“群 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道出晋朝人用 自由自在的心情去领悟世界,凡接触一切 的灵魂和生命,都能呈现出一种新境界。 万物静观,皆可自得。我自幼爱花草, 常想着把各种花草树木植于家中,每日观 赏,乐此不疲。画画之过程甚似养花之经 历,从起兴、写生到创作,如种子入土后 的萌芽、开花到结果,静随四时之变,春 华秋实。
卢婉仪 紫荆花颂 136cm×68cm
听花开之声音,闻芳草之气息, 看月圆月缺,听虫儿呢喃……夜深时, 闻远处回响着“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 鸣”,令人浮想联翩。 中国画之肇始,遂有对自然的本能 描绘,既有敬畏,也有赞美。天地万物, 生生不息,我们参与其中,共情共感。而 在其发展中,逐渐有人文本质的追求,更 有画家对生命意识的映照。“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绘画也成为一种陶冶人心 和自我抒怀的方式,去感受万物之变化; “草木有情,山水趋灵”,则是人类体悟 自然生命,以及精神与情感的相融。以手 中之画笔,饱含诗情,将生命的状态转化 为人文的状态,让中国花鸟画自始至终贯 穿着对自然万物的解读与追求。
将观物之所得,兴会之所情,目识手记,参入草木 之精神,感悟万物之心声。 画之意趣,尤在心之所想与物之所 向上,实为两端。我们能观物之“心花怒 放”,让花鸟画成为求道者之途径,大则 磅礴淋漓,小则极尽精微。而砚边生活, 握得画笔,辉映万物,日积月累,如积细 流而成江河,恒久持之,方有所成。
以心为境
汉乐府《长歌行》中有云:“青青 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 生光辉。”对诗人、艺术家来说,为何能 感受到园中青葵的德泽与光辉?因其即物 兴情,而心灵的“视觉”远比目之所及重 要得多。只有具备心灵的视觉力、思想的 洞察力,才能产生深层意义的审美状态。
杜昕 晚风拂去 纸本水墨 41cm×16cm
倘若想成为一位好的艺术家或诗人,相对 于自然的审美、视觉的观察,对心灵的探 究则需要投入更多。花鸟画更是如此,其 创造生成,像是以一个生命静静倾听另一 个生命,是发自心底的观照,是对生命的 感应。 何为养心之境?自然是“多读书, 然后能落笔超然,士气上升。多游览,然 后能胸襟焕发,妙造自然。否则,终落下 乘。有涵养、有心境,方能落笔自然, 画以灵为主宰,在有意无意之间,能出 之神妙之品”。故有李太白的“山花向我 笑”,杜子美的“山鸟山花吾友于”,阿 米耶尔的“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 境界”。
等我们养成“天人合一”的观 念,经过通感和移情,发于心迹,融合万 物,绘于绢素。石涛上人信笔作画,纯保 自然。初无心于用墨,而墨之五色俱备, 谓之悟墨。笔底之墨,能浓而不滞,淡而 不薄,干而不浮,湿而不滥,黑而不浊, 此皆有关于用笔用墨也。纸无厚薄,而有 好古之心,故画能浑厚古雅。笔为心照, 墨为境化。
力透纸背,淡而厚;笔笔见笔,浓而活。笔浑虽瘦而见肉,笔劲虽肥 而有骨。此皆为画者笔墨与心境修养之 机也。 唐云常念叨:“随意点笔,不知有 我,而有我在,是画之无上境果;然不可 多得,可遇而不可求,画之精微在此。” 坦率地说,自我凸显与创新,容易造成遗 忘与解脱。但我们既要惨淡经营,为推 陈出新而发,又要承载传统,不敢轻忘所 学。我有时在反思为何进行如此之多的临 摹?想必是心迹流露之时,能有所依,更 有所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uWanYiCaoMuYouQingXinZhongYouYi.shtml